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赖君子见机 机:机会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就:接近,将要
B. 宇文新州之懿范 懿:美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宁:怎么,哪里
C. 抢榆枋而止 抢:抢先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赊:遥远
D. 披绣闼 披 :开 他日趋庭 趋:走向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人对别人的研究成果实行“拿来主义”,大言不惭地署上自己的名字。
B.今年夏天,受台风影响珠江流域、闽江流域五风十雨,洪峰连连,水患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C.他是连队里少有的俊小伙,穿上这身合体的新式军装在队列里一站,真有点鹤立鸡群的味道。
D.读完诗,我们才大彻大悟,原来杜甫这首诗的主题所在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5年12月下旬,在对南昌海昏侯墓葬主椁室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在主棺附近发现了一枚刻有“大刘记印”铭文的龟纽玉质印章,该印1.7厘米见方,制作精美。一面世,即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猜测。特别是“大刘”一词中“大”所指为何,颇费思量。
按照北大熊长云教授的意见,“巨者,大也”,在汉代姓氏之前加“大”或者“巨”,乃是汉代私印中可见的一种事实。但事实上,巨和大是有差别的。所谓的“大姓”,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在政治经济上地位占优的大家族,至少可以把持一方,成为地方实力派。但这种理念及事实,应该是在西汉中期以后才出现。所以,细绎文本,可以发现,“大姓”甚至“大族”的称谓,在《史记》中未见。在汉代,“巨”虽有“大”的意思,但更多的是一种民间“素封”的自称自夸。如熊文所提及的“巨张千万”“巨董千万”,“巨蔡千万”,皆是如此。而习汉史者皆知,“素封”势力的兴盛主要在武帝之前,武帝后由于政治专制主义的加强,“素封”受到致命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而这样一来,随着豪族强宗在西汉中后期的开始兴盛,“大姓”成为一种荣耀之辞,有政治身份的家族大概是不会以“巨”来命名自己的家族的。而海昏侯家族不管如何凋敝,毕竟属于皇族血脉,以“巨刘”自名的可能性较小。总之,要表示姓氏的荣耀高贵,“巨”不如“大”。
但问题是,有“大刘”就有“小刘”。倘从荣耀与高贵的角度来解读“大”的意义,那么,在汉代哪支“刘”又会属于轻贱之列呢?我们说,这样的问题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只能归于伪问题,而且还触犯政治禁忌。以常理度之,在那个时代,刘姓与他姓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姓氏,作为高高在上的“国姓”,焉有“小”之理?熊文提出,“大刘”可“侧重于彰显刘氏的皇族身份”,但笔者以为,这种彰显大概是不需要进行的,因为它本来就很彰显,无需特别提出。在那个时代,“刘”与“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刘帝”或“帝刘”,是尊贵而不可平视的名词。也所以,汉代的《说文解字》中收纳了那么多文字,作者之子许冲在给皇帝的上表中,很自豪地表示他父亲的这部书“莫不毕载”,但翻检此书,却恰恰漏了“刘”字,这绝不是疏失所致,而只能说,极大可能与政治忌讳相关,不可随意亵渎。
也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大刘”之“大”,与彰显姓氏的显赫关联不大,那么,它就主要与年辈相关了。熟悉中国经学史的人都知道,在宣帝时代,也正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所在的时代,有两对非常著名的经学大师,大、小戴和大、小夏侯,前者为礼学大师,后者是《尚书》学大师。其中大戴为叔父戴德,小戴为侄子戴胜;而大夏侯为叔父夏侯胜,小夏侯则是侄子夏侯建。叔父以“大”冠之于姓氏之前,以示与小辈的差别。此外,在汉代的公主称谓方面,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姐妹则为“长公主”,姑妈则由于大一辈分,则称为“大长公主”,也是沿用着这样的称呼习惯。也就是说,在汉代,“大”冠之于姓氏之前者,多为父辈人物。那么,“大刘”是谁,又是谁的父辈呢?他应该就是曾为皇帝的刘贺。习汉史者皆知,刘贺为武帝孙,宣帝则是武帝长子戾太子刘据之孙,虽年龄差在一二岁之间,但刘贺却是宣帝的叔父辈。
按照刘贺家族的逻辑,如果说“大刘”有大支嫡传的意义,那么,就接续武帝的正统性而言,昭帝为幼子得位,又非出自皇后之门,得位不正,自然算不得“大刘”。而宣帝虽出自长子系统,而且祖父为皇后之子,但经过武帝晚年的变故之后,这一支早已成为了戴罪之家,失去了承接武帝正统的合法性。而唯有配食武帝的“孝武皇后”李夫人的后嗣,才是真正的“大刘”之家,所以,我们由此就能够理解,刘贺何以敢自称“嗣子皇帝”。也所以,所谓的“大刘”,也就应该有刘贺蔑视昭、宣二帝,并进而否定宣帝接续武帝正统的同时,隐然自任为正统传人的内在意向。
【1】关于“大刘记印”,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刘记印”是考古工作者在对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葬主椁室进行清理时发现的一枚龟纽玉质印章上的篆书铭文。
B.北大教授熊长云认为“巨”“大”可以互训,并对照存世的其他汉印得出“大刘记印”应属私印、侧重于彰显刘氏的皇族身份的结论。
C.姓氏前冠之以“大”,从某个角度说,就是表示是在政治和经济地位两方面占优势的大家族,“刘”姓前冠之以“大”,是为了表示刘姓的高贵。
D.“大刘记印”的主人应该是刘贺。因为刘贺是第一代海昏侯,而且他是汉武帝的孙子,孝武皇后的后嗣,比当时的皇帝汉宣帝高一辈。
【2】下列不是作者用来反驳熊文观点的一项是( )
A.“大姓”首要体现在政治上有地位的家族,是由贵而富;“巨姓”主要表示富有,更多的是民间有经济实力的阶层的自称自夸。
B.“大姓”“巨姓”不是同一时代出现的概念。有关“巨姓”的说法在战国文献中就已出现,而“大姓”则流行于汉武帝之后。
C.在汉代,“刘”是与“帝”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那一支刘姓家族,一般都没有人敢把他们视为轻贱,因为这与政治禁忌有关。
D.与“大刘”相对的概念是“小刘”,结合人们对宣帝时代两对著名经学家及汉代“大长公主”的称呼习惯可知,“大刘”辈分高于“小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一书没有“大姓”的概念表述,由此可知,大姓观念应该起于西汉中期以后,应是伴着“素封”阶层逐渐崛起而来。
B.《说文解字》是汉代的一部字书,收字较为全面。但书中没有“刘”字,是作者有意为之,这样做,与政治忌讳有密切关系。
C.从接续汉武帝正统性的角度来看,汉昭帝不是嫡长子,得位不正,汉宣帝祖父虽是太子,但早被汉武帝亲自废掉,得位也不正。
D.“大刘记印”的主人在印章上突出大宗嫡传,隐晦的表达自己的身份,这样做也许可以使自己的内心得到一些平衡与宣泄。
4、(1)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自己埋怨楚怀王行事荒唐的句子是:“________,终不察夫民心。”
(2)鲍照《拟行路难》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爱国主义一直是诗词创作中高昂的主旋律,陆游在《书愤》中写道“ ____________,镜中衰鬓已先斑”,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道“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诗句都抒发了作者有爱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悲愤。
