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评价一场展览的成功,很重要一条标准就是到底与参观者互动如何;这两次展览的知晓度不高,而且经典原作不足,效果不是很理想。
B.在“雪龙”号进入北极圈后,科考队将在楚科奇海进行综合调查,回收一套沉积物捕获器,并完成4~6个冰站的多学科综合考察任务。
C.作为曾经的大唐古都,西安也就是历史上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可说堪称东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之地。
D.最近十年来,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像连笑这样的实力强劲的年轻棋手,帮助中国围棋在国际上确立了不可动摇的老大地位。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作品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借古讽今”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手法。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六国灭亡的故事,阐释了“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道理,借以规劝宋朝的统治者。杜牧的《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
B.“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有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等等。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体现了儒家“以礼治国”的观点,而在《庖丁解牛》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家的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主张。
C.《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作者李白俯仰天地,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贴合“夜宴”的“秉烛夜游”,流露出他当时仕途不顺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于是只能“今朝有酒今朝醉”地追求宴饮享乐。读来虽有旷达,但也低沉阴郁。
D.我国现代文学史有“鲁、郭、茅、巴、老、曹”的说法,这体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几位大师级现代作家的地位和作用。他们的作品分别有《狂人日记》《女神》《子夜》《家》《四世同堂》《北京人》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震将军的乡情
凌 辉
张震将军对老区和故乡情有独钟。他骨子里流淌着老区人民抚育他保护他支撑他成长的血浆,好几次他死里获生,就是因为老区的战友和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挽救了他。他常说:“没有共产党,没有老区人民,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命是党和人民给的。”
报恩重在行动。张震68年的军旅生涯,以他尽心尽职,呕心沥血的实际行动,天天在报恩,为党和人民尽了赤子之心。离休后,他仍在“报恩”。
走访老区,悼念先烈。1999年3月,张震不顾85岁高龄轻车简行,回到中央苏区,重访了当年老战场和当地老赤卫队员和老百姓,在兴国城东上下榭(今于都县银坑镇上谢村),与群众亲切交谈当年打仗的情景。在去富田时,正碰上下大雨,当地群众冒雨迎接他,这使张震很感动。1931年5月5日,在第二次反“围剿”中,张震所在红1团直插富田敌军侧后,他带一个排率先冲入敌阵,身中敌弹,差点“革命到底了”,这是他第一次负伤,幸亏号兵吴榜全及时赶到把他从水中扶到田坎上,及时包扎,才救了他一命。吴榜全后来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张震重访此地,正是为缅怀救他的战友而来。他激动地对随行人员和当地群众说:“战争年代就这样,同一战壕的战友,生死与共,情重如山。”张震日夜兼程于 1999年 5月去到安徽宿县盛圩子,凭吊当年抗日时掩护他们突围而英勇牺牲的战友们。在一座座黄土堆成的烈士墓前深深鞠躬,并与夫人马龄松次子连阳临时凑了4000元钱,请地方政府在烈士墓前各立一块石碑,写上烈士的名字。不知姓名的,就刻上“无名烈士碑”5个字。
张震每到一地,总要考察当地民生状况,了解群众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老区烈士后代和扶贫开发的情况,他都一一记在小本本上,当地政府能解决的,他找当地政府领导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他逐级向上面反映,写成书面报告,请省市和中央有关单位研究解决。他还特别强调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等不靠;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自主创新,闯出一片新天地。
无私奉献,支援老区建设。百年大计,重在教育。1992年7月,张震在百忙之中,亲笔致信母校——平江县维夏中学,向母校师生问好,勉励老师和同学们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当年学校创办人——方维夏烈士的办学精神,并捐赠私人藏书358册。1997年,他将这所革命摇篮维夏中学的历史与现状向中央军委报告,经军委批准,维夏中学被列入“八一希望学校”,江泽民总书记亲笔为“八一希望学校”题写匾额,军委还捐款30万元援建该校实验综合教学大楼。2000年,张震全家又拿出个人积蓄的30万元捐建“长寿图书馆”,并赠方正电脑两台;2001年又捐赠图书7932册,价值92400余元。2005年再次捐赠他的回忆录5套。特别是他还携夫人和子女到母校视察,抱拳向老师和新校友致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给母校师生以很大的鼓舞和鞭策。如今这所百年名校正阔步前进,跨入省市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示范)学校先进行列,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有用人才。
张震不但对母校很关心,而且还亲笔为平江第一中学、第二中学题词,给全县师生以很大激励。
2006年,他又为遵义市后坝修建一座长征希望小学捐资20万元。
张震对老区建设非常重视,2000年5月4日,他亲笔为平江老区题词:“发扬老区传统,建设新的平江”。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就为修建长寿镇公路捐款10万元,为修建平伍公路捐资1万元,不让声张,还将自己珍藏的多件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军队和地方博物馆。粗略估计,张震无偿捐献给老区建设和资助希望学校及烈士后代的钱总数不下百万,而他一生清正廉洁,纯靠工资收入,个人的积蓄无多,只好向子女开口,老头子发了话,儿女们都照办,慷慨解囊相助,一家人凑集起来,这才有了上述的捐款。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张震将军,老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
(选自《岳阳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张震(1914-2015),湖南平江县长寿镇人,一生历经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
②张震将军最吉一方印章,上刻:“普通一兵”。张震一家是个幸福的大家庭,生有四子一女。为使子女们真正感受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张震将军还让儿女们分批到革命老区体验生活。正是这样的亲身示范和家风教育下,张震将军一门出六将。(摘自《百岁上将张震传奇一生成历史永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
A.战争年代,事务繁忙,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回报国家、人民,所以,和平的代,张震将军呕心沥血,加倍回报。
B.战争让张震将军失去了战友,也让他从中懂得了回报国家、战友、人民的道理,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实践这一道理。
C.张震将军不忘故乡的发展,在故乡考察时,他认真询问,并把困难情况记录下来,请各级政府帮助解决百姓实际困难。
