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一位毕业生在自荐信中写道:“虽然我只有本科学历,但绝对名副其实,恳请学校领导唯才是用。”
B.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C.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D.本人才疏学浅,刚才的一些想法仅是一孔之见,接下来还请在座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入夏以来,长江流域五风十雨,暴雨不断,水患连连,给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②她上课前总要细看一遍教案,从来不用多媒体,一直手写,那些龙飞凤舞的板书是她对教学的极致追求。
③夏夜的郊外风儿轻抚,虫声唧唧,但陶醉于美景,尤其是行走于瓜田李下之时,特别要注意草中的毒蛇。
④从中国书法史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为了一条重要规律。但不容置喙的是,真正的艺术作品,生命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⑤新的问题是着急却没办法,跳脚而无抓手,试图创新而苦于缺乏思路,于是“跟随战术”大行其道。而跟随,说白了就是抄袭照搬,亦步亦趋。
⑥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会收窄世界经济共同空间,导致“双输”局面。^
A. ①②⑤ B. ②⑤⑥ C. ③④⑥ D. ①③④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凰寺
岑燮钧
凤凰寺在舜江府东门外的凤凰山上,离城里不远,是读书人冶游谈禅的好去处。
凤凰寺的方丈明慧大师是位得道的高僧,不理世事。幸得手下有一监院,名曰惠通,总领众僧,倒也能镇得住山门。寺里诸般杂事,都由他调理。迎来送往,也由他挡着。方丈大师,不是在内院闭关清修,就是云游他处,难得一见。
一日,惠通到寺院各处巡视。在一偏院,见一沙弥在地上磨蹭,走近一看,原来是将一株大花移植于盆内。沙弥见监院到此,合十肃立,不敢抬头。只见那花,甚是奇特,颜色艳丽,鲜红而有星点,外形有莲花之相,却生沙泥中,肉质肥厚,近乎菌类。惠通问沙弥何处所得,答曰后山。惠通心想,莫非此乃灵芝仙草?他看了好一会儿,心生欢喜,就让沙弥搬到了自己会客的内室,放在茶几上,顿时蓬荜生辉,耀人眼目。一日过后,生长一分,数日之后,竟大了一轮,不由啧啧称奇。惠通不敢私藏,于是搬到了方丈室。
“师傅,你看此花奇也不奇?”
“心中有莲花,诸般皆失色。”明慧大师只看了一眼,再不理会。
惠通讨了个没趣,正想出门,师傅道:“自何处来,到何处去。”让他搬走。惠通只得又把花搬到自己处,心想,莫非自己有事做错?他揣摩了很久,总觉得师傅对自己日渐冷淡,似乎有什么事要发生似的。
一日,听得知府大人驾到,惠通赶紧迎出山门去。知府大人倒不是稀客,时常携本府读书人来此谈诗论文。惠通见机谈性,以佛理参悟之,常引得知府大人击节赞叹,称之曰:得道。
惠通合十谦抑道:“贫僧协理杂务,本一俗人,岂敢岂敢!”
