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厌之有
A.诸侯先迎之者 B.而今安在哉
C.而如姬最幸 D.使归就戮于秦
2、下列画线字“之”的用法,与“其翼若垂天之云”相同的一项是( )
A. 水之积也不厚 B.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C. 之二虫又何知 D.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节来临,烟花爆竹的话题重新被捡起,是禁是放,各有说辞。有人建议,应该以立法的方式禁止中心城区燃放烟花,以缓解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还有人建议,至少应该严格规范行政审批,对烟花爆竹的运输、燃放等行为进行控制。
事实上,近些年来,这一话题几乎每年都会引发激烈争议。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对燃放行为进行规范,固然是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体现,同时也要看到,对于“爆竹声中辞旧岁”的传统风俗,还需要通过文化创新的方式来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要改变风俗和习惯,不应当单纯依靠法律,否则便可能是一种粗暴的行为。
传统农业社会中,燃放烟花爆竹寄托了人们“辟邪”、行好运的心愿,也给孩子们添了乐趣,给大人带来了喜气儿。但在现代高密度生活的大都市,情况显然不同:一方面,人们已不堪喧嚣,他们更希望已经浑浊的城市空气能清爽一些,繁忙工作之后的假日能安静一些;而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丰裕,使人们对“年味儿”有更高的文化期待,甚至赋予其文明传承与传统复兴的意义。“过年”成了现代生活中的文化乡愁,一串小小的爆竹是禁是放,也因而承载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文明的价值评判,变得沉甸甸起来。
在“春节”的文化转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让大家各得其所?能否在重建春节习俗的过程中,同时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 比如,在一些国家民俗中,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形式,体现出社区和团体的存在,通过不限于家庭亲人的群体活动,构建出丰富的公共生活领域,在更大的程度上培养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归属、认同与公益心。
因此,立法者和执法者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关怀,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既维护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法定权利,又为传统文化留下生长的空间,使之成为促进民族认同和强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节点。比如,能否通过科技手段,降低烟花爆竹的污染、噪声和火灾隐患? 舞狮舞龙扭秧歌,能否通过居民自治和民主协商的方式选择时间和地点,既保留年味又培养自治意识? 社会组织能否行动起来,举办一些体现组织性、开放性和集体性的节庆活动?
自省促进文化创新。这些看似是小事,却有助于形成开放的公共生活领域,帮助国家将社会“编织”起来,有助于在复杂、分化的转型社会中增强归属、凝聚共识,更好地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从而体现传统民俗“正风俗、饬人心”之教化正俗的美意。因此,尽管我们的民俗已经有着极为充实的形态,但完全还可以运用法治的手段和法治的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从而成为中国梦清雅却丰富的底色。
(摘编自支振锋《法律要为年俗留下空间》)
材料二:
民俗文化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紧密相关。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节日文化、日常饮食等风俗趣尚各不相同。这些民俗文化代代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
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民俗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特征,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过去的春节,全家围着火塘听长辈讲故事,一起张罗年夜饭,亲朋好友间互相走访拜年;随着电视文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年俗活动增加了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通过电话短信拜年等内容;当下,人们在社交媒体中祝福点赞、制作拜年表情包、发布拜年短视频。虽然年俗形式发生变化,但阖家团聚、共享天伦、祈福新年的春节文化内核并没有改变。民俗文化要增添新的时代内涵,民俗要适应新的时代语境。许多新民俗的产生,与居民消费升级、互联网蓬勃兴起的进程同步,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景象。民俗文化创新形式,激活了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渐趋多样,传播渠道日益丰富。文化体验类节目《2018中国记忆》探寻二十四节气和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记录影像呈现文化体验,开展线上活动,立体展现立春打春牛、春分酿酒拌醋、立夏尝三鲜等节气仪式。这种极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民俗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在场”与“不在场”的妙合、历史与当下的连缀,观众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可以说,新的媒介形式让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彼此交流、相互对话,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民俗的传播主体更加丰富,民俗的接受者同时成为民俗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近年来,网络上兴起了共创“新风俗画”:创作者将传统文化与网络元素相结合,勾勒出市井风俗画的框架,然后邀请普通人在屏幕上创作,共同参与到民风民俗的讲述中。这样的形式融观看、参与、体验为一体,令人兴致盎然。