D.张震将军关心教育,他不仅以各种形式关心、关注故乡教育的发展,而且还为其他老区积极捐款,修建希望小学。
E.张震将军的言行感染教育了子女,他们以父亲为楷模,集体陪父亲走访老区,走访故乡,为老区和故乡主动捐款。
(2)文章第一段写了张震将军对老区人民的特殊感情,作者写这段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文中说张震“68年的军旅生涯,以他尽心尽职,呕心沥血的实际行动,天天在报恩”,他的报恩行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文末说“张震将军,老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张震将军有哪些突出的思想品质值得人们永远牢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名句默写。(任选5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3)自在飞花轻似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梧桐半死清霜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雾失楼台,月迷津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愁情,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登 高 》 中 , 道 出 郁 积 杜 甫 心 中 的 自 身 之 苦 和 国 运 之 恨 , 无 限 悲 凉 难 以 排 遣 的 句 子 是“ , 。”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
(3)《琵琶行》中以环境从侧面展现音乐魅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昭君生前容貌倾城,死后却魂魄无依的凄凉。
(5)李商隐《锦瑟》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美好事物的可望而不可即。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对比的方法讨论了“质”和“文”的关系,指出偏重哪一方都不好的道理。
(2)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力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一个对自己事业追求执着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万古长存。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写屈原向渔父交代自己被流放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3)孔子在《论语·雍也》中阐述学习兴趣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
10、阅读下列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①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②,指挥若定失萧曹③。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纡,曲折,此处指费心。②伊吕,指辅佐成汤的伊尹和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的吕尚,二人都是开国名臣。③萧曹,指汉高祖刘邦的得力谋臣萧何、曹参,都是开国功臣。
【1】以题材论,这首诗和《蜀相》都是_____诗。“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与《蜀相》中“______,______”都表达了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2】这首诗虽以议论为主,但情感的表达极具感染力,请结合中间两联加以赏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王元年,秦围邯郸者解去。三年卒,子今王喜立。
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还报燕王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对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为可。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唯独大夫将渠谓燕王曰:“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燕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将渠引燕王绶止之曰:“王必无自往,往无成功。”王蹴之以足。将渠泣曰:“臣非以自为,为王也!”燕军至宋子,赵使廉颇将,击破栗腹於鄢。乐乘破卿秦於代。乐间奔赵。廉颇逐之五百馀里,围其国。燕人请和,赵人不许,必令将渠处和。燕相将渠以处和。赵听将渠,解燕围。
赵孝成王卒,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不听,攻乐乘,乐乘走,廉颇奔大梁。十二年,应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剧辛故居赵,与庞暖善,已而亡走燕。燕见赵数困于秦,而廉颇去,令庞暖将也,欲因赵弊攻之。问剧辛,辛曰:“庞暖易与耳。”燕使剧辛将击赵,赵使庞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秦拔魏二十城,置东郡。十九年,秦拔赵之邺九城。赵悼襄王卒。二十三年,太子丹质於秦,亡归燕。二十五年,秦虏灭韩王安,置颍川郡。二十七年,秦虏赵王迁,灭赵。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且至燕。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於秦,因袭刺秦王。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三十年,秦灭魏。
三十三年,秦拔辽东,虏燕王喜,卒灭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B.秦圣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C.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D.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王元年”,文中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常见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纪年法等。
B.“金”,文中指的是青铜。春秋时期的“金”,多数指青铜,当时黄金不太流行。从战国一直到东汉以前,“金”通常就是指真正的金子。
C.“四战之国”,文中指的是古代的赵国。后来就用其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D.“乘”,文中指的是兵车。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用以计算车、马等,是四的代称。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王喜趁人之危。本来派国相栗腹和赵国订立友好盟约,结果听了栗腹回国的报告后,却想攻打赵国。
B.燕王喜不听劝谏。乐间认为赵国的百姓熟悉军事,于是劝诫燕王不要讨伐赵国,但燕王喜没采纳。
C.燕王喜无识人之明。他先不听将渠劝谏,攻打赵国;后轻信剧辛的话,轻视赵国,导致兵败。燕王喜处死了剧辛。
D.燕王喜软弱胆小。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燕王喜慑于秦王的威势,斩杀了太子丹,并把太子丹的头献给了秦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
(2)燕见赵数困于秦,而廉颇去,令庞暖将也,欲因赵弊攻之。
【5】燕王喜两次派兵攻打赵国而失败,除了燕王喜自身的原因,还有什么原因?请简要说明。
12、根据下面的材料作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
(艾美•居里《美丽的颜色》)
你对“乐”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或者,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哪些关于“乐”的经历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