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萍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觉今是昨非:表并列 以吾两人在也:只是 虚心欲待:你  欣载奔:一边

    B.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凭借  吾念之:只是 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实在

    C.乘化以归尽:姑且 白苦亡人之地:白白地 田园将芜不归:为什么 蒙斧钺汤镬:虽然

    D.畏廉将军哉:只   感吾生之休:将要 则立太子为王:请允许我 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只是

  •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一样的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B.泉涓涓而始流

    C.风飘飘而吹衣

    D.控蛮荆而引瓯越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 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地想起、品味、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节选自梁衡《说经典》, 有删改)

    材料二: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 但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换句话说,经典不是被说成是经典的, 而是自己生成为经典的。因此,经典的秘密和律则,只能到作品里面去找。

    纵观横察,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遵从以下的几个律则。

    第一,易感性。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洗练、明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单纯质朴总是被看作真理的标志,而且也是天才的象征。”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如话,清新自然,读之如饮佳酿,快何如哉!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 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仅仅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五个物象、三个动作、两种心象(“疑”和“思”),描绘出一幅静夜思乡图,表达了一种像月光一样流转无已的乡愁冲动,其中没有一个难认的字,没有一个晦涩的意象,谁读了都明白,谁看了都觉得好。

    第二,普遍性。经典作品不是琐碎无聊的个人经验,恰恰相反,在那些伟大的作品里,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对有限的个人经验的超越,可以看到伟大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那些伟大的作品,都能让人们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相反,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轰动一时的作品,却终因缺乏普遍的人性内容,缺乏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被人们弃置一旁。

    歌德说:“真正伟大的作品,是百读不厌的,很难甚至不可能抵抗它的魅力,它留给你牢固的、不可磨灭的印象,一般地说,凡是古往今来人人爱读的诗文,你可以认为它是真正美的、真正崇高的。”经典就是这样一种让人不断回味和回忆的伟大作品,它总是吸引、召唤许许多多的人去阅读,去品味。

    总之,经典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是几乎所有人亲切而温馨的精神家园。

    第三,永恒性。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追求不朽,正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人类的生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生活,就在于从空间上说,人总是向往着别处的生活;从时间上说,人总是充满一种未来感,总是渴望在肉体生命结束以后,自己的精神可以延伸下去,从而获得不朽。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写作,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借助作品的不朽,以实现精神的永生。

    第四,正极性。所谓正极性,指的是一部作品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道德境界上表现出的一种高尚而伟大的性质,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恶,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将人的精神提升,只有深刻地表现正极性内容的作品,才有可能是伟大而不朽的经典。

    的确,一部真正的表现正极情感和正极思想的经典,必然具有升华性,必然会在精神上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换句话说,一切伟大的经典都具有灯与火的性质,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第五,给予性。那些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在这样的作品里,利他的牺牲精神,博爱的人道情怀,以及对自由、正义、平等和理想的不懈追求,构成了像大地一样稳定的精神基础,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总之,给予性是作家创造经典必须服从的律则,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文学也是这样,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 越是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根本的律则。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有时称赞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会惊叹地说这是古人的文章,这是极高的奖赏。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节选自李建军《经典的律则》、刘梦溪《今天为什么还要读经典》,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品,大都能经得住一遍遍一代代地重复,不会被可怕的重复之斧劈碎。

    B.后人品味、研究经典,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高峰和新的经典,好让自己被当世所重,实现永恒。

    C.成为经典的作品、事业,其创作可得益于妙手偶成也可能是苦修所得,但一定有个性有新创造。

    D.经典具有丰富的理性意义和哲理内涵,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是表面的阅读,而是新的挖掘印证。

    【2】材料二在谈经典的“易感性”时说:“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下列古诗中不符合这一美学原则的一项是(     

    A.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下列对经典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许多精辟言论,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体现了经典的易感性。

