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真实的“自我”之所以被压抑到无意识的领域之中,这种“自我欺骗”起了重要作用
②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也必定和对自己的怀疑及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
③软弱的人往往有意无意地欺骗自己,忘掉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
④由此造成虚假的自信,有些人的自信不过是一种“有益的盲目”
⑤真实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真实的“自我”也不例外
⑥事实上,几乎所有伟大的天才都并非天性自信的人,相反倒有几分自卑,他们为自己的弱点苦恼,于是奋起自强,反而有了令一般人吃惊的业绩
A. ②①③④⑤⑥ B. ⑤③①④②⑥
C. ②⑥⑤③①④ D. ⑤⑥②③④①
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6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文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注】”:
(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注】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拉图对话集·美诺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材料一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 )
A.材料一、二都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
B.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守旧闭塞。
C.在写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D.根据材料二对“美诺悖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
【3】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对“玩物丧志”观点提出攻击的一项是( )
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
B.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
C.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中唐诗人韩翃的绝句《寒食》诗的标题和最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之间有转折关系。请结合材料一中的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诗人表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没有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表明诗人虽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中,作者高度评价屈原光辉人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写陈涉带头造反以后,天下的百姓一呼百应,纷纷加入起义队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所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愁,是人类一种特定的情绪,但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种愁情愁绪却异彩纷呈。如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作者由“古仁人”的阔大胸怀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论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行路难》中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姜太公、伊尹的典故表示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3) 《爱莲说》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的《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数量词极力突出了大鹏南飞时气势磅礴的壮观图景。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尚可补救。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9、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15分)
(1) 垆边人似月, 。 韦庄《菩萨蛮》(其二)
(2)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3)五更鼓角声悲壮, 。 杜甫《阁夜》
(4) ,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
(5)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6)__________________,灵之来兮如云。《湘夫人》
(7) ,青楼梦好, 。 姜夔《扬州慢》
(8)____________,势拔五岳掩赤城……千岩万转路不定, 。〈〈梦游天姥吟留别〉〉
(9)《春江花月夜》里诗人由一轮孤月徘徊中天,想象它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由此联想到人世间无数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请写出这两个过渡句: , 。
(10)周邦彦 在《苏幕遮》里明明是想念家乡的小伙伴了,可他偏不直抒自己想小伙伴而是 采取了对面入笔的手法说家乡小伙伴想自己,请写出这一句子:
(11)《将进酒》里,李白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的令人击节赞叹的千古名句是: , 。
10、阅读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焚书坑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①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七律·读《封建论》②呈郭老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③。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④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⑤。
【注释】①祖龙:秦政,皆指秦始皇帝。②《封建论》:是柳宗元的一篇政论文,重点论述周朝“封建制”的弊端。③秕糠:空的或不饱满的秕谷、稻米的糠壳。④十批:《十批判书》,郭沫若研究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而发表的一系列论文,提倡“民本位”,反对“极权主义”的“君本位”。⑤子厚:柳宗元,字子厚;文王,周文王,西周奠基者,首推中国封邦建国的“封建制”。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题材上两诗有所不同。章诗属缘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咏史怀古诗,毛诗属缘于读《封建论》以回应郭沫若的政论诗。
B.在表达方式上两诗略有差异。两诗都以议论为主,表达对秦朝政治的看法,毛诗全诗议论,而章诗则将议论与对史事的描述巧妙融合。
C.在主题思想上,两诗看法对立。章诗极力批评秦王的政令,而毛诗从当代政治家的高度,否定了儒家的政治观,十分推崇秦王的功绩,完全赞同秦王所采取的措施。
D.在艺术表达上,章诗略带夸张,“烟销”“未冷”等词突出秦王的焚书坑儒动摇了其统治根基,直接导致人民迅速反抗;毛诗用语朴素晓畅,通篇直接表达观点。
【2】“关河空锁祖龙居”中的关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对于“仁政”与“法治”,两诗的看法有何不同?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良嗣,京兆武功人。祖振,周宕州刺史,建威县侯。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帝遣宦者采怪竹江南,将莳上苑。宦者所过纵暴,还过荆州,良嗣囚之,因上疏切谏,称:“远方求珍异以疲道路,非圣人抑己爱人之道。又小人窃弄威福,以亏皇明。”言甚切直。疏奏,高宗下诏慰勉,遽令弃竹于江中。徙雍州,时韦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良嗣器之。关内饥,人相食,良嗣政上严,每盗发,三日内必擒,号称神明。垂拱初,迁工部尚书,拜纳言,封温国公,留守西京,赏遇尤渥。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日:“公仪休一诸侯相,拔葵去织,未闻天子卖果蔬与人争利。”遂止。迁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武后闻之,戒曰:“第出入北门,彼南衙宰相行来,毋犯之。”永昌元年,安石迁雍州司兵参军。良嗣当国,谓安石曰:“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荐于武后,擢膳部员外郎。载初元年,罢左相,加特进,仍知政事。与韦方质素不平,方质坐事诛,引逮之。后辨其非,良嗣悸,谢不能兴,舆还第,卒,年八十五。诏百官往吊,赠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在荆州时,州有河东寺,本萧詧为兄河东王所建,良嗣曰:“江、汉间何与河东乎?”奏易之,而当世恨其少学云。
(选自《新唐书·苏良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B.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剌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C.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D.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苑,又称上林苑,是代汉族园林建筑。始于秦汉,后各朝代多有类似皇家园林。
B.明经,初为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唐代为科举的基本科目。
C.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王畿附近叫关内。
D.赠,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亲属加封,有赠谥、赠官、赠典等,文中为赠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良嗣为政严明,治理有方。他严肃法纪,维护社会秩序,每次有盗贼出没,必能三日破案,被百姓称为神明;数次劝谏皇帝要鼓励官员自给自足,不与民争利。
B.苏良嗣扣押皇使,直言切谏。宦官借采办竹木之机到处恣行暴虐,后被苏良嗣扣押。苏良嗣又上书称小人擅权,有损皇帝圣明。皇帝抚慰他并下令将竹子投入江中。
C.苏良嗣任人唯贤,气量宽宏。苏良嗣非常赏识韦安石,认为他不应当久做地方官;苏良嗣曾因连襟贪赃而遭受连累被贬官,其亲人来表达歉意,而他却毫无愠色。
D.苏良嗣擅改寺名,学识浅陋。河东寺是西梁皇帝萧詧为纪念兄长所兴建,而苏良嗣却不知其来历。他上奏皇帝,将河东寺改名。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学问不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5】苏良嗣认为从江南采集怪竹运往上苑,有什么危害?请结合文本概括。
12、为了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校学生会号召全体同学学习国学,请你代学生会写一则倡议书。要求:理由充分,语言得体,有号召力。15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