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赤壁赋》,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可不要开小差,否则,愧对我们大家都喜爱的大文豪——苏轼。
B. 抗战开始不久,土匪司令王老虎就向日寇暗送秋波,后来干脆卖身投靠,成了日寇的忠实走狗。
C. 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D. “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里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正是对“四有新人”的继承与发展,就自然成了“时代新人”的同义语。习近平也在致信祝贺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时强调:“新时代少先队员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时代新人”正是指青年一代,“三有青年”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都是从青少年成长起来的,二者肩负着共同使命,都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和要求,所以是相互统一的。
(摘编自张青卫《“三有时代新人标准的内在逻辑和重大意义》)
材料二:
成才之路并不是靠一个简单的“早”字就能走通,未来的人才素养将是一个更为综合包括多维目标定向的概念。2019年下半年,两则新闻在家长群中引发关注,一是华为200万年薪向全球公开招募20~30名应届生,第一批8位入选者无一例外都是名校毕业研究前沿学科的顶尖博士;二是新版《哪吒》动画片的创作人杨宇(饺子)自学三维动画软件,十多年艰苦创业,终于得偿心愿。两则小故事讲述的是当代社会不同的成才道路,也让很多拼命“鸡”娃的家长心中忐忑,自己的娃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会被时代淘汰呢?
世界范围内,新的教育变革都面临呼之欲出的趋势,表现出以下三个新特点。
首先,综合评价逐渐取代单一学术标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学毕业以后,最成功的人往往是社会责任感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而不是只具有某一方面单一学业能力的学生。
其次,以能力为中心的评价模式权重上升。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著名高校都注意到,标准化考试只要通过反复刷题基本就能获得高分,但这种“过度学习”占据大量的时间,不仅不能强化抽象思维,对综合能力的发展反而可能造成巨大的损伤。2017年,全美小常春藤高中联盟(MTC)提出“动态能力档案”评价模式,注重学生8方面61个指标的能力培养和评价,以一种全息模式如实记录学生的作业、报告、考试、活动、教师评语等,孩子一点一滴地努力,纤毫毕现。
第三,学校价值观导向不容忽视。00后一代已经敏锐注意到大学价值和自己匹配度的重要性,如全国诗词大赛总冠军武亦妹弃文从理,选择了清华大学理科班就读;高三毕业生严一粟婉拒北大清华,选择哈工大就读自己喜爱的航天专业方向。
显然,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今天的家长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知识面和信息渠道都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家长会通过阅读家庭教育类期刊、利用数字资源、促进家校沟通等方式,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摘编自包蕾萍《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
材料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发表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明确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的主攻方向,要求“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重申“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增强综合国力、增进民生福祉注入新的动力活力。
而为改变过去人才评价体制中存在的不足,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的发展趋势开始走向“四不唯”(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把能力、业绩、品德作为判断人才的主要标准。在人才评价过程中,重视评价的公正、公平、公开。
(改编自娄伟等《我国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政策激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有青年”与“时代新人”是相互统一的,因为他们都是从青少年成长起来的,肩负着共同使命,都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和要求。
B.材料二中的两则新闻说明当代社会人才的成长之路是多样的,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用一味效仿。
C.考试只要通过反复刷题就能够获得高分,但这种“过度学习”对综合能力的发展可能会造成巨大损伤。
D.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今天的家长也需要关注自身的综合素养,需要不断学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社会成才的道路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简单靠一个“早”字并不一定能走通。
B.世界范围内新的教育变革都面临呼之欲出的趋势,我国在这方面也需要加快改革步伐。
C.武亦姝弃文从理,严一粟婉拒清北,说明他们注意到了大学价值和自己匹配度的重要性。
D.判断人才的标准要以能力、业绩、品德为主,而人才实力又要靠硬实力与软实力来实现。
【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在新时期应该如何培养人才?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认为文质兼备才有君子之风,如果两方面不匹配,就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
(2)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塞外黄昏时的秋景,渲染了凄凉悲壮的氛围。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离骚》含义极宏大,意义很深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这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2)《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14个字“____,____,____,____!”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篇首“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气势构成鲜明对比。
(4)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感叹,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6)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 屈原《离骚》中,诗人用反问句表达自己即使受挫甚至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原来志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与于谦《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8)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用香蕙作佩,又因采集白芷而加上罪名,遭贬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庄子·逍遥游》中,说大舟好像无拘无束,但它受到水的限制,水积厚方能航行。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反面表达了这一观点。
(10)《逍遥游》中,庄子用出行备粮的例子来反驳蜩与学鸠对鹏鸟的嘲笑,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来说明小事“所待”甚小。
6、依据文段的表述,填入合适的古诗文原句。