民俗作为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日常的器物、技艺、仪式制度中。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是节日、仪式、图案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记忆和独特的审美符号依然持续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民俗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渐趋丰富多样,民俗的创造、传承、接受交融交汇,让传统民俗在新的时代有了多维诠释空间。
(摘编自毛巧晖《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闪耀着新的光彩——新媒介与民俗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重建春节习俗其实就是加强社会对春节的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发展。
B.材料一指出立法者和执法者应以自省促进文化创新,在小事中继承发展传统民俗,发挥其教化正俗的作用。
C.材料二认为,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增强民族凝聚力。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民俗的文化转型,并提到了要运用法治手段和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科技的助推下,我国的民俗文化发生了很多本质变化,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的特征。
B.新的时代语境和时代内涵会催生一些新的民俗,这有助于激活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C.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日益丰富,不断与时俱进,甚至可以突破传统民俗的传播时空限制。
D.网络时代,作为民俗的传播主体,每个人都有可能既是民俗的传播者又是民俗的接受者。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针对烟花爆竹燃放的不同建议写起,继而直接表明要创新文化传承的形式的观点。
B.材料一第三段抓住现代都市生活这一背景,对部分城市人抵制燃放爆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C.材料二第二段通过介绍过去和当下春节民俗的不同,论证了互联网蓬勃兴起对民俗的影响。
D.材料二剖析了某档文化体验类节目的特色,既巧妙地衔接了上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4】时代在发展,人们所处的环境在变化,年俗也需要改变,对此材料一提出了哪些主张?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龙年元宵节,社区准备筹办一场富有民俗意味又切合现代生活的活动。假如你是活动策划人,你认为应该怎么安排此次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想法。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与五陵年少奏乐饮酒的奢华欢愉场面的两句是“____ ,___”。
(2)李白在《蜀道难》里用“____,_____”写水流的湍急咆哮,以突出蜀道之险。
(3)《师说》中,作者以孔子师法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事例,证明的观点是“ 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明宋荣子能够看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影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百里之行的人备粮的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福分。
(4)我们想要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仍可把握之意,可以借用《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5)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6)《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7)《滕王阁序》写云消雨停,天空晴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8)《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一句写看着庭柯,“____________”一句写流连孤松,都寄托着陶渊明的高洁之志。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水石相击、山谷空鸣的场景。
