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武汉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给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谈到议论文,很容易令人想到这样一幅古板的场景:训话者阴沉的脸上写满了严肃,语言庄重得令人息,絮絮叨地说着绝对正确的真理;听者呢,正襟危坐,面对陈年古董似的事例和苦涩干的语言,恹欲睡……议论文写作在内容、语言方面若处理不当,便会出现上述情景。

    A.zhì    tāo    biē    yān B.zhì    dāo    biě    yān

    C.zhì    tāo    biē    yăn D.zhì    dāo    biě    yăn

  • 2、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介绍信、证明信、感谢信、贺信四种书信都是专用书信,而且都要以单位或组织的名义发出,不能以个人的名义出具。

    B. 要使演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常常需要借助一些艺术的表现手段,如有声有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夸张的表情和动作等。

    C. 简报的报头一般包含简报名称、期数、编发单位、印发日期等内容,有时还写明提醒事项。

    D. 计划正文中的步骤和措施差不多,其中一项可以省略。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真正的政绩不在于GDP增速多高多快,不在于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而在于是否带动了广大农民持续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B. 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C. 现代生态学认为,生物体与其环境总是处于物质与能量的交流状态中,一个人的肉体存在,即其生物性的存在显然是处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大化流行”之中的。

    D. 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 4、下列作品集不是以名号来命名的是 (  

    A.《柳河东集》

    B.《稼轩长短句》

    C.《樊川文集》

    D.《震川文集》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总书记在会议时强调,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

    ②16年间,周小川率领央行经历了许多曲折,但他仍风生水起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等多项改革举措。

    ③2018年3月16日,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缓缓落幕,博览会不孚众望,首日便迎来了47917人的客流高峰,让全行业感受了一场走心的创新之旅。

    ④2018年3月18日,李敖去世。李敖因自己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

    ⑤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打赢”和“打好”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意义深远。既要吹糠见米,又要久久为功。

    ⑥中国与非洲国家是患难之交,患难之交不能忘。因此,不管世界怎么变化,中非之间的深厚友谊都颠扑不破,中国对非真实亲诚的理念也绝不会改变。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⑤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理学上把因过度担心而产生的烦躁情绪称作焦虑,焦虑的表现有着急、忧愁、紧张、恐慌等。互联网媒体的迅猛发展,使信息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态势,人们渴望把更多的外在知识纳入自我知识系统中,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焦虑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特征。

    知识焦虑现象并非互联网时代所独有。如20世纪70年代,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就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借主人公汉嘉之口指出,工业化给传统社会带来文化碾压,给思想者制造了知识焦虑。

    时代不同,知识焦虑的诱因也有差异。在中国古代,受社会结构的制约,中央与地方、乡村与城市、区域与区域之间信息封闭明显,信息交流固化,知识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士大夫阶层手中,精英赋予成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由于劳动者获取知识具有零散性和偶然性的特点,劳动者便产生了知识焦虑。战争频仍、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交际不便等都是诱发知识焦虑的重要因素。到了近现代,印刷术、大众媒体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学习视野,使知识交流日渐便捷、顺畅,但资源占有的不平等、发展机会的不平等等因素又导致知识焦虑的产生。相比之下,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知识焦虑,则倾向于知识演进的更高层次。当代社会的知识焦虑有如下诱因:第一,知识过载;第二,知识碎片化与人们的信息价值辨识能力之间存在冲突;第三,个体知识系统更新滞后于相关领域专业知识更新的节奏;第四,多元化的知识追求与人们精力有限之间存在矛盾;第五,人们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发展;第六,职业前程的不确定性带来心理恐慌。

    不过,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指出乐观的一面:种种适应新形势的现实性焦虑,是人类对外部危险本能的知觉反应,人们能够进行积极战斗,从而逃避危险。这一观点可以给现代人带来启发。在当下社会,知识焦虑固然令人不快,但也为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焦虑对个体成长和文化发展未必都是起消极作用,焦虑也能激发个体的学习动力,激发个体做出有益的自我保护行为,促使文化激励机制形成。

    要避免知识焦虑带来的危险,首先需剥离附着于焦虑之上的过度的功利诉求,了解知识焦虑的最初因由,深刻洞察信息化对于个体成长与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明确知识焦虑对于数字化时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