    B.《红楼梦》中,得到过王熙凤的资助的刘姥姥,对贾家感念于心,曾带瓜果蔬菜到贾府探望;贾家败落巧姐遭难时,刘姥姥出手相助,救回巧姐。这体现出经典的正极性。

    C.杜甫对忍辱负重的老马充满感激,写出“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还怀着深深的敬意赞美桃树“高秋每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这体现出经典的普遍性。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体现了经典的永恒性。

    【4】材料一中第三段画线句子中的两个“重复”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出其具体内涵。

    【5】根据以上两个材料,分条概括阅读经典的意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沧海中的一粟和蜉蝣的生命,感叹天地间生命的渺小和短促。

    (2)庄周《逍遥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如果水积蓄得不深厚,就没有负载大船的力量。

    (3)《论语》十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就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庄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描绘了鲲鹏奋飞的雄姿以及时节,给人带来豪迈之感。

    (2)《出师表》中,诸葛亮写出了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自己躬耕南阳时的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初中课文情景默写。

    (1)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称出游时的食物都可来自山间,肥美的鱼从溪水中捕捞出,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用泉水酿制的美酒,口味甘洌。

    (3)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劳动者珍惜夏日时光,不顾劳累,也忘记了炎热。

    (5)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6)《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7)《论语·子罕》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8)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印证前文对哀猿长啸的描写。

    (9)《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___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____”,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10)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__________指出真正的逍遥是顺应天地万物驾驭六气的变化。

    (2)《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着力表现色彩变化,突出景物特征,被称为是“写尽九月之景”。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小年”寿命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 中,用反问句表现秦对人民剥削和掠夺,又挥霍无度的语是名句是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_,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__,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中斋韵

    文天祥

    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

    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

    【注】①此诗为和诗,作于文天祥兵败被俘,押解北去元大都时。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当时同文天样一起被押解。②柳作樊:语出《诗经》“折柳樊圃,狂夫瞿瞿”。柳枝柔弱,不适于作园圃的篱笆,作者以此比喻元军对自己的威逼利诱不能使自己改变忠贞的心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看似说诸葛亮北伐大业未竟而殒命一事,实则道自己抗元失败、功业不成之恨。

    B.“骨肉凋残”“形容变尽”既写兵败失利的惨痛代价,又写自己身心煎熬的不堪际遇。

    C.诗人虽然不得不接受被俘后押解北上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诗情仍然激昂。

    D.诗人以“兰作行舟柳作樊”作结,借兰舟、柳喻自己不屈的心性,语意含蓄隐曲。

    【2】诗歌的三、四句连续用典以表达情思。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节选自《苏武传》)

    材料二: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侯敖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明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度漠击单于,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李广、赵食其等属大将军。青之与单于激会也,广、食其军别从东道,或失道。大将军逐单于不得,引还,乃逢。青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广,广自杀。食其赎为庶人。

    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事多此类。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B.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C.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D.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当”意思是超过相抵之数,此处“当”与《苏武传》中“汉亦留之以相当”的“当”意思相同。

    B.“广将四千骑”意思是李广带领四千骑兵,“将”与《苏武传》中“及卫律所将降者”中的“将”意思相同。

    C.“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与《苏武传》“当相坐”两句中的“坐”意思相同。

    D.“乘传”意思是乘坐驿车,“乘”与《过秦论》中“因利乘便”的“乘”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苏武传》生动刻画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一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B.材料二中霍去病的兵马比一些老将精良,但他也敢于深入敌区,常和精骑冲在大军的前面,并且不曾陷入绝境。

    C.材料一中写了两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D.材料二中霍去病体恤士兵,他率军出征,皇帝为他送去数十车物资,回来后,他把剩余的粮食送给挨饿的士兵。

    【4】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②青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广,广自杀。食其赎为庶人。

    【5】霍去病在迎接浑邪王归降时,遇到哪些波折?他是如何应对的?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选自苏轼《留侯论》)

    面对屈辱,因为“志”不同,“匹夫”和“豪杰”会有不同的表现:匹夫之勇,逞一时之快意,误人误己;豪杰之勇,谋长远之大局,“志”遂意满。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