1、下列选项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奈何取之尽锱铢
B.韩魏之经营
C.刺客不行
D.地方千里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代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此外,代表隐士住处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B. 古代驾车的马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服之分。中间驾辕的马叫服,两旁的马叫骖。一说服左边的马叫骖,服右边的马叫騑,合称“骖騑”。骖服和骖騑,又泛指拉车的马或车马。
C. 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中的“三秋”即季秋,秋天第三个月,指九月。
D. 月相纪日,就是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晦”指每月三十。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家丹青
张祖平
画家丹青原是一名土生土长不太出名的民俗画家,后来他改变风格主攻中国山水画、人物工笔画,短短二十年间就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画作者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大师级画家。名气可谓如日中天,目前他的书画作品市场价每平尺达到了5万元以上,且一般人即使出钱也不见得求得他一幅画作。
据说丹青的祖上是一位清朝宫廷御画师,专为皇上烧制瓷器作画,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但到了丹青爷爷这一辈却不幸家道中落,但画画的手艺还是得以传承。
爷爷那一辈骨子里依然保留了皇族遗老和艺人的清高,有田有地,衣食不愁,作画权当消遣。爷爷作画不为卖钱,只为一份交情。亲朋好友上门求画带上一瓶好酒、或送上一份上好的土特产,他一般不会拂了别人的雅趣,可归到画师之列。到了父亲的年代却要为生活奔波,作画只是谋生计,混个温饱,一副落泊寒酸的样子,只能算作画匠。丹青从小耳闻目染,极富作画的天性,无师自通,又得到父亲的真传,尤其擅长民间生活和民俗人物画的创作,在方圆数十里名头很响。
改革开放经济大潮涌动,绘画也登上了大雅之堂。于是县里看中了他潜在的价值,将丹青从乡间一隅调至县文化馆专事创作,户口由农转非,摇身一变成为国家干部。只是县领导要他改一改专事民俗画创作的路子,多尝试一些中国山水画及花卉写意的绘画创作。丹青初始有些为难,但很快触类旁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名声由近及远,倍受圈内画界推崇。
吃水不忘挖井人。丹青觉得吃了皇粮就是公家的人,理应为国家服务、为政府效劳。从此丹青暗自立下一个规矩,私人的活不接、商业的边不沾、逐名逐利的事不干,一句话只为公家作画,不带丁点私心杂念。那时全国时兴招商引资热、文化交流热、与国外缔结友好城市热,艺术品便成了礼尚往来的佳品。丹青所在的县城一不生产特色产品,二没有叫得响的土特产,领导便将主意打在丹青的画作上,这可是最时尚最贵重的礼品,而且还无须动用财政预算,可谓随要随取,礼轻情重。
于是丹青肩负起了县里重点招商、重要公关、重要出访、重大节日等活动必备画作礼品的重大任务。许是突出中国特色,抑或人云亦云,凡此活动送礼送出最多的还是山水画、写意画。反正领导需要什么,丹青就画什么,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县里很多事情要办、很多事儿都要花钱。于是各级各部门都把主意打到了丹青身上。公益事业、慈善义卖也好,捐资助学、扶贫帮困也罢,将丹青往台上一引,当场挥毫泼墨,写上几幅字画,拉上县里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或有钱的金主捧捧场,将所得拍卖款捐赠出去。政府博得口碑,丹青却不愿留名,可难免还是有人找上门来。
慕名而来的无非是官场上企业界的头头脑脑、个体私营的业主老板,不外乎求字求画装点门庭附庸风雅。可每每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一广东富豪不信邪,带上重金上门求一幅“镇店之宝”,在他的门外整整守候了一天半晚,硬是吃了闭门羹。
有说丹青名声响架子大了,持才傲骨才不合流呢。还有说丹青表面只认政府不认钱,实际上是另有所图,外人不知罢了。听到这些议论,丹青总是充耳不闻,一笑了之。
后来一位交情颇深的朋友告诉丹青,其实他的许多字画都成了领导们的私藏,被当成活宝贝秘不示人。他听了不置可否,闷声不吭。
从此以后,丹青在县城便不见踪影,去向不明。若干年后新闻媒介的频频曝光,才让家乡的父母官知晓丹青早已在省城定居,如今成了享誉国内知名的中国山水画大师。
一日,有家乡父母官拜访,呈上精美的请柬,邀请他参加家乡举办的“草堂乡民俗画展”活动。丹青早有耳闻,这些年家乡掀起了民俗画热,男女老少偕能一展画技,也有心去体验一下。想到几天前接到侄儿要结婚的消息,反正要去一趟老家,也就欣然接受了邀请。
侄儿结婚是大喜事,做叔叔的自然高兴,席间也就喝了不少喜酒,兴致所至当场画了一幅“麒麟送子”的民俗画作为礼物送给了侄儿,引得满堂喝彩。
那天县里领导专程将丹青接到乡政府所在地,陪同他参观民俗画展。当那一幅幅惟妙惟肖、透着乡里乡气的民俗画作扑面而来、映入眼帘时,丹青恍若梦境一般。
当丹青驻足在一幅“麒麟送子”的民俗画前时,不禁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画面构图新颖、工笔简约,人物活泼、呼之欲出。他自叹自己送给侄儿的那幅“麒麟送子”远不及这幅同题材的画作。
丹青将目光落在画作者的印鉴上,竟然是他的妹妹刘雯。那一刻不知是欣慰,还是惭愧,他觉得这么多年自己迷失的远比获得的多……
(节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经济大潮涌动,绘画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揭示了社会环境,同时推动情节发展。
B.广东富豪重金求取“镇店之宝”而不得,印证了人们对丹青持才傲物、另有所图等的议论。
C.家乡父母官邀请丹青参加“草堂乡民俗画展”活动的目的,仍是看中了他潜在的经济价值。
D.小说意在倡导艺术家调整艺术追求,适应社会需要,肯定利用艺术家的劳动发展经济之举。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画家丹青”借“画家”一词与爷爷“画师”之称的区别,突出了丹青在绘画领域的成就。
B.小说以倒叙开头,并宕开一笔,叙写丹青家世可谓一石二鸟:既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好奇心,也丰富了小说的意蕴。
C.小说以第三人称行文,不仅可以比较直接、客观、自由灵活地叙写丹青之于绘画的精彩故事,也利于作者直接抒情。
D.小说并没有细致入微地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等,而是着力于铺叙故事情节,但是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依然鲜活。