    知识焦虑也可以变成动力。我们可以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解决急迫问题的工作中,充分利用焦虑提高知识利用率;可以通过激发对特定知识的学习兴趣,将自己培养成目光如炬的现代学习者,将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到新的高度;可以借助焦虑激活资源共享机制,加快个体知识、隐性知识向群体知识、显性知识的开放性转化,推动知识生产与使用的深度融合。

    (摘编自孟威《化知识焦虑为学习动力》)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下社会,一些人表现出知识焦虑,他们过度担心所掌握的知识不够用,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

    B.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在20世纪70年代指出,当时的社会受工业化影响,出现了知识焦虑现象。

    C.在近现代中国,印刷术、大众媒体获得发展,为人们带来便利,但也带来资源占有不平等等问题。

    D.利用好知识焦虑有望提高知识利用率,培养更多的现代学习者,推动知识生产与使用的深度融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到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的内容,论证知识焦虑现象并非互联网时代独有。

    B.文章按时间顺序论述在不同的时代,知识焦虑的诱因有所不同,其中,对近现代时期的论述较简略。

    C.文章在阐述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带来的启示之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怎样正确看待、利用知识焦虑。

    D.文章既表明知识焦虑有不良影响,又论及知识焦虑的积极作用,体现了作者认识事物的客观性和辩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区域与区域之间信息交流有限、劳动阶层缺少知识话语权等因素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产生制约作用。

    B.在当代中国,知识碎片化、一些领域的专业知识更新快等因素给人们学习外在知识带来一定的挑战。

    C.弗洛伊德认为,知识焦虑是人们面对外部危险的本能反应,人们应该采取措施,避免其带来危险。

    D.知识焦虑者如果能剥离附着于知识焦虑之上的过度的功利诉求,就能摆脱知识焦虑带来的困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两句。

    (2)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以蜀王杜宇典故表现内心的凄怨;而“______”,以南海鲛人传说抒发内心的悲哀。

    (3)古人登楼、登峰每多感慨,登高必忧,多为常态。但也有诗歌与众不同,如“____________”表达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人生哲理。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破阵子》中“______________”两句,用数字对仗的形式描写出“沙场秋点兵”的情态。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从如果自己比对方年幼应该向对方学习的角度讨论师道。

  • 9、1)情人两隔,彻夜相思的情景在很多诗词中都有体现,如张九龄《望月怀远》中说的“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如晏殊在《蝶恋花》中说的“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李清照则在《醉花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极为细腻的体肤触感来表现秋夜特征,含蓄地说明辗转难寐。

    2)《醉花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李清照回忆起她和丈夫共度佳节的美好环境。然而现在夫妻离别,这佳节美景反而勾起词人的离愁别恨。

    3)相思无形,柳永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状之,让人觉得无比形象,李清照《醉花阴》里以花比人,也有非常形象地描述,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收割过程中妇女儿童都来送饭送水,侧面描写出农民繁忙辛苦。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的洞箫声写出了“客”的伤感,用一句“_______”说明了“客”转悲为喜。

    (3)《诗经·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根据要求补写句子。

    (1)杨炯《从军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景物描写,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将士们昂扬斗志及战斗的残酷。

    (2)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明月随着潮水从海上升起、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月亮是客观事物,但在诗人的笔下,月亮也带有主观感情。诗人张若虚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孤单之情油然而生,因此他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到的月亮给人的感觉也是孤单的,“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就是最好的证明。

    (3)张九龄《望月怀远》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一个烛灭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的幽情意境。

    (4)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准确地写出了天寒水少而清的景象。

    (5)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含蓄地表达自己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立功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高适的《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对于敢于为国效力人,最高统治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这就直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

    (7)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8)李白《送友人》中化用《诗经·小雅·车攻》,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的两句是: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 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 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 颈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2诗题虽为“苏武庙”,但实际上诗中使用了大量的笔墨虚写苏武。请问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之万,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①尚书:职官名称。②固:坚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A.一红马(   ) B.公不(   )

    C.之万之(   ) D.公乘之(   )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

    (2)此乃劣马,故退之。

    (3)盖此马愿从主也。

    3韩愈的《马说》中认为,由于没有伯乐,所以千里马得不到重用,本文中的“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言必信,行必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成于思,毁于随;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留下许多关于“行”的箴言,至今对我们仍有价值。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更需我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