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黑龙江省鸡西市初三上学期三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国王的礼貌是恪守时间。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C.我感到一种不言而喻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D.“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 2、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 《敬业与乐业》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梁启超写的一篇抒情性散文。

    B. 《乡愁》这首诗以空间的变化来组织全诗,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C. 《你是人间四月天》和《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分别是毕淑敏和林徽因。

    D.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字永叔,自号六一居士,晚年又号醉翁。

  • 3、判断题

    《水浒传》的英文译为《All Men Are Brothers》,从字面上就是(     

    A.《发生在河边的故事》

    B.《四海之内皆兄弟》

    C.《一百零八个英雄的故事》

    D.《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修是曹操帐下的行军主簿,因为过于恃才放旷,目中无人,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B. 本市实施“严打”以来,犯罪分子失去了往日气吞斗牛的嚣张气焰,个个受到法律的制裁。

    C. 王老师经常用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安全案例来教育学生,让他们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D.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指出:凡做一件事,就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这方能称之为“敬业”。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陈涉世家(节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薪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广故言欲亡             数:屡次、多次

    B.尉果广                 笞:竹鞭,竹板

    C.王侯将相有种乎          宁:难道

    D.将军身坚执锐          被:同“披”,穿着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士卒多用者             坛而盟

    B.夺杀尉                 与之论辨,言和色夷

    C.祭尉首                 寡人欲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陈胜佐                 吾妻美我者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陈胜、吴广并杀两尉的描写非常精炼,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显示出他们的机敏勇敢。

    B.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是:为坛而盟、并杀两尉、动员起义。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出陈胜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非凡抱负。

    D.“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体现了陈胜、吴广起义策略的正确性。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地区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抒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B.诗的颔联,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

    C.诗的颈联,运用比喻抒发诗人身世之感,其中也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

    D.诗的尾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明诗人并不消极气馁,而是要重新抖擞振作。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性学习。

    自2020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蔓延,给全球各个国家带来极大挑战。请你参加“战疫”综合性活动。

    源流追踪

    (1)“疫”是形声兼会意字,疒()为形,役为声。《说文》中说“疫,民皆疾也”;《字林》中“疫,病流行也”。所以,“疫”应理解为:_________

    (2)根据下面材料填空,提炼疫情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

    抗疫,要举全国之力,要自强坚韧。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可以概括为:“天行健,_______。地势坤,_______。”在此形势下,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批批抗疫英雄。面对这些爱岗敬业、苦中作乐的逆行者,我们可以说“知之者,_______________。”

    “疫”中有我

    (3)疫情给一些人带来负面情绪,请你写一则宣传标语,鼓舞大家战胜疫情的决心。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余莽莽。(毛泽东《沁园春·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⑤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⑥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⑦一封朝奏九重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⑧《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暗喻诗人渴望出仕,但却无人引荐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2)默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中间四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馨音。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相应任务。

    关于“废话文学”的主题讨论

    2021年下半年,一场名为“废话文学”的浪潮自网络席卷了我们的生活。所谓“废话文学”,即指那些有点搞笑,看似说了话又没有任何有用信息的表达形式。大家在快速流传、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思考。

    【材料一】

    “废话文学”是有自己独有结构的,一般来说,可大致分为三类:

    一、等量置换

    把一句话分作两句说,借助单位、数量、同义近义词等等的置换,在上下句之间造成一种看起来好像不一样,其实是一个意思的效果。

    例如:一日不见,如隔24小时,七天不见,如隔一周;台上一分钟,台下60秒。

    二、意义顺延

    通过前半句陈述,后半句重复的结构方式,达到一种无懈可击的因果关系表达,严谨整饬,以重复强调重点,非常高效。

    例如: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三、正反互搏

    一种上半句说正话,下半句说反话,让对句内容完成互斥对冲的矛盾结构。

    例如:据我所知,我一无所知。

    节选自某推送《“废话文学”简史,都是作家玩剩下的》

    【材料二】

    “废话文学”之所以流行,或许也和当下较为普遍的社交焦虑不无关系。很多人活跃于网络,面对看不见的陌生人可以侃侃而谈、毫无戒备、彻底放松,但是在面对面的现实交流中,却小心翼翼、吭吭哧哧起来,甚至还有了“社交恐惧症”一说。人们在现实中畏惧表达,到了网络便有一种找补心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哪怕是废话连篇。

    废话或许无用的,但可有趣。朱自清即表示:得有点废话,我们的生活才有意思。而蔡元培在《论国文的趋势及国文与外国语及科学的关系》也讲到:“国文分两种:一种是实用文,在没有开化的时候,因生活上的必要发展的;一种是美术文,没有生活上的必要,可是文明时候不能不有的。”

    节选自光明日报李哲文《“废话文学”,或许无用但有趣》

    【材料三】

    “废话文学”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表达能力退化,患上“文字失语症”。

    新华社每日电讯曾发文表示:借助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的表达,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未经你的思考和语言生成,梗借助你的指尖和嘴把自己说了出来,你不过是那些梗的通道。

