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①自小在湘西的明山秀水间长大的这些青年,满怀对都市生活的向往,早就淡忘了莼鲈之思,恨不能立刻奔赴北京,去看大世界。
②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③家具市场产品鱼目混珠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网购平台上售卖仿冒名品家具的卖家也越来越多,有关部门有必要展开一轮彻查严打的行动了。
④校运动会上,他以绝对优势荣获 800 米比赛第一名,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⑤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少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⑥近十年来,我这个普通焊工,不敢说目无全牛,但凡电焊上的活,没有能难住我的。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2、下面各句,句式类型都相同的一项是 ( )
①上不我用,即亡②非我也,兵也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④君何以知燕王 ⑤程婴卒与俱匿山中⑥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也⑦殷王纣维妇人之言是用 ⑧天子以语丞相弘⑨远矣,西土之人!⑩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A.①④/②⑦/③/⑤⑧/⑥⑨/⑩ B.①④⑦/②/③/⑤⑧/⑥⑩/⑨
C.①④⑦/②/③⑥/⑤⑧/⑨/⑩ D.①④/②⑦/③⑥/⑤⑧/⑨/⑩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的“礼运”篇中,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就是没有私心和阴谋诡计,抢劫偷盗与乱贼暴徒亦已灭绝,即使夜不闭户也安然无事的“大同之世”。
大同之世的基本特点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天下乃天下人共同的天下,从而区别于以世袭制度、“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等为特色的“天下为家”,即某个人及其家族将天下据为己有的时代。公天下代表了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儒家力图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其根本目标就是希望成就一个道德理想国——大同之世。
儒士集团天下为公的取向不仅是早期儒家就已揭明的理想,而且是后世儒者进行社会批判不得不遵循的基本点。清初黄宗羲正是在与天下为公的理想之世的比较中,对世袭社会中仅仅立足于自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予以了无情的鞭笞。宋代朱熹据此对家天下时代做出了批评性反省,他批评唐太宗“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而且认为相比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世袭社会“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
尽管其言论并未直接包含社会批判的内容,但是我们从张载著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中,依然不难看出一个真正的儒者超越一家一姓的家天下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
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则是“天下为家”,即以维护一家一姓对天下权力、财富乃至民众的独占和维护一家一姓“永久”的世袭为根本目标。这就不能不与儒士集团的理想追求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而由于儒士集团虽以“道”的化身自任,但却无位、无势,在实际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根本不是有位、有势的帝王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权势集团的对手,其“以道抗势”的行为除了在有限的范围内与程度上纾缓家族专制的暴虐之外,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儒者所自我期许的影响和作用。这就不仅使得儒家在传统社会中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存在境遇,而且不能不限制儒家思想作用的发挥。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儒学不仅不是能够为所谓“封建社会”所完全封限的,而且其终极的价值追求包含了对“家天下”鲜明的批判意识。因而,儒学不仅不应当随着“家天下”的逝去而消失,而且“家天下”的被推翻恰恰是为儒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与中国传统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正是一个以“天下为公”为终极理想的社会。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但归根结底它们在强调人自我做主而不皈依于外在的上帝、主张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而不是把希望寄托于上帝之城,体现天下一家的追求等根本的理论关节点上则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契合性。(摘编自李翔海《公天下与家天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在“礼运”篇中的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特点的大同之世就是儒家力图实现的一个道德理想国。
B.公天下与家天下不同,前者认为天下是天下人共同的天下,后者则主张把天下当作个人或家族的私有财产。
C.朱熹首倡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来对家天下时代做出反省和批评,他的言论体现了一个真正儒者的情怀。
D.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与儒士集团的不一样,两者经常发生冲突,儒士集团因无权势,其思想作用的发挥总是有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黄宗羲把天下为公的取向作为社会评判的标准,通过与理想之世的比较,对世袭社会的家天下做出了无情的抨击。
B.古代儒者常以“道”的化身自居,在与权势集团的斗争中总能体现出超越家天下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
C.儒士集团“以道抗势”的行为虽然不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所期许的影响,但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D.儒学在“封建社会”中是不能被完全封限的,在家天下逝去的当今社会,更有条件为它发挥作用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是实现公天下,采取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
B.那些不认同家天下观点的后世儒者,对仅仅立足于自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进行社会批判时,都会遵循儒家天下为公的理想。
C.由于“以道抗势”的行为不可能对家天下的社会真正发挥影响,儒家在传统社会中的处境尴尬,其思想作用的发挥受到极大限制。
D.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都主张人自我做主,二者殊途同归,只要完全遵循二者理论上的契合,就能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指出做事从始至终都谨慎认真,就不会失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后,在笔记上写道:古人常同时用“花”“月”意象抒怀,如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一句和“_____________”一句都在说明展翅九万里的鲲鹏和天空中各类活动的事物都“有所待”的原因。
(2)《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婚后生活贫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她日夜劳作,不辞辛苦。
(3)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___________”一句交代了朋友王昌龄被贬谪之地的荒凉、行路的艰难,“_____________”一句交代了诗人将内心的愁闷寄托给明月随风飘到朋友到达的地方。
6、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古人作诗,善用“空”字。“空”字有“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空寂”之意;亦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空无,没有”之意;更有“_______________”(高适《燕歌行》),“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其一)》)中“徒然,白白地”之意。
(2)用一句古诗名句为下面上联对出下联,要求对仗基本工整。上联: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下联: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保持到底的。
7、名篇名句默写
(1)《离骚》中表明作者所处的社会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写蜀地杜鹃月夜悲鸣的凄凉之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即“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当是为送别而发。
(4)《蜀相》中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叹惋以及寓含诗人壮志难酬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其中“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4)曾子在《论语·泰伯》中表达了读书人不能没有远大志向、坚强意志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描写游鱼游动欢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注】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鲍照所处的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土族门阀制度。
【1】下面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诗开头两句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借代手法,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代指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地位的人。
B. 本诗三、四两句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表明据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解脱的渴望。
C. 诗人一直在直接诉说自己的悲哀,胸中他积的块垒无法借酒浇除,便着笔于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D. 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爆炸的程度,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
E. 作者从普通自然现象顿悟出了与之相类似的某种人生哲理,全诗托物寓意,突显出含蓄不露、蕴籍深厚的艺术效果。
【2】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
材料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材料三: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四: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B.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赠送
C.客得之,以说吴王 说:游说
D.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器:器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小雅》怨诽而不乱
C.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
D.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以乱易整,不武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B.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C.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D.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4】下列各选项中,表现道家学派突破常规认识的一项是( )
A.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B.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C.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D.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5】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道家讲“修身”的道理,通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这一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指出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没有好结果。
B.材料二使用主客问答形式,围绕如何使用“不龟手之药”,说明庄子本人是“大材”,不应被“小用”。
C.材料三中可见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其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
D.材料四表明老子以“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之“道”为贵,庄子宣扬“道”,老子的思想深刻旷远。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2)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和解”指平息纷争,重归于好;也指宽和、宽容。越王勾践与失败和解。汉使苏武与境遇和解。你对“和解”有什么看法?
请以“和解”为话题,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