(4)我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感情主要表现为忧国忧民之心,抒壮志难酬之愤。杜甫这样表忧国忧民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辛弃疾这样对陈同甫表达自己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破阵子)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憩,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2)在《滕王阁序》中写洪州尽是富贵之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小年”的寿命的短暂。
(4)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5)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 里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
(2) 《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
(4)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5)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7、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赞臣,疏远小人,“__________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老师不一定要贤于学生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诗人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绵绵的春雨彻夜淅沥,清晨卖花声里透出淡雅的春意,写得形象而又深致。
(4)从《诗经·氓》最后一章中“______,______”两句来看,男女主人公少年时的关系非常融治。
(5)《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传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长声叹息,哀叹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离骚》诗中,诗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③古诗词中很多以“自”“空”营造意境氛围的,如杜甫《蜀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
④运用典故可以使文章达到辞近旨远的效果,《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渲染了神秘色彩,引人入胜。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缚鸡行①
杜甫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时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诗人看到家中小仆人正在捆鸡,要拿到市上去卖,“相喧争”三字,将小鸡人格化,使缚鸡这个细节充满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趣。
B.反复想来,实在没有万全之策,诗人于是只好倚靠在山阁上,注视着寒冷的江面,江水正浩浩东去,一片苍茫。
C.本诗语言严整精工,这与表现细小的生活情节,与抒发表面看来轻松的感情,是极为适宜的。
D.尾联用“鸡虫得失无了时”影射各阶层人士陷于动荡不堪的时局中,表达诗人对国家和百姓的忧虑,以及在计无所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2】洪迈在《容斋随笔》里评述本诗说:“此诗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句之妙,非他人所能跂及也。”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这首诗的结句“宕开一笔,妙不说尽”。试分析这首诗的“结句之妙”。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①,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隳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②,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选自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乙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注】①嬗:转换、更换。②闾巷:街巷,借指民间。此指刘邦出身微贱。下文“贤者”亦指刘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B.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C.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D.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从,即合纵,本指战国后期燕、齐、韩、赵、魏、楚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此处亦为此意。
B.表,《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一般为年表,因秦楚之际天下未定,采取按月记述,列为月表。
C.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D.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即黑色。秦朝百姓一般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之为“黔首”。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概括了秦楚之际政治形势的特点,即陈涉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而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时间内发生的事。
B.乙文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统一天下的过程和巩固政权时采取的种种措施来看,他为其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C.甲文回顾历史上几位君王或以德政或以武力统一天下的艰难历程,结尾以多次发问来分析刘邦称帝之因,颇有余味。
D.乙文用铺陈的手法极力渲染秦王朝国势之强大,其用意在于和下文陈涉起义之后秦朝的兵败如山倒形成强烈对比。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5】欧阳修有言:“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结合甲乙选文分析秦朝兴亡之因。
1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月15日起,琼州海峡出现罕见持续性大雾天气,导致大量游客和车辆滞留海口。高峰期滞留车辆一度超过2万辆,排队长达20公里。海口市政府启动应急响应,市民、热心企业、志愿者等纷纷投入到为返程旅客的服务与保障之中。
②2017年,上海市提出未来五年要成为人文之城: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③某春节庙会景区发出上万张“寻亲”门票,门票背面发布丢失儿童的照片和相关信息,并鼓励游客拍照发至朋友圈,让孩子多一条回家的路。
④某护理院为了鼓励病人儿女多来探望老人,推出“奖孝金”——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得200元现金抵用券。
⑤“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