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分别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作者分别是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曹雪芹。
B.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属于诗文之序。古人宴集时,常一同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
C.晦,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朔,则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D.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他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2、下列选项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经典著作,内容深刻,都是不刊之论,应该好好阅读。
B.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C.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达到得心应手、目无全牛的程度才是精英。
D.喜讯传来,首都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举行庆祝游行。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命若琴弦(节选)
史铁生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弹断了多少根?”
“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他说最多十天就回来。谁也没想到他竟去了那么久。
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漫天大雪,灰暗的天空连接着白色的群山。没有声息,处处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所以老瞎子那顶发了黑的草帽就尤其攒动得显著。他蹒蹒跚跚地爬上野羊岭。庙院中衰草瑟瑟,蹿出一只狐狸,仓皇逃远。
村里人告诉他,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
“我告诉他等我回来。不知道他干嘛就走了。他没说去哪儿?留下什么话没?”
“他说让您甭找他。”
“什么时候走的?”
人们想了好久,都说是在兰秀儿(小瞎子的心上人)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明白。
众人劝老瞎子留下来,这么冰天雪地的上哪儿去?不如在野羊坳说一冬天书。老瞎子指指他的琴,人们见琴柄上空荡荡已经没了琴弦。老瞎子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个人。他说得去找他的徒弟。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儿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他。老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准确地说,是有一端空无所系了。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直到忽然想起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茫茫雪野,皑皑群山,天地之间攒动着一个黑点。走近时,老瞎子的身影弯得如一座桥。他去找他的徒弟。他知道那孩子目前的心情、处境。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不错,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小瞎子哭了几天几夜,老瞎子就那么一声不吭地守着。火光和哭声惊动了野兔子、山鸡、野羊、狐狸和鹞鹰……
终于小瞎子说话了:“干嘛咱们是瞎子!”
“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回答。
终于小瞎子又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
“你真那么想吗?”
“真想,真想……”
老瞎子把篝火拨得更旺些。
雪停了。铅灰色的天空中,太阳像一面闪光的小镜子,鹞鹰在平稳地滑翔。
“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如梦方醒。
“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
“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懂了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你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这地方偏僻荒凉,群山不断。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他小野兽。山谷中鹞鹰在盘旋。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几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了老瞎子寻找药方、得知药方并传递药方的故事,参透药方也参透了人生。
B.小说在塑造老瞎子的形象时着重运用了神态、肖像、语言描写,人物形象丰富生动。
C.小说结尾表达了作者对老瞎子和小瞎子悲苦命运的同情,透露出对生命虚无的无奈。
D.小说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人的命比作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生命才有意义。
【2】小说中的老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反复写到群山和雪野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说:“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从“义”“利”两个角度区分君子与小人。
(2)成语“文质彬彬”出自《论语》,其原句是,“子曰:_______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泰伯》中,曾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志向远大、意志坚定的人才能担当大任,并以此鼓励门人要有理想、有恒心。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起刘裕两度挥戈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的历史事实,把其形象地概括为振奋人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指出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陆游《书愤》中,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将进酒》中表现李白藐视富贵利禄,但同时也有些消极避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5)《燕歌行》运用对比手法把矛头直指汉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的高音清脆激越和音乐时而低回时而轻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7)《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概括出了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后取得的效果。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
(3)《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
9、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拟行路难》(其四)中吐露真情,发出低沉的哀叹,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至》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与自己落寞的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上阙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请简要分析下阙作者在营造意境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七年,卒。 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 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 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始皇欲游天下,三十七年冬,行 出游会稽,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 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 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己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 日夜毁恶蒙恬,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进谏曰:“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胡亥不听,而遣御史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 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遗使者之阳周,恬曰:“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 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B.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C.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D.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始皇是秦王嬴政的尊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取消了“谥号”传统。
B.“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擢”“迁”“陟”则可表示升迁官职。
C.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对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D.崩是对古代帝王之死的讳称,太后与王后之死也可称崩,诸候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可称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恬出身武将世家,战功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战功卓著,他虽因家族得官, 却不同于普通的纨绔子弟,而是取得了超越祖辈的功勋。
B.蒙恬忠贞不渝,尽心为国。他为秦国立下战功,修筑长城,并威震匈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 重用。在被诬陷时,子婴进谏皇上不要杀他。
C.蒙恬得罪赵高,屡遭谗陷。赵高在始皇逝世后就想置他于死地,又在胡亥想释放蒙恬时,坚执 不允,请求胡亥一定要杀掉蒙恬,以绝后患。
D.蒙恬无罪被害,吞药自尽。他总结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该修筑长城,因为修筑过程中定会 截断地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2)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一中高二年级的小莉、小雨在打扫学校教学楼的走廊时,发现一株小树苗长在走廊边的下水道边的地砖缝中。小莉说:“小树苗的生命力真强,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好好照顾它。”小雨说:“小树苗的生命力虽然强,可它长错了地方,如果我们把它移植到花坛里,不是可以生长得更好吗?”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