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承德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括号内的缩句,不符合原句基本意思的一项()

    A.当我们进入龙门峡时,四周的景色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

    (景色吸引了眼球。)

    B.李时珍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李时珍是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C.秦始皇兵马俑吸引了世界各地千百万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兵马俑吸引了参观者。)

    D.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我国几代科学家长期艰辛努力的结果。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结果。)

  •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有“诗魔”之称的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诗意地活着”不但是一个诗人的生命与美学实践,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存境界与精神内涵的表现

    ②如以世俗眼光来看,这个时期也许是他们生命中、事业中最黯淡的岁月

    ③今天是一个需要诗的时代,因为这个世界太物质,太缺乏价值感、美感

    ④而诗人以优雅而真诚的语言,忠实地呈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最高的使命是“希望”

    ⑤但他们却活得有境界、有品位、有尊严,他们寂寞的生命点燃了历史上千万人心灵的光和热

    ⑥比如,陶渊明罢官之后“采菊东篱下”,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麓,杜甫因安史之乱流落成都

    A.①③④②⑤⑥ B.①⑥②⑤③④ C.③①④⑥②⑤ D.③④①⑥②⑤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劲直的古松为什么美呢?照蔡仪的理论,这是因为它“显现了”生物形体上的普遍必然的种类属性——“均衡和对称”。那末,“偃卧的古松”“欹斜的弱柳”又为什么美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不能表现生物形体上的普遍性,却能表现着它们枝叶向荣的不屈不挠的欣欣生意,就是表现了生物的最主要的普遍性了”。

    很清楚,这就是把美或典型归结为一种不依存于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自然属性或条件。这就是说,美的客观存在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完全一样,是不依赖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的。因此,没有人类或在人类以前,美就客观存在着,存在在自然界的本身中。因此许多人便到自然事物本身中去寻找美的标准,找出了“黄金分割”“形态的均衡统一”等等。他们总是企图证明美是存在在客观事物的这种简单的机械的数学比例,物理性能,形态式样中,把美归结为这种简单的低级的机械、物理、生物的自然条件或属性,认为客观物体的这种自然属性、条件本身就是美。蔡仪所信奉的就正是这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美学观。显然这种美学观并不能真正解决美的复杂问题而反给唯心主义留下了攻击的借口。树长得直就是直,为什么是美呢?为什么许多别的“均衡和对称”的东西又不美呢?高山大海,春花秋月,这纯粹是一种自然物质现象,如说美就在其本身,那为什么由它引起的人的美感却随时代和环境而有变易呢?车尔尼雪夫斯基曾问:最充分地显现了青蛙这个普遍必然观念的某个具体的青蛙(在蔡仪那里,就是最充分地“显现”了青蛙的普遍必然的种类属性的某个最“典型的”青蛙),到底又美在哪里呢?

    应该看到,美,与善一样,都只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在人类以前,宇宙太空无所谓美丑,就正如当时无所谓善恶一样。美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美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的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我们所说的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和理想,并不是一种可以超脱生活而独存的精神性的概念或实体,恰好相反,它只是生活本身,它是包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在内的人类蓬蓬勃勃不断发展的革命实践。它与具体、有限的某个生活形象的关系,只是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的关系。宽广的客观社会性和生动的具体形象性是美的两个基本属性条件。

    所以,我们所承认的美的社会性不但与客观唯心主义所讲的“观念的体现”说(体现了自由、进步观念的事物是美等)不同,而同时也与朱光潜所讲的美的社会性就是它的主观性也根本异样。因为我们所讲的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是这生活本身,而不是指美依存于人的主观条件的意识形态、情趣,即使这意识这情趣是社会的、阶级的、时代的。朱光潜认为美的社会性就是它的主观性,其错误就正在这里。但是,美的社会性却并不是美的主观性,而恰恰正是美的客观性,因为美一方面既不能脱离“有意识的存在物的存在而存在”,即不脱离人类而存在,而另一方面又是不依存于“有意识的存在物”的即人类的意识、情趣,亦即不依存于个人的或社会的主观美感的。所以,美的社会性与客观性不但不矛盾,而且是根本不可分割地统一着的。

    (摘自李泽厚《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仪认为劲直的古松美是因为它“显现了”生物形体上的普遍必然的种类属性——“均衡和对称”。

    B.蔡仪认为“偃卧的古松”是因为它们表现了枝叶向荣的不屈不挠的欣欣生意,即“表现了生物的最主要的普遍性了”。

    C.朱光潜认为美,与善一样,都只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

    D.李泽厚并不认同蔡仪所信奉的这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和朱光潜所讲的美的社会性就是它的主观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蔡仪把美或典型归结为一种不依存于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自然属性或条件,这割裂了美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B.美的客观存在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完全一样,是不依赖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的。这种观点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有一定道理。

    C.车尔尼雪夫斯基就青蛙的例子说明他对美是因为它“显现了”普遍必然观念的种类属性存有疑惑。

    D.李泽厚认为,美既有社会性,也有客观性,二者不但不矛盾,而且是根本不可分割地统一着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把美归结为那种简单的低级的机械、物理、生物的自然条件或属性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美学观。

