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契诃夫是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巴尔扎克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B.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其作品《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章回体小说。
C.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其作品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长篇小说《边城》是其代表作。
D. 《出师表》、《陈情表》中“表”是臣下向皇上言事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臣向君表白心迹,陈请谢贺。
2、《红楼梦》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 )、( )、( )、( )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A.贾王薛史 B.林贾史薛 C.贾林李王 D.薛王贾赵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 婆
原非
花婆一生嫁过三个男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泥水匠,一个长工。三个男人婚后都不到两年,不是病亡就是祸死。三次寡遇,无须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拉根打狗棍,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
不想这一讨饭,竟在洛河讨出了名堂。
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儿常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竹篮碗筷也干干净净还用一方白布掖紧四角遮了。也许是开始的不习惯反使她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她不喊叫,只朝敞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抡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主人发现她,舍一块饼或一碗稀饭。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
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作闲人对待。洛河川多水田,人们四季都忙,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这便想到了花婆,这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这也毫无差错。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这样下来,花婆终日负载累累的,追着洛河上的帆影或伏牛山上的流云,西来复去。
一天清早,花婆为一商贩转送款子,在伏牛山脚下被两个土匪劫了。她尾随着歹徒来到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寺院,见着了土匪头子张秀。张秀外号旱螃蟹,水陆两路都有他设的卡子。
花婆向张秀讨款子。张秀从大烟炕上爬起来,双脚点在鞋口里,盯着花婆说:“你上我这儿讨钱,你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花婆说:“你是土匪头子,洛河没有人不知道。可你立过规矩,不抢邮差不抢贫。我是讨饭的。”
张秀拨弄着手下交上来的100块银元:“你是叫花子,哪来这么多钱?还是硬货?”
花婆说:“我替人家送的。”
张秀说:“那就不是你的。”
花婆说:“只是在我身上带着呢。”
张秀一挥手:“别跟我啰嗦了,走吧。”
“你叫我走就得把钱还我,”花婆迈着小脚上去撮银元,“要不我就没脸见人了。”
张秀一拍桌子上的手枪:“你既然是叫花子,还什么脸不脸的,打出去!”
几条大汉一拥而上,架起花婆,凌空丢出山门。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朝山崖走去。可惜她力气不足,一跃没有跳到沟底,而是落在不深的一个石头上,只撞破了头。
土匪把花婆弄上来,撕了她的衣襟替她包扎。张秀看着山门前摔碎的破碗片,抠了一会儿鼻孔说:“看不出,这婆子还这么重义!把那钱扔给她吧。”
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但她依然固守着一贯的叫花子形状,到哪儿只讨一口饭吃。
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她死在一个十字路口,透胸流下一摊血来,棍子碗筷还在身边,只是没了竹篮。人们报了官,县警察局却没来人。
花婆葬后个把月,有怀念者到坟上烧香,意外地发现坟前趴着一个男子。那男子身下一片淤血,子弹是从两只眼睛射进的,而他僵硬的手下就压着两把手枪。竹篮也回到花婆坟上,里边放着白花花200块银元。
张秀一伙也来人看了那男子,说不是他们的人。人们于是猜测,那男子一定是外来的匪徒,还不知道花婆的善誉,及至知道了便深感羞愧,这就送还了劫物,自裁以谢罪。不然,他不会灭了自己的眼睛。
地方上贴出告示,要那银元的失主前来认领。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失主到来。人们这就商议,想用那笔钱为花婆修座庙。庙名都拟好了,就叫义丐庙。这时,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200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
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迫于无奈,花婆做起了叫花子,但是她的“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维持着一个人最起码的自尊。
B. 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了花婆乞讨方式,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展示了花婆向张秀讨款子过程,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 “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这说明当地的土匪出于对花婆的害怕,又烦她拼死讨钱,就不再打扰花婆了。
D. 人们对男子死因的猜测,以及到最后“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主要体现了人们作为看客的一种八卦心理。
【2】小说的主人公花婆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在小说的结尾,案子终究没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庄子用“_________,_________”来证明境界不同的人之间无法交流沟通。
(2)在《师说》中,古代的圣贤之人“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与当时的普通人的做法完全不同的。
(3)《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表现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天姥山的云雾迷蒙的环境。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韩愈的《师说》中,表明求学不是以年龄大小为前提,而是以“道”为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以昆虫为例,说明小智慧不及大智慧,寿命短的不及寿命长的。
6、补写出诗词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一句与“五丁拔蟒乱山丘,美女入川征蜀猷”描述的内容大体相同。
(2)《琵琶行》中,诗人在江州“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与琵琶女委身贾人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都表现出了两人在月下孤独冷清的处境。
(3)荀子在《劝学》中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两句相似,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情景。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形象描写秦始皇派遣得力将领、士兵把守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8、(1)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2)《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8)《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0)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 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士人要担当大任就应当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思想。
(2)《春江花月夜》中用两个“初”字把现实的景物升华到一个深沉寥廓的哲学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有助于明己之长,知己之短。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周公庙并序①
苏 轼
庙在岐山西北七八里,庙后百步许,有泉依山,涌冽异常,国史所谓“润德泉”——世乱则竭者也。
吾今那复梦周公②?尚喜秋来过故宫③。
翠凤④旧依山硉兀⑤,清泉长与世穷通。
至今游客伤离黍,故国诸生泳雨濛。
牛酒⑥不来乌鸟散,白杨无数暮号风。
【注】①这首诗写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秋。其时,苏轼在陕西凤翔任判官。②周公:周武王的弟弟,不但辅佐武王建立了西周的典章制度,奠定了西周政权,而且成王时以武东征,终使西周国力空前强大。③故宫:指西周建邑的故地。周公曾祖“古公亶父”因受戎狄威胁,从豳迁居于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建邑为“周”,定国号为“周”。④翠凤:吉祥的象征。传说周文王(周公之父)元年,有凤集于岐山(《竹书纪年》)。⑤硉兀:岩石突兀的样子。⑥牛酒:牛和酒,指古代用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反问,开门见山,借梦见周公一事表达自己对以武强国的周公的仰慕之情。
B.首联下句点出诗人记游“故宫”,人虽已不在,但故地故事犹存,令人欣喜。
C.颔联先用“翠凤聚集”之典,后写润德泉水在当世“涌冽异常”,发人深思。
D.颈联下句表达出诗人希望改革弊端的及时雨能够普降大地,为世人传咏之情。
【2】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尾联。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B.不复挺(直)者 声非加疾(快) 知(同“智”)明
C.绝江河(横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金石可镂(雕刻) 假(拥有)舆马者 风雨兴焉(起)
【2】下列成语中的“备”字意义与“圣心备焉”的“备”相同的一项是( )
A.德才兼备 B.有备无患
C.攻其不备 D.求全责备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启示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
B.从文章第四段我们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文章的第三段,荀子通过几个比喻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D.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排比、对比、对偶、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心态与生活
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是什么?
人们都猜:这是镜子!我的朋友却不动声色地回了一句:这是生活。
举座皆惊!他却来了句妙侃:“愁眉苦脸地看生活,生活肯定愁眉不展;爽朗乐观地看生活,生活肯定阳光灿烂!”
请以“心态与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经历、编述故事,也可以抒发感情,议论说理。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