“能进能出,内外皆通,方外奇才啊!”知府大人一言九鼎,跟随的一群读书人都连声称是,让惠通觉得脸上有光。
惠通把知府大人引到内室,众人坐定,惠通吩咐上茶。茶几上正放着那盆奇花,知府大人凑近了,看了又看,问惠通此是何物。惠通答曰:“后山之物,一日一长,似花非花,不知何物也。”
知府大人看向众人,众人都纷纷称奇,却无一人说得出门道。忽有一老书生答曰:“世所罕见,此必祥瑞之物也。”
“祥瑞之物,非小寺敢私藏,献诸大人,必能红运当头,更上青云。”惠通立马接口道。知府大人不由哈哈大笑。临走之时,惠通就让门下弟子送到了府上。
过了几日,知府大人派人传话,让他到附近打听打听,看有什么奇谈异闻,呼应祥瑞。因为西北出白鹿,西南出灵猴,东北出太岁,舜江乃东南名邑,说不定上天眷顾,也要天降祥瑞,那就得送往京城了。惠通不敢怠慢,立马来到偏院,让小沙弥带着去原地查看。原地在凤凰山北麓一断崖处,青苔漫布,有水渗出,但也看不出有什么奇异的地方。惠通就让小沙弥去附近村里打听一番,看有什么奇异的人事。隔了一日,沙弥来报,在凤凰村一九十老妪的床顶上,盘着一条大蛇,村民放归山里去了;村里一个老光棍,买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一个五岁的小孩,说话含糊,游方郎中在他舌下剪了一刀,竟能巧舌如簧了……惠通皱着眉头,然后挥了一下袖子,“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把小沙弥喝退了。
第二天,惠通来到知府官衙。知府大人一见惠通,立马把他拉到后花园,原来知府大人把那奇花放在了百花丛中,以承天露。那花又大了一轮,已经铺满花盆,仿佛菩萨端坐的莲花,色如美人起红晕,肉质如脂半晶莹,底下有透明的汁液渗出来。惠通合十礼赞,知府大人急问可打听到什么。惠通演义其事,答曰:
“灵蛇入室,化龙而去。”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老人家有龙护持,果是祥瑞。”老书生帮腔道。
“旷夫怨女,终得和鸣。”
老书生摇扇晃头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始也。”
惠通见知府大人脸露喜色,不断点头,又补之曰:“不鸣则已,一鸣冲天,哑巴开口,此又一奇也!”
老书生连连称奇,大家都说是个吉兆。于是计议,该如何上本,献之阙下。兹事体大,知府大人一时也不敢妄做主张。这时,老书生提议道:“若能得到明慧大师加持,那就更是吉祥了。”“只怕大师云游去了——”知府大人看向惠通,惠通答道:“师傅正在寺内清修。”知府大人不由喜上眉梢,连说“有请大师劳驾”,让惠通明日与大师一同前来,共襄盛举。惠通含糊答应了,但他也没有十分的把握——他怕师傅说出什么煞风景的话来。
惠通回到凤凰寺,小心翼翼地向师傅说了此事,请师傅明天走一遭。师傅倒也没有责备他,只说了一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般忙碌,万般皆空。”惠通见师傅重又入定,就悄悄退了出来。但见月色清空,树影憧憧,殿宇森森,四下无声,突然一声鸦叫,划破长空,不由有些心神不定。他拿捏不透师傅的意思。
第二天,惠通来到方丈室,恭请师傅。师傅依然慢条斯理,打坐念经。他没有拒绝,但也没有马上起身,只说不急。惠通只得在门外静候。不多时,弟子前来通报,知府大人派人前来送还“祥瑞”。惠通好生奇怪,让人把花搬到此处来,只见那花还是昨天之色,并未枯萎,也没有缺角,依然饱满鲜艳。问来人恰是为何,来人怒道:“什么祥瑞,差点让知府大人上当了!”原来大人家的狗看着花也欢喜得不得了,左看右看,甩着尾巴,围着花转,一不小心,没有管住,还上前舔了一下汁液,谁知只一顿饭工夫,狗浑身抽搐,狂叫了几声,立马毙命了。
惠通顿时目瞪口呆。这时,明慧大师走出方丈室,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选自《小说选刊》2023年8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通和尚在调理杂事、迎来送往中背离了出家人的初心,但他言谈中参以佛理,令知府击节叹赏,可见他也有一定的佛学修为。
B.明慧大师的得道高僧形象在文中表现得比较突出,他对惠通的两次善意提醒,以及对“祥瑞”结局的预见都可见出他的大智慧。
C.惠通探寻到的所谓“祥瑞”令知府大人十分满意,但有些说法荒唐离谱,“旷夫怨女,终得和鸣”之说连老书生都难以苟同。
D.小说结尾在意料之外,也是情理当然。在所谓“祥瑞”事件上的尴尬遭遇貌似是偶然,实则是惠通处世态度的必然结局。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称称凤凰寺“是读书人冶游谈禅的好去处”,为后文知府大人的出场和老书生妄称祥瑞的情节张本。
B.小说构思精巧,极擅预作铺垫。如在知府大人后花园里,奇花“底下有透明的汁液渗出来”,为后文狗舔汁液中毒作铺垫。
C.小说对老书生着墨不多,但此人惯于察言观色、曲意逢迎,有一定典型意义。他的寥寥数语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D.小说语言简练典雅,颇有韵致。方丈的“心中有莲花,诸般皆失色”、老书生的“灵蛇入室,化龙而去”都契合人物形象气质。
【3】惠通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以明慧大师的一声“阿弥陀佛”作结,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请模拟明慧大师的口吻劝诫惠通,列出劝诫要点。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苏轼《赤壁赋》)
(3)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 。(李白《蜀道难》)
(5)有如此之势,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__________ ,_________ 。”
(2)《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愁情,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___ , _________ 。”
(3)鲍照在《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变现的淋漓尽致。
(4)杜牧《阿房宫赋》中对秦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 。”
(5)《归去来兮辞》中“ _________ ,_________ ”表现了作者乐天安命,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思想。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 , 。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王勃《滕王阁序》)