    B.许多人总是认为客观物体的自然属性、条件本身就是美。但是这种美学观并不能真正解决美的复杂问题。

    C.美一方面不能脱离人类而存在,而另一方面又不依存于人类的意识、情趣,亦即不依存于个人的或社会的主观美感的。

    D.美的主观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美的客观性则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二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名篇名句默写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____________”两句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表达了同样的伟大情怀。

    (2)《虞美人》中李煜遥望故国,发出物是人惆怅之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蜀汉朝廷中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都勤勉工作,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把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_______________”将描写的视线由帐外转到帐内,场景再次移到帐外时,作者用“_______________”表明将视线延伸至广远的沙漠。

    (2)庄子《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时“_______________”,而到千里外的人,则需要“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把洞箫声描摹得生动传神,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正面表现了乐声的悲凉。

  • 7、人生总是会有种种情感。面对离别,唐代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亲近的内心感受。而《次北固山下》则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旅人对家乡深切的思念。这些诗句都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滋味。然而,又有很多时候,我们纵使有丰富的感受,却觉得难以表达得淋漓尽致,甚至不知道如何落笔或者开口,陶渊明在《饮酒》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就是这种感受,指出很多时候我们本想说明白,却又感觉不可言传。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创作《离骚》是痛心于朝廷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_______________

    (2)《山居秋暝》中动静结合,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

    (3)《燕歌行》中用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残兵败卒心境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小题。

    西阁夜

    杜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菱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诗写于移居西阁时。②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绘江上初夜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 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 诗歌前四句写西阁夜景,景致清新雅致;后四句感时伤怀,虑时危,忧盗贼。

    D. 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

    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真宗时,马知节、韩崇训皆以检校官签书枢密院事。知节为人质直,真宗东封泰山,车驾发京师,上及从官皆蔬食。封禅礼毕,上劳宰臣王旦等曰:卿等久食蔬,不易。旦等皆再拜。知节独进言:蔬食者,惟陛下一人而已。王旦等在道中与臣同次舍,无不私食肉者。又顾旦等曰:知节言是否?旦再拜曰:诚如知节之言。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七)

    材料二:

    马知节,字子元。父全义,国史有传。全义,太祖深念之,知节方七岁召见,特授供奉官。少感慨自立未冠监彭州兵有老成风。景德三年签书枢密院事,迁副使,大中祥符七年罢。天禧元年知枢密院事,二年罢。以疾除节度观察留后,求外任,授知贝州。既而上悯其癯瘁,止命归镇,而上党、大名之民争求迎之。卒年六十五,赠侍中,谥正惠。赋性疏直,遇事敢言,不少自屈。所与游皆时之贤士,居常以方略自任。初监兵潭州,何承矩为守,颇以文雅饰吏治。知节慕之,故折节读书。雍熙间护博州兵,时刘廷让败于君子馆,知节完城缮甲,储积刍粟,僚吏皆不悦。既而虏果至,以有备引去。李顺之叛,诏与王继恩同讨贼。继恩恶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羸兵扞贼。贼十万众攻城,知节力战,适兵至而贼溃。知秦州,州尝质羌酋支属二十余人,逾二纪矣。知节曰:羌亦人,岂不怀归?悉释之。羌怀其德,讫终更不犯塞。知益州,始请以省校代乡户运舟,自是蜀人免破产之。在延州,戎寇至,方上元,遂张灯启关,宴乐累夕,虏不测,因引去。诏发澶、魏六州粮输定武。时虏方内寇,知节守镇州,曰:粮之来,资寇也。止令于舟车所至收之,虏无所得而遁。知节所至,皆以威爱临下,而事无不济。特疾恶太过,不能无怨也。

    (节选自《隆平集·枢密》)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少感A慨自B立C未冠D监E彭州F兵G有老H成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封,指帝王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昭告天下太平。因泰山在东,故名。

    B.自屈,指委屈自己,“不少自屈”与“句读之不知”的句式特点不同。

    C.患,指忧患、祸患,与《屈原列传》中“惠王患之”的“患”词义不同。

    D.不测,指难以预料、揣测,与成语“变幻莫测”中的“莫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知节凭借先人余荫年少为官,后因仰慕何承矩而改变志趣,学习诗书。他所交往的人都是当世贤士,但过于嫉恨坏人坏事,也招致了一些怨言。

    B.刘廷让在君子馆战败,马知节在博州赶紧修缮城池,整治武器,储备粮草,属官对此都心生不满。不久敌人果然到来,因无隙可乘只好引兵退去。

    C.秦州将羌人首领的很多亲属作为人质,长期不放他们回去,马知节担任知州后,心生不忍,将他们全部释放。羌人心怀感激,很久不再侵犯边塞。

    D.在延州任职时,正值元宵节前后,戎寇突然而至。马知节于是张灯结彩,为引诱敌人入内而大开关门,接连几夜宴饮作乐,戎寇后来自动离去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继恩恶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羸兵扞贼。

    (2)知节所至,皆以威爱临下,而事无不济。

    【5】从材料一的事例中,除可看出马知节“为人质直”“赋性疏直”的性格外,还可看出他的哪些优良品质?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展开激烈辩论。一方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不再少年;另一方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请任选一方观点,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提示:(1)自拟题目,并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语言顺畅。可以立论,也可以驳论。(3)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