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来者之可追 补救
B. 或植杖而耘籽 扶着
C.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碰、触
D.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怜惜
2、对下列课外阅读内容的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夜》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上海为背景,通过民族资本家赵伯韬为振兴民族工业而拼搏却最终时报的全过程,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B. 巴金的《做大哥的人》以时间顺序,真实回忆了大哥颇具戏剧性的人生。在作者眼中,大哥是旧社会少爷的一个悲惨缩影。
C. 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一只狗的遗嘱》以狗自述的口吻讲述了他的狗“伯莱明”的故事。从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人与动物之间最唯美的情感。
D. 陈忠实的《毛乌素沙漠的月亮》这篇散文语言平实朴拙,通过叙述子页仿古人之风的随性之举,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大漠皓月图。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华文明5000年的说法可谓妇孺皆知。近年来,出现一种新的说法:中华文明具有8000年的历史。其根据是:在距今8000年前,中国的史前文化已经取得十分显著的进步,进入了文明。大约1万年前已经出现的稻作农业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初步发展后,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各种手工业技术有很大提高,原始宗教、祭祀等精神层面的活动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在距今8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现一定数量的栽培稻,一些墓葬墓主人的腰部发现随葬多个骨甲,里面装有多粒小石子,被认为可能是系在腰间,在举行祭祀时发出响声,类似于后来萨满身上系着的铜铃。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少数墓葬中,还随葬了用鹤类的翅根骨制作的七孔骨笛。经过音乐家试吹,音阶相当准确,完全可以演奏乐曲。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笛子。
关于文明,国内外有各种见解。我们对“文明”的理解是: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文明形成的标志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达到一个新的水准,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的组织和结构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进入文明社会。其特征是:社会的阶层分化加剧,出现阶级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王以及为维护其统治服务的职业官僚阶层,社会各个阶层的等级及其人们的行为规范被制度化,出现强制性的、以社会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公共权力——国家,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根本的标志。
在8000年前的中国史前时期,虽然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社会整体上还是一个较为平等的原始社会。刚刚出现了社会分工和分化的端倪,远远没有达到明显的阶层分化,更不要提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所以,当时的社会只是开始迈向文明社会的进程,也就是文明起源的开始,距离进入文明社会还相当遥远。
在距今5500至5300年前后,在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一些文明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出现了明确的社会分工和严重的阶层分化,形成金字塔形社会结构。位于社会最顶层的首领——王,掌握军事指挥权和祭祀神灵的权力,掌控高等级手工业(如琢玉业)的生产,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他们组织动员数以万计的人力修建大型公共设施(如城池、大型水利工程),住处与一般社会成员居住区相隔绝,他们的墓葬往往有着数以百计的珍贵随葬品(一般是制作精美的玉器),尤其是一定随葬表明其高贵身份的礼器。他们控制住较为固定的区域,区域内有若干臣属被他们的下级贵族分别掌控,这些社会已经进入文明阶段,形成初期的国家。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这些政体为“邦”或“国”,如“禹会诸侯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据此,可称各个区域的这些初期文明为“邦国文明”。从这些区域性的初期文明的形成时期算起,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
(摘编自王巍《中华文明究竟有几千年:5000年还是8000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稻作农业在中国约有一万年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栽培稻还被当成过随葬品。
B. 约8000年前,中国已出现有演奏乐曲功能的骨笛,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笛子。
C. 物质和精神文化能取得显著的进步,达到一个新的水准,这是文明形成的标志。
D. 在河南贾湖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现的骨甲里的小石子是祭祀时发声用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统治者及为维护其统治服务的官僚阶层是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的产物,也是文明的特征之一。
B. 5500至5300年前后,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区出现了“邦国文明”。
C. “王”位于社会结构的金字塔之顶,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身份极其高贵。
D. 中华民族向来爱玉,所以琢玉业曾被认为是高等级手工业,美玉也被认为是珍贵随葬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约起源于8000年前,但能称得上“形成时期”的,得从约5000年前算起。
B. 初期的国家,其控制的区域较为固定,且至少存在三个社会阶层:王、贵族、臣属。
C. 相对于文明社会,原始社会其实从整体上来说是更为平等的,不存在阶层分化。
D. 文明社会中,“国家”象征一种强制性的公共权力,这种权力的主要职能是社会管理。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的情形,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既写景又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形象化的手法表现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与亲戚们愉快地谈心,怡然自得地读书弹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的《逍遥游》一文中以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为例,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观点。
(3)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乌鸦反哺的典故写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庄子把大鹏展翅高飞描绘得淋漓尽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表现了洞箫声的悲凉。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
(3)早在千年之前,屈原就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______”教导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4)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一句来批评: _____,_______。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蓄表明了写作目的。
(2)《将进酒》中抒写自古圣贤之人都有共同的寂寞之愁,只有饮酒的人才能留名青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阿房宫的建筑走势,表现了其规模之宏大。
(4)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采与质朴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由江水、海面、明月共同构成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6)苏轼在《江城子》中以“____________”道出了词人对亡妻阴阳永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为全词奠定凄哀的感情基调。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一仰一俯看到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兰亭集序》中描绘山、竹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 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墨子•兼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B.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2】下列对文学知识和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与儒家主张“爱人”同源同义。
B.盗贼,古人注:“盗贼通名,分而言之:则私窃谓之盗,劫杀谓之贼。”与现代汉语中“盗”“贼”的释义不同。
C.室,文中义是指“家”,与杜甫《石壕吏》中的诗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中 “室”的意义相同。
D.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对他的尊称,后一个“子”跟“老子”“孔子”“庄子”“孙子”中“子”的含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指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否则难达目的,并举例“医之攻人之疾者”来证明。
B.作者针对当下,批判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的社会现实,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自爱”而“不相爱”。
C.作者推究“乱”之缘由,用假设正面说理,指出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D.作者直言不讳,一种逻辑贯穿到底,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总论点,最后鼓励人们奉行“兼爱”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2)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5】文中说,“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乱物”包括哪些内容?请简要概述。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行成于思,毁于随;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留下许多关于“行”的箴言,至今对我们仍有价值。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