(3)《逍遥游》中论述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4)《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 。
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2)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用“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辨清荣誉与耻辱的界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_____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秦始皇建立的功业。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苦 雨
王安石
灵场①奔走尚无功,去马来车道不通。
风助乱云阴更密,水争高岸气尤雄。
平时沟洫今多废,下户京囷②久已空。
肉食自嗟何所报,古人忧国愿年丰。
【注】①灵场:祭祀仙灵神鬼的坛场。②京囷(qūn):储粮圆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总领全诗,其中“雨”字点明了写作对象,“苦”字透露了作者的感情。
B.第二句借道路不通表现雨之大,点明了首句中“奔走尚无功”的具体原因。
C.颔联写景,以风吹云乱、水冲堤岸写下雨之况,同时引出了沟洫多废的内容。
D.诗中的“古人”一词指的是古代忧国的圣贤之人,但其实也是指作者自己。
【2】请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态。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又登宏辞科。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于东宫用事。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顺宗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今播州西南极远,人迹罕至。其老母必去不得,则与此子为死别。伏请屈法,稍移近处。”乃改授连州刺史。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今州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古,甚非孔子意。请下礼官博士议,罢天下州县牲牢衣币,籍其资半畀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梦得尝为《西塞怀古》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刘禹锡传》《新唐书·刘禹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B.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C.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D.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言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体裁,唐以前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五言律诗定型于唐代。
B.禁中指皇帝、后妃、重臣等居住的地方,因禁卫森严,一般人不得任意出入,也可称为禁内。
C.宰相是对我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与丞相不相同。
D.上丁指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唐代开始,于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日祭祀孔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禹锡才能出众,曾得重用。才干得到王叔文极力称赞,王叔文引荐刘禹锡进入宫中,与他一起商议国事,他提出的建议都得到认可。
B.刘禹锡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王叔文失败后,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召回京城,又被贬为播州刺史,还未到任又改任连州刺史,在外任职多年。
C.“先考中进士科,后又考中博学宏辞科”和“名望和位置不显达,高官都愿意与刘梦得交往”这两件事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刘禹锡有才华。
D.刘禹锡善写文章,影响较大。晚年刘禹锡和白居易的诗歌文章当时没人能够超越,白居易在自己的诗集序言中盛赞他的文章才华,并写道刘禹锡的诗也受到江南文士的推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2)籍其资半畀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
【5】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请根据文意概括。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中国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出生在一个特殊的教育世家。从1945年至今,胡家四代人出了20名乡村教师,“一门师表,两万弟子,三尺讲台,四世家传”是胡清汝一家的写照。在这个大家庭里,尊重文化、重视教育,成为传统。
②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五号”,从“嫦娥一号”到“天问一号”,50多年间,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航天工作者不断传承自力更生的航天精神,并把它融入自己的血液,让我国航天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③某大学老师利用线上平台,让昆曲的韵味在“云”上流转;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拍摄短视频、重走长征路、寻找身边红色宝物……党史学习教育在新颖的形式中更加走心。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