    这样一来不是你选择了说废话,而是废话在说你。文字失语与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息息相关,具有隐蔽性的电子媒介装置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思维表达方式。

    这是社会学家伯格曼的装置范式理论,即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的表达和交流越来越依赖那种电子媒介的装置,这些装置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表达,甚至成为肢体的一部分,让人察觉不到它的存在。当我们对网络这个媒介装置过分依赖时,主动生成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就不自觉退化了。

    节选自某心理类推送《废话文学——新媒体时代下的梗文化》

    【材料四】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批注:鲁迅的这句“废话”是在用文字分镜,它还原了一次观看的过程,视线和目光的缓慢聚焦。在写《秋夜》之时,时局动荡,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等多方势力交杂,青年斗志衰退,思想摇摇欲坠。文中,“夜空”是黑暗势力,而“枣树”则代表着勇敢前进的战士。

    节选自某推送《“废话文学”简史,都是作家玩剩下的》

    【1】下列陈述符合上文信息的一项是(     

    A.“蝉的翅膀非常薄,有多薄呢?薄如蝉翼。”这句属于“废话文学”中的“等量置换”。

    B.“废话文学”是如今社会人群交流的必要途径。

    C.朱自清先生和蔡元培先生都是“废话文学”的拥护者。

    D.过度依赖“废话文学”,有时是在出让思考交流的主动权。

    【2】本周班队课将开展题为“废话文学,偏废话还是偏文学?”的辩论赛,请你结合上述材料,明确自己的立场,简要陈述辩词。

    正方:“废话文学”偏废话

    反方:“废话文学”偏文学

    【3】作业本上有一道关于鲁迅《秋夜》的阅读理解题,如下: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小明的回答:这些加点字说明了两株都是枣树。

    老师的评改:错,我上次看到这么正确的答案还是在上次。

    请问:小明的回答与老师的评改,谁应用了“废话文学”?请你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攥一把芳香的泥土

    厉彦林

    故乡三面环山,土地不贫瘠也不肥沃,依然保留着传统农耕文明的习俗和风貌。置身故乡的田间地头,格外兴奋踏实。泥土的故乡,扎满我生命的根须,是我心灵皈依和朝拜的圣地。

    我和妻子借假日回到地处沂蒙山区东部的老家。早饭后,跨进父母精心打理的菜园,只见一片片韭菜、大蒜、小葱、白菜、生菜,你挤我,我挨你,长得亲密而兴旺。夜晚与爹娘拉呱半宿,像品尝味道醇正的陈酿,甘美香甜,余味悠长。盖着母亲提前晾晒过的被子,有一股阳光的味道扑面而来,勾起许多记忆。

    难忘童年时代,我放学后扔下书包就去沟底岭剜菜、割草、放羊。麦苗浇过返青水,麦苗间弥漫着薄薄的雾气,伴随各种野花的清香,沁人心脾。夏季,田间、沟底、河沿上的野草紧紧抓住大地,长得墨绿、茁壮、坚韧,那是上等的牲畜饲料。

    我深爱土地,缘于我的祖辈,尤其是我的爷爷。爷爷一生坎坷,七八岁时就为富裕人家放牛。后来,有了自己的土地,便把土地当作命根子,无论是耕种、管理、收获,都精掐细算,妥妥帖帖。每次下地,必须先把鞋脱了,直接光着脚板。爷爷说,地是通人性的,可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了,庄稼也就不爱长了。因而全家人把土地当作恩人、亲人,春夏秋冬,义无反顾地爱惜、保护着。

    父亲就像能感觉到土地的体温和脉动。他经常把责任田深翻整平、刨垄调畦,体味土地苏醒的喧哗与冲动。记得那年播种前,父亲走到地中央,深深刨了几镢头,轻轻跪下右腿,将十指插入泥土中,用力攥一把,看一看土地的墒情,放到鼻子前闻一闻,口里念叨着:这土,多润呀!这土,多香呀,这土,多肥呀!肯长庄稼,种啥都成!那是父亲一生重复了许多次的庄重礼仪和独特享受。人勤地不懒。那普通的土坷垃,在串串汗珠的浸润下,长出一茬茬小麦、地瓜、苞米,点缀着全家人幸福的鼾声。那把弯弯的镰刀,在父母布满老茧的手里,飞快地收割生活的希望。

    记得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捏泥巴、塑泥哨、摔跤等游戏,每项游戏都离不开泥土。山地上的土壤是砂土质的,干净,爽气。大家沐浴着温煦的阳光,手里抓满温软的浮土,让土从指缝里慢慢漏下来,看细土在头皮上、脖子上、肩膀上、胳膊上水一样流淌,挂在密密的汗毛上,一会工夫,个个除了眼睛外,都成了泥娃娃。然后跳到池塘或河溪中冲洗干净,周身光滑。那是多么惬意和幸福的童年!

