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②而后乃今培风。 培:凭借
B.①我决起而飞。决:决定
②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往
C.①朝菌不知晦朔。晦:昏暗
②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匹:比
D.①未有知其修者。 修:修养
②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沮:沮丧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由地痞流氓组成的强拆队曾横行无忌,无法无天,昨天终于被公安机关依法批捕,广大市民无不________________。
②《芈月传》中孙俪对不同阶段芈月内心世界的把握精准到位,表演举重若轻,观众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向性格直率的冯“小刚炮”面对个别别有用心的记者故意挑事的提问再次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对该记者痛加斥责,揭露其唯恐天下不乱的恶毒用心。
A. 拍案叫绝、拍手称快、拍案而起
B. 拍手称快、拍案叫绝、拍案而起
C. 拍案而起、拍案叫绝、拍手称快
D. 拍手称快、拍案而起、拍案叫绝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物 哀
朱良志
①自怜是人生命的觉悟、自我警醒,由哀我,到哀人生,哀天地,哀万物,自怜中传达的不仅是现实之叹,更是宇宙之沉思。从哲学和艺术观念上看,楚辞对后代的重大启发之一,是关于时间的咏叹,此称为“物哀”意识。
②楚辞的感伤,是一种时间性的感伤。一是在急速流转的时间中,诗人感到美政理想无法实现所引起的悲剧性感受。《离骚》中吟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故而化为性灵的上下求索,急速的行进。理想不可实现,时光则空蹉跎,进而悲从中来,像一匹疲惫的老马,最后踯躅在历史的时空中。楚辞的时间性咏叹还有第二个层次,就是对人的存在命运的咏叹,在个人与宇宙的直接对峙上,显示人的生命张力和生命趣味。楚辞是一种现实的焦虑,更是一种存在的焦虑,而且以后者更根本,更隐在。
③楚辞中充满了急促的时光流转的调子。时间对人有强烈的压迫感,时间的步步进逼和人对时间延长的渴望,构成强大的张力,形成屈赋独特的节奏。在楚辞中,以“朝……夕……”构成的句式多见。这一句式,动态性很强,紧迫如鼓点阵阵。楚辞将人放到时光的急速流转中回旋,正像魏晋诗人在诗中反复使用的一个意象“转蓬”一样——在楚辞看来,人生就是这样的转蓬,西风摧折,恍惚幽渺,命运不可厘测,没有个安顿处,正是所谓欲问归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楚辞将人放到浩淼宇宙之中,与其直接照面,在时光的鞭打之下颤抖,痛楚,也在这样的力的作用下,与之沉浮,受其冲击 ,逆之而争进,顺之而飞旋。
④楚辞中突出时光流转带来的恐怖感。时间的帷幕布下了弥天的网,让你无所逃脱。人在时间面前的这个“惧”字,被楚辞渲染得非常浓重。“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 是怕美名不立的恐怖;“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这是在与时光的冲击中,怕丧失自己的恐怖;“欲容与以俟时兮,惧年岁之既晏”,这是怕打破人与宇宙和谐节奏的恐惧,等等。
⑤岁月流逝,而人短暂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楚辞在众芳摇落之中,突出了人生无常的感叹,而人在急速流动的时光面前如何展现自我的生命?楚辞将个人的命运、人类的命运、存在的命运放到时间中审视,从而探讨人生的价值。“往者余弗及,来者吾不闻”,正是思往世,悼来者,知当下。
⑥在楚辞中,自然万物每每成为触动人深沉隐微的媒介,诗人笔下的万物带有浓厚的叹逝意味。时光流逝,众芳芜秽,从而引起诗人对人生的关注,对生命不永的感叹,从而构成一种意度回旋的韵律。叹逝,其实就是抚慰生命。楚辞这种物哀精神,在中国艺术中化为深沉的时间性咏叹。
(节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
【1】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论述层次。
【2】第三段中提到的魏晋诗歌中反复使用的一个意象 “转蓬”指什么?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3】楚辞中的“物哀”思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离骚》中强调时光迅速逝去、四季更相代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除了鸟儿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对诸葛亮表达了无限的哀思和对于他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原的痛惜。
(4)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引用杜牧诗句虚写扬州长街的繁华。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西崦人家应最乐,_______________。(苏轼《新城道中》)
⑵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⑶_______________?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⑷_______________,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⑸__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⑹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⑺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⑻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并无关系的学习态度。
(3)《荡寇志》中说兖州府的镇阳关“两山陡立,中夹泗河,易守难攻”,这正是《蜀道难》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兵家必争之地。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体现孔子严格地要求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则远怨矣。”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老师既要传道也要授业解惑,这才是符合韩愈认定的老师的标准,至于彼童子之师,仅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符合韩愈认定的为师标准。
(3)《蜀道难》一诗中李白运用细节描写,通过摹写攀登者的呼吸紧张和抚胸长叹,侧面烘托蜀道之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荀子在《劝学》中用蟹为例说明虽然先天条件优越但还是没有所得的两句是:
“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②些(sā):句末语助词。③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阕开头两句描写了桑树抽芽、蚕卵孵化,一个“破”字传神地写出了桑叶的萌发,而且能够让人感到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B.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动一静两幅画面,写出了黄犊吃草时悠闲的神态和乌鸦在林中栖息的景象,宛如天然的图画。
C. 五、六、七句远近结合,写了远近的山头,纵横的道路,飘荡的酒旗,自然景物与农村人事相结合,画面清新而充满生活气息。
D.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本词却很清丽素净,看上去作者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2】赏析词的最后两句。
1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①,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取材于苏轼《留侯论》)
注释:①汉四年,刘邦被楚军困在荥阳。此时韩信平定了齐地,向刘邦要求代理齐王。刘邦怒,张 良提示他:“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韩信被立为齐王后,发兵攻打楚军。后韩信降封为淮阴侯,故称为“淮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夜驰之沛公军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B.具告以事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C.匹夫见辱 百姓之不见保
D.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A.亡去不义 良庖岁更刀
B.吾得兄事之 明星荧荧
C.油然而不怪者 成以其小,劣之
D.而项籍之所不能怒 亡郑而有益君
【3】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连夜向张良通风报信,让他随自己逃走,主要是为了报答救命之恩。
B.苏轼认为刚强好斗不可取,大勇之人抱负大志向远,危急之时沉着冷静。
C.苏轼认为刘邦取胜的原因是他能够忍耐,保全实力,等待项羽自取灭亡。
D.苏轼认为张良如妇人女子的样貌与其坚忍柔韧的精神气质恰好是吻合的。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2)君安与项伯有故?
(3)非子房其谁全之?
【5】王安石有诗云:“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意思是说在汉业存亡的关键时刻,张良总能从容面对。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青春须为早,岂能长少年。(孟郊)
②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
③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三毛)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⑤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腐的野草。(鲁迅)
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其中的两三句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