【3】丹青由“土生土长不太出名的民俗画家”成长为“享誉国内的中国山水画大师”有主客观的因素。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近,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告诫当局,蜀地险要,要好好用人防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我们通过“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可以知道,李密不但是家里的独子,而且至少是两代单传了。
(4)杜甫《蜀相》中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和自身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离骚》中,屈原感慨叹息,表达对百姓生活困苦的深深同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表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______,____。
(4)《劝学》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在诗文中使用“流水”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的感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角度,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3)《蜀相》中,“_____,______”两句以高度精炼、精辟的语言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贤能和忠诚。
(4)《望海潮》(东南形胜)中,词人打破时空界限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集中在一个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7、名句填空
(1)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
(2)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__________。___________,禾生陇亩无东西。
(3)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羌管弄晴,菱歌泛夜___________。千骑拥高牙,__________,吟赏烟霞。
(7)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
(8)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窗”是生活中的常见物象,却拥有独特的美感,古人常常以“窗”来帮助表情达意,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古讽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重蹈覆辙。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花慢
张孝祥
一舸凌风,斗酒酹江,翩然乘兴东游。欲吐平生孤愤,壮气横秋。浩荡锦囊诗卷,从容玉帐兵筹。有当时桥下,取履仙翁,谈笑同舟。
先贤济世,偶耳功名,事成岂为封留。何况我、君恩深重,欲报无由。长望东南气王,从教西北云浮。断鸿万里,不堪回首,赤县神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阙开篇描绘了浩渺江景,与苏轼《赤壁赋》泛舟夜游所写意境有相似之处。
B.“浩荡”“壮气”“万里”等词语境界阔大,体现出该词恢弘豪放的语言风格。
C.下阕承接张良拾履典故,表现词人希望建功立业、报国为民而不求功名的情怀。
D.“断鸿”在词中借指书信,由于金兵南侵,词人无法归乡,不禁悲从中来。
【2】清代词学家陈廷焯评论说:“张安国词,热肠郁思。”试结合该词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馀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馀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有删改)
[注] 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平章政事的简称,位次于丞相。③淫祠:不合礼制而设置的祠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B.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C.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D.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正,中国古代文官官名,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
B.辟,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古代征召布衣出仕,皇帝或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及地方召之称“辟”。
C.社坛,古代祭祀谷神之坛。社,是谷神;坛,是古代举行祭祀、盟誓等大典用的土筑的高台。
D.缗、贯,在古代皆指穿铜钱的绳子,也指成串的铜钱。一枚铜钱为一文,一千文为一缗或一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为官清正。不忽木到他家问疾,见他家里徒有四壁;他做县尹时,人们传言官舍不吉利,但是他还是住了进去。
B.张养浩体恤百姓。他免除了有偷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监督的规定;还为穷人提供文字尚可辨认的未毁昏钞,并做印记,避免百姓被刁难。
C.张养浩为民除害。李虎及其同党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不敢过问,张养浩到任后,以法惩处了恶人,百姓十分高兴。
D.张养浩勤于政务。到陕西任职四个月,他没有住在家里,而是住在公署,赢得了百姓的拥戴,他离任十年,关中百姓仍为他立碑颂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1989年,中华全国总工会设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表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者和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
②2000年,国务院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③2003年,中央电视台打造品牌栏目《感动中国》,选取并表彰年度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
④2019年,国家首次颁发“共和国勋章”,勋章授予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功勋卓著的杰出人士。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