    游子在外,根依然扎在故乡的泥土中,血液依然流淌在那片土地上。因为心里装着乡村的碾磨、土坯房、庄稼地和亲人,于是就有了根深蒂固的乡情和刻骨铭心的故园情结。

    年复一年,土地一声不吭地奉献着。只要用犁深翻,依然露出一层层新土。万物生长于泥土,又回归于泥土。故乡的土地上,有我的祖辈辛勤耕耘的足痕和生活艰辛的泪滴,记载着一代代人的苦乐、荣辱与辉煌,包括安睡在山坡上的坟墓;又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新生命,常有婴儿清脆的啼哭划破山乡的黎明……

    赤脚走在故乡的土地上,攥一把芳香的泥土,一股地气从脚底板一下传遍全身,顿增许多昂扬向上的力量。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爷爷、父亲和童年的对土地的感情都很深厚,请结合课文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分别概括出他们对土地的感情,填在表格相应的地方。

    人物

     

    感情

     

    爷爷

     

     

    父亲

     

     

    童年时的

     

     

     

    2】文章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3】联系具体语境,完成下列两小题。

    1)请赏析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文章第段中芳香的理解。

    4】联系本文和链接材料,比较两位作家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链接】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 1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智慧人生 品味舍得

    曹南才

    ①有一句电视广告词:“智慧人生,品味舍得”。我常想,为何把“舍得”提到“智慧人生”那么高?其实把这个词拆开为“舍”与“得”两个方面,“舍”与“得”的辩证统一,有舍有得,舍中有得,先舍后得,小舍大得,就是智慧的体现。

    ②得到和获取,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常常事与愿违,不是想得即得。当条件不具备时,或机会未相遇时,能否有所舍弃、有所退让,是能否向“得”转化的关键。

    ③条件不具不如舍。博大精深的《易经》有一个“屯”卦。“屯”的意思是聚集、储存。此卦告诫人们,人生与事业初起,就如草芽初长,被磐石压住,“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困难重重,条件不备,动则遇险。这就“不如舍”,不宜贸然前往,先要聚存和囤积。历史上这类事屡见不鲜,最为人熟知的是项羽刘邦的楚汉相争。按约定,谁先入关谁为王。刘邦先行占领了咸阳,但因羽毛未丰,自忖无法与项羽抗衡,便主动舍弃,让出关中。连“王”都能舍弃,可见刘邦是何等睿智。如不这样,历史会否重写又有谁知?

    ④大得不得取小得。有段子说:师父问,烧壶开水,火烧未半柴不够了怎么办?弟子或说去找、去借、去买,众说纷纭。师父说,“何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世事总不能万般如意,有舍才有得呀。”这说明,当目标定得太高,超乎能力和条件,实在难以为继,灵活处理、适度调整一下,同样可以达到“得”的效果。

    ⑤先予后取获大得。“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舍”就是付出、贡献、投入。没有舍而得是不实际的。不舍得下种施肥喂饲灌食,何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不舍得辛勤劳作、出力流汗,何能成就事业?乐善好施、周济穷人更是一种高尚的舍得,散掉千金却换来快乐无比精神富有,才是大“得”。随便读一本名人传记,成功之前,他们谁没有无数的付出、代价乃至牺牲?相反,这也“不舍得”,那也“舍不得”,总是不愿施予投入,不想牺牲丁点,老想不劳而获,不予而取,就只能自寻烦恼、于事无补。

    ⑥不该得者而舍之。按你的主客观条件确实不可能得到的,或者是不义之财,或者是不切实际过分追求的金钱地位名誉,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负累等等,都只能放弃,无须惋惜。社会上很多贪财、贪权、贪色的人,看似得到很多,最后却连自由、性命都舍了。不该得的全部舍掉了,才会如释重负,轻装前进。

    ⑦当然,说到“舍”,并非单纯的舍、消极的舍。只舍不得,无所作为,不是我们的生活态度。“舍”,只是条件不成熟时的人生策略,应该利用艰难始生的时机,“屯”集能量,储存智慧,学习本领,磨炼品格,建立人生目标,融入合适的载体和群体,为“得”创造条件,这才是充实的人生。

    ⑧敢舍才能敢得,想得必须敢舍。舍了未必能得,不舍肯定不得。人生需要舍得,舍得丰富人生。“智慧人生,品味舍得”,的确值得我们细细地体悟品味啊!

    (选自《中国青年网》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通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什么情况下该“舍”?

    【3】仔细阅读⑤至⑥段,下面的例子适合作为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说明理由。

    例子: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背一麻袋金子过河,遇恶浪翻船,船夫劝他丢掉金子,他舍不得,最终舍掉生命。

    【4】请结合语句分析第3段划线语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任选一个任务,按要求写作。

    我们常说,生活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注脚。

    面对困境,我们也各有各的选择。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选择,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选择,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带上拳套,奋力搏击。

    (央视综艺《你好,生活》)

    【任务一】写一篇记叙文。

    提示:叙写面对生活困境时,你或身边人的选择。

    【任务二】写一篇议论文。

    提示:(1)将一种“选择”确定为你的观点。(2)运用相关素材证明你的观点;能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充分、有力。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