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式的类型,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诸君能无动于衷乎?(疑问句)
B.她们被张开的双臂所欢迎。(被字句)
C.让我们在这令人肃然起敬的墓前鞠躬吧!(祈使句)
D.与她一道的还有一些学生和一些青年妇女。(双宾语句)
2、下列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车特征拜郎中
B.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C.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D. 举孝廉不行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芭蕉花
郭沫若
母亲在十五岁的时候到了我们家里来,我们现存的兄弟姊妹共有八人,听说还死了一兄三姐。那时候我们的家道寒微,一切炊洗洒扫要和妯娌分担,母亲又多子息,更受了不少的累赘。
白日里家务奔忙,到晚来背着弟弟在菜油灯下洗尿布的光景,我在小时还亲眼见过。我至今也还记得。
母亲因为这样过于劳苦的原故,身子是异常衰弱的,每年交秋的时候总要晕倒一回,在旧时称为“晕病”,但在现在想来,这怕是在产褥中,因为摄养不良的关系所生出的子宫病罢。
晕病发了的时候,母亲倒睡在床上,终日只是呻吟呕吐,饭不消说是不能吃的,有时候连茶也几乎不能进口。像这样要经过两个礼拜的光景,又才渐渐回复起来,完全是害了一场大病一样。
芭蕉花的故事是和这晕病关连着的。在我们四川的乡下,相传这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母亲发了病时,我们便要四处托人去购买芭蕉花。但这芭蕉花是不容易购买的,因为芭蕉在我们四川很不容易开花,开了花时乡里人都视为祥瑞,不肯轻易摘卖。好容易买得了一朵芭蕉花了,在我们小的时候,要管两只肥鸡的价钱呢。
芭蕉花买来了,但是花瓣是没有用的,可用的只是瓣里的蕉子。蕉子在已经形成了果实的时候也是没有用的,中用的只是蕉子几乎还是雌蕊的阶段,一朵花上实在是采不出许多的这样的蕉子来。
这样的蕉子是一点也不好吃的,我们吃过香蕉的人,如以为吃那蕉子怕会和吃香蕉一样,那是大错而特错了。有一回母亲吃蕉子的时候,在床边上挟过一箸给我,简直是涩得不能入口。
芭蕉花的故事便是和我母亲的晕病关连着的。我们四川人大约是外省人居多,在张献忠剿了四川以后——四川人有句话说:“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在清初时期好像有过一个很大的移民运动。外省籍的四川人各有各的会馆,便是极小的乡镇也都是有的。
我们的祖宗原是福建的人,在河州府的宁化县,听说还有我们的同族住在那里。我们的祖宗正是在清初时分入了四川的,卜居在峨眉山下一个小小的村里。我们福建人的会馆是天后宫,供的是一位女神叫做“天后圣母”。这天后宫在我们村里也有一座。
那是我五六岁时候的事了。我们的母亲又发了晕病。我同我的二哥,他比我要大四岁,同到天后宫去。那天后宫离我们家里不过半里路光景,里面有一座散馆,是福建人子弟读书的地方。我们去的时候散馆已经放了假,大概是中秋前后了。我们隔着窗看见散馆园内的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大黄花,就像尖瓣的莲花一样。我们是欢喜极了。那时候我们家里正在找芭蕉花,但在四处都找不出。我们商量着便翻过窗去摘取那朵芭蕉花。窗子也不过三四尺高的光景,但我那时还不能翻过,是我二哥擎我过去的。我们两人好容易把花苞摘了下来,二哥怕人看见,把它藏在衣袂下同路回去。回到家里了,二哥叫我把花苞拿去献给母亲。我捧着跑到母亲的床前,母亲问我是从甚么地方拿来的,我便直说是在天后官掏来的。我母亲听了便大大地生气,她立地叫我们跪在床前,只是连连叹气地说:“啊,娘生下了你们这样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了!”我们都哭了,但我也不知为甚么事情要哭。不一会父亲晓得了,他又把我们拉去跪在大堂上的祖宗面前打了我们一阵。我挨掌心是这一回才开始的,我至今也还记得。
我们一面挨打,一面伤心。但我不知道为甚么该讨我父亲、母亲的气。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在别处园子里掏了一朵回来,为甚么就犯了这样大的过错呢?芭蕉花没有用,抱去奉还了天后圣母,大约是在圣母的神座前干掉了罢?
这样的一段故事,我现在一想到母亲,无端地便涌上了心来。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
啊,母亲,我慈爱的母亲哟!你儿子已经到了中年,在海外已自娶妻生子了。幼年时摘取芭蕉花的故事,为甚么使我父亲、母亲那样的伤心,我现在是早已知道了。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
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日夜,写于福冈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得了头晕病,呻吟呕吐,十分痛苦,需要芭蕉花入药治疗才能缓解。
B.芭蕉花不容易买,一是四川的芭蕉花很不容易开,二是大家视之为祥瑞。
C.母亲追问芭蕉花的来历,“我”据实回答,受到父母的惩罚,心里伤心却不以为然。
D.文章托物言志,在怀念母亲的同时,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2】文中划横线的两句话提到芭蕉花的故事是和这晕病关连着的,有什么作用?
【3】文章最后说“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是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鲛人泣珠、良玉生烟的典故表现出诗人对过去的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和惆怅之情。
(4)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死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5)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表明每个人都各有所长,要将自己的潜能尽可能发挥出来。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听众的悄然沉醉和江心月影的寂冷清寒,侧面烘托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和琵琶女的高超技巧。
(3)《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信、豪迈、洒脱的诗人形象,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评价了《离骚》以小见大、以近知远的行文特点。
(3)对比手法常用于诗文作品。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忧劳使国家兴盛,接着用“_________”作对比;高适在《燕歌行》中把战士拼死作战与“__________”作对比。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苏轼写过“何妨吟啸且徐行”,陶渊明也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描写登阁所见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2)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 , 。”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3)李密在《陈情表》的结尾用“ , 。”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4)“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这是但丁的名言。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这种类似境界的文句是 , 。
(5)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自己孤苦无依,只有影子与自己相伴的句子是: , 。
9、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是因为他能“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景物描写也可以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令变化而寓意深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华清宫 吴融 过华清宫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它们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其或者欲盈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罚,未可知也。其使能终,亦未可知也。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务德音以亨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陨,周是以兴,夫岂争诸侯哉?君其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倍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为是而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雠,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濮水,沈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兵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B.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C.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D.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灵王,是楚国国君熊围的谥号,从这个谥号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同情。
B.其,表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含义相同。
C.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含义相同。
D.《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君起初不愿意答应楚灵王的请求,司马侯劝谏晋君暂时迎合楚灵王,静观其变,晋君当即接受了这个建议。
B.司马侯认为晋国必须要“修政德”,将纣王和文王进行对比,论证了君王修明政事和德行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
C.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遭弃”的观点。
D.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在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
(2)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濮水,沈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
【5】吴王为了伍子胥想要伐楚,最终被伍子胥劝止了;而当蔡国向吴国求救时,伍子胥又劝谏吴王“兴兵伐楚”。请结合文本说明伍子胥劝止伐楚和支持伐楚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天下”情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喊出了杜甫的大爱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范仲淹的远大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展现了顾炎武的责任担当,“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表现了袁隆平的济世情怀……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同的声音。有的说:“‘天下’是那些伟人考虑的事情,我只负责照顾好自己的‘小家’。”有的说:“‘天下’对我来说太抽象,我刻苦学习,将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才比较实在。”也有的说:“做好自己的事,不给国家添麻烦就行了。”
假如你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以“胸怀天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