(1)千百年来,城市曾如一颗颗明珠般闪烁在文人的笔端:在三吴都会,柳永感受到了“市列珠玑,①__________________”的豪奢之气;在淮左名都,姜夔面对着扬州城春风十里“②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而生黍离之悲;在南宋的临安城,陆游的“③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尽了春雨江南之韵。
(2)踏出坊市,山水和田园更是点亮了千古文人墨客的世界:“西当太白有鸟道,⑤__________________”,山势巍峨高耸,栈道险峻狭窄,让李白抚膺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苏轼夜泊绝壁之下,听到了如钟鼓一般的声音,发现“微波入焉,⑥__________________”,探寻到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环境清雅的会稽兰亭,引书圣王羲之在享受雅集之乐的同时,感受到“一死生为虚诞,⑦__________________”的生命之痛。归于园田,陶渊明在杯酒间感受“⑧__________________,眄庭柯以怡颜”的悠然之乐。推开柴门,杜甫虽待客至简,“⑨____________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却真率亲切。登上快阁,黄庭坚感受到的是“落木千山天远大,⑩__________________”的阔大幽远。
(3)诗歌的开头与结尾往往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屈原在《离骚》开篇第一句话便自述“⑪__________________”的高贵身世,为与之相应的高贵人格做好了铺垫;鲍照则以水起兴,“⑫__________________,各自东西南北流”,不同凡响,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杜甫则以“⑬__________________,⑭__________________”二句为《蜀相》作结,暗含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情感深沉悲壮。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一句,写词人洒酒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2)辛弃疾生命里的孤独,无人会意,无法言说,只能登高拍栏,把视宝刀,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是如何体现两个动作细节的:“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表达作者的愁太多太多,有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又如何用语言概括得了的一句是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上承对蝉和斑鸠嘲笑大鹏的叙写,下启对朝菌、蟪蛄等的论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以霹雳之声写车碾之声的一句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嵌入星宿名,极言山的高危。又刻画出了人们无可奈何的情态。
(2)《琵琶行》中,听闻琵琶女自诉身世后,白居易被贬浔阳听到乐声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而听琵慧女弹出的曲调则感觉“____________”。
(3)韩意《师说》中陈述士大夫因官职、地位差异而不肯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运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2】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徐阁老书①
归有光
有光幸生明公之乡,相望不过百里。自少已知向仰,而无由得一接其声光。庚子之岁,举于南都,而所试之文,乃得达于左右。顾称赏之不置,时有获侍而与闲之者,辄相告,以为幸矣:“子之见知于当世之巨公长者如此!”自后数试于礼部,遇明公之亲知,未尝不传道其语以为宠。有光之试又辄不利,退而归耕于野。以为古之人有生同世而不相知者矣,有知之而异世者矣。不知者恨其同世,知之者恨其异世。今获与明公同世,而又知之。而明公方在日月之际,有光之蹇拙蔽翳,无复自振,以为今已矣,无以望明公之门矣,是同世而有异世之感也。
往岁,海虞瞿内翰见访,曰:“子之不遇不足忧,即徐公当国,子之进有日矣。”今幸而适明公之当国,又幸随多士之来,而自获举以来,几又二月,不一望明公之辉光。此有光之所以食不甘味、寝不成寐者也。
有光尝读《易》,观消长变更之际,虽圣人不能无惧。而汉、唐、宋之君子,每履其际,其气不能不动,其色不能不形,而天下不能无惊以疑。盖以少不顺而激为大变者,有之矣。今明公处之宴然,而风俗世道为之潜易,如寒暑而旸之至而人不觉。此古之大臣之所难也。
又尝读史,见汉文帝疏贾谊之少,而问冯唐之老;光武下冯衍之赋,而隆桓荣之经。两汉风俗治体,超轶后代,实在于此。今明公于科举之际,稍示意向,而海内枯槁之士,已于于焉乐观明公之化矣。于此之时,稍有蕴抱,谁不欲争自濯磨以自致于明公?不肯没没而已也!况有光被知于数十年之前者乎?今兹辄有干于阁人者,独以数十年之知,而不一见于明公;明公以数十年之知其人,而不见其一来,其亦不能无怪也。
昔曾舍人巩《上范资政书》云: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平生颇有所撰述,去家时,不及襄汇成编。索中得杂稿十九首,谨以为贽。明公试览其文,知其非求于世者也。干冒尊严,伏增惶恐。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徐阁老:嘉靖晚期阁老徐阶,明代名臣。本文写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作者时年近六十。②曾舍人巩:曾巩,曾任中书舍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
B.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图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
C.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
D.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少已知向仰”与“向之所欣”(《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向”字含义相同。
B.“不知者恨其同世”与“慢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恨”字含义相同。
C.“盖以少不顺而激为大变者”与“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两句中的“盖”字含义不同。
D.“明公以数十年之知其人”与“故夫知效一官”(《逍遥游》)两句中的“知”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科举不顺、仕途坎坷。自从庚子年南都乡试中举以后,曾多次参加礼部会试,都失意落第,直到年老才考中进士,可见其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出仕人世之心执著强烈。
B.本文引经据典,说服力强。如列举汉文帝重用贾谊、冯唐,光武帝尊宠冯衍、桓荣的史事、意在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希望徐阁老提携自己,以施展才干,为国建立功业。
C.作者措辞得体,颇有分寸。高度赞扬徐阁老有古大臣之风,治世颇有成效,对于这位有同乡之谊的当权者不无景仰感佩、恭谨奉迎之言语,但并无卑躬屈膝的媚骨丑态。
D.本文叙议结合,层次分明。先从作者生平遭际及与徐阁老的知交起笔,紧扣"幸"字,倾吐怀抱;后谈读书心得,联系徐阁老品性,不忘自荐;结尾表明自己独特志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明公处之宴然,而凤俗世道为之潜易,如寒暑雨晒之至而人不觉。
(2)稍有蕴抱,谁不欲争自濯磨以自致于明公?不肯没没而已也!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围棋高手李世石与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之间的围棋大战最终总比分为1:4.人类几乎颜面尽失。“人工智能将导致机器人像删除泣圾邮件一样‘删除’人类”,这样的言论固然耸人听闻。但机器人带来的哲学反思与伦理困境,必将是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于是——
有人说:“不知疲倦的机器人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惬意,人类惯常的认知和生活方式也会被华丽刷新。”
也有人说:“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进入职场,将会导致人类‘技术性失业’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
也有人说:“机器人毕竟是人造的,它的运用领城及发展方向也会完全掌握在人类手中,绝对不会出现机器人‘吃人’现象。”……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