(3)荷花,也称芙蓉、莲花,历来为文人所青睐,或用以描绘优美风光,或用以象征高洁品格,或用以比喻美好理想,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陈情”主旨的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表明自己关于生与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运用“舟”和“风”两个意象且表达了辞官回乡途中轻快喜悦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和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全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李白从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蜀道中水流湍急势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一开头就道“世味薄似纱”,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
B.颔联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寄居京华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及轻松愉快的心情。
C.颈联写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D.尾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临安久留之意。
【2】请结合整首诗歌简要分析诗人形象。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讳荣,本姓柴氏,生于邢州之别墅。年未童冠,因侍圣穆皇后,在太祖左右。时太祖无子以帝谨厚故以庶事委之帝悉心经度资用获济太祖甚怜之乃养为己子显德元年正月初太祖崩,乙未,内出遗制:“晋王荣可于柩前即位。”
世宗尝诣范质,时为亲王,轩车高大,门不能容,即下马步入。及嗣位,从容语质曰:“卿所居旧宅,门楼一何小哉!”因为治第。世宗欲相枢密使魏仁浦,议者以仁浦不由科第进,世宗曰:“顾才何如耳!”遂用之。
显德六年,淮南饥,世宗以米货之。或曰:“民贫恐不能偿。”世宗曰:“民,吾子也。安在责其必偿?”世宗乙夜观书,见元稹《均田表》,慨然叹曰:“此致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因令制素成图,诏颁王公观览研习,以利国便民,共庇黎元。
世宗之征东也,驻跸于高平,刘崇兼契丹之众来迎战。时帅多持两端,而王师不利。亲军帅樊爱能等各退衄,世宗赫怒,跃马入阵,引五十人直冲崇之牙帐。崇方张乐饮酒,以示闲暇,及其奄至,莫不惊骇失次,世宗因以奋击,遂败之。凯旋,指樊爱能等人责之曰:“汝辈皆累朝宿将,非不能用兵者也,然退衄者无他,诚欲将寡人作物货卖与刘崇尔。如此则卿等虽万死不足以谢天下,宜其曲膝引颈以待斧诛。”言讫,命行刑壮士擒出皆斩之。于是立功士以次行赏,自行伍拔于军厢者甚众,其恩威并著,皆此类也。
(选自《旧五代史·后周·世宗纪》)
臣光曰:或问臣:五代帝王,唐庄宗、周世宗皆称英武,二主孰贤?臣应之曰:夫天子所以统治万国,讨其不服,抚其微弱,行其号令,壹其法度,敦明信义,以兼爱兆民者也。庄宗既灭梁,海内震动,湖南马氏遣子希范入贡,庄宗曰:“比闻马氏之业,终为高郁所夺。今有儿如此,郁岂能得之哉?”郁,马氏之良佐也。希范兄希声闻庄宗言,遂杀之。此乃市道商贾之所为,岂帝王之体哉!盖庄宗善战者也,故能以弱晋胜强梁,既得之,曾不数年,外内离叛,置身无所。诚由知用兵之术,不知为天下之道故也。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推诚尽言,宏规大度,岂得与庄宗同日语哉!
(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太祖无子/以帝谨厚故/以庶事委之帝/悉心经度资用/获济太祖/甚怜之/乃养为己子/
B.时太祖无子/以帝谨厚/故以庶事委之帝/悉心经度/资用获济/太祖甚怜之/乃养为己子/
C.时太祖无子/以帝谨厚故/以庶事委之/帝悉心经度资用/获济太祖/甚怜之/乃养为己子/
D.时太祖无子/以帝谨厚/故以庶事委之/帝悉心经度/资用获济/太祖甚怜之/乃养为己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穆是指周世宗养母的谥号。一般帝、后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子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B.乙未是干支纪年法,常与年号纪年配合使用,此处“乙未”即指上文的“显德元年”。
C.驻跸,指皇帝外出途中暂停小住。跸指帝王出行时,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
D.牙帐,指古代将帅所居的营帐。因将帅营帐前立有以象牙为装饰的仪仗大旗,故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世宗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即位后,发现范质府第门楼狭小,亲自过问为他修建。魏仁浦不是科第出身,因有才能,依然被重用。
B.周世宗实行仁政,爱民如子。对淮南饥民,贷米救济,不求偿还。亲自诏令编制《均田图》,让王公研习,作为施政纲领。
C.周世宗英武善战,军纪严明。高平一战中,亲入敌营,出其不意,击退刘崇。对首鼠两端、心怀二心的禁军大将樊爱能就地处死。
D.司马光借问答的形式,站在儒家思想的的角度,对唐庄宗进行了贬斥,对周世宗给予了高度评价。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此则卿等虽万死不足以谢天下,宜其曲膝引颈以待斧诛。
(2)比闻马氏之业,终为高郁所夺。今有儿如此,郁岂能得之哉?
【5】联系《伶官传序》,谈谈欧阳修与司马光对唐庄宗失天下的原因看法有何不同?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长篇小说《不朽》里,描写过人类两种灵魂。
一种灵魂做的是“加法”。这种人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希望与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好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声音。
另一种灵魂做的是“减法”。这种人希望过那种不被他人关心关注、安静安宁的日子,总是试图削弱甚至消减与他人的联系,主动给自己的灵魂降噪,以期不被外界发现,记挂。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