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懂得付出,不计较吃亏,才是富有的人生;锱铢必较,只知道接受,必是贫穷的人生。
②古往今来,无数青年才俊不畏艰难,老当益壮,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③冯异在回溪与赤眉军的大战中失败,但是后来在渑池一带打败了赤眉军,真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④父母岁数越来越大了,日薄西山,作为子女,我应该尽量陪伴在侧来尽孝。
⑤王明明周末和几个同学去登山,山峰十分陡峭,他们结草衔环,终于登上了峰顶。
⑥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
A. ①③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④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征发,派遣)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蛮不讲理)
渚清沙白鸟飞回(鸟盘旋的样子) 去来江口守空船(语气助词,无实义)
B. 日月忽其不淹兮(迅速的样子)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调养,休息)
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当)
C.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 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沿着) 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免除徭役赋税)
D.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思念) 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尽头,极点)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军亡导,或失道(有人)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数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从两个向度同时进行的。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汇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从大的方面来说,金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同时,他还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
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都对主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奸的正义行为持赞赏笔调,《射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所代表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在金庸的中期作品中,道家思想、游仙思想开始引人注目:《神雕侠侣》可以看作是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这部作品中既有郭靖掷地有声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之举,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以及单人独剑四方漂游之行。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标准难立,对于狄云和石破天究竟应该如何做人这个问题,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
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他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板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韦小宝成长于扬州妓院……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
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得气象衰弱、难担重任;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
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佛家文化。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所有超一流的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的程度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
20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的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
(摘编自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说明金庸的作品思想意蕴丰富,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B.金庸小说广受读者的欢迎,与他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有关。
C.金庸笔下的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文化分区,读者阅读他的小说时,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
D.《神雕侠侣》中既有郭靖的侠肝义胆,也有杨过的蔑视礼法,由此可以看出金庸作品中蕴含的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总述金庸小说取得的成就,然后从多个维度分别进行阐述,论证结构十分清晰。
B.文章用具体的作品来论证观点,说服力强,也加深了读者对金庸作品思想的理解。
C.文章以《天龙八部》中灰衣老僧的事件为例,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
D.文章提及儒家思想在金庸的作品中是富有变化的,体现了金庸对文化的批判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小说中许多人物的个性与他们的“水土”密切相关,这说明成长环境的文化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B.狄云和石破天对于如何做人的疑惑体现了金庸后期的作品常有浓重的佛家思想,展现了金庸小说虚无与消极的一面。
C.金庸在他的作品中对儒家文化的展现从博大刚健到气象衰弱,这体现了他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到否定的心理变化过程。
D.“五四”时期的新文学所推崇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的时代需要,以致20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让读者处于紧张的状态。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要善于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还要善于反思自己。
(2)《春江花月夜》中,诗人面对春江花月产生了哲学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连续问句,拓展了诗歌的时空,具有深邃的意蕴。
(3)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有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关于忧乐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云”和“鸟”都人格化了,作者将感情寄托在物上,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滕王阁序》中描写深秋九月山水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勤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
(2)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登阁远望所见到的壮美山川。
(3)《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写出暴秦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但见悲鸟号古木, 。(李白《蜀道难》)
(2)间关莺语花底滑 。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鱼鳖不可胜食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 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5) ,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贾谊《过秦论》)
10、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①怆悢(liàng):悲伤。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一二句中“奇”字,总写出了凤凰自视甚高、不同凡俗、高蹈于世的形象特点。
B.第三到六句以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等举动刻写了凤凰品格、志向和抱负。
C.第九十句中“商风”即秋风,点明了凤凰所处的环境,诗中“摧藏”与《孔雀东南飞》中“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内含不同。
D.凤凰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诗中以此来比兴和象征,使诗歌主题隐晦而曲折。
【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主旨。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愈,字景韩,绛之正平人。业儒术,中正隆五年词赋进士第,调河南渑池主簿,累迁解州刺史。章宗即位,改同知济南府。明昌二年,授曹王傅。王奉命宴赐北部,愈从行,还过京师,上表言宴赐便宜事,上纳用焉。自是,命五年一宴赐,人以为便。改棣州防御使。未几,授大兴府治中,上谕之曰:“卿资历应得三品,以是员方阙而卿能干,故用之,当知朕意。”北京提刑副使范楫、知归德府事邓俨各举愈以自代,由是擢河南路提刑使。上言:“随路提刑司乞留官一员,余分部巡按;本司见置许州,乞移治南京为便。”从之。宪台廉察,九路提刑司以愈为最。
五年入见尚书省以闻上问宰执有何议论平章政事守贞日李愈言河决事上日愈向陈备御北边策言基荒唐守贞曰:“愈于见职甚干。”上曰:“盖以其敢为耳。”又曰:“李愈论河决事,谓宜遣大臣视护以慰人心,其言良是。”明年,改河平军节度使。承安四年,召为刑部尚书。先是,刑部尚书阙,上以愈为可用,令议之。或言愈病。上曰:“愈比陈言,有退地千里而争言其功之语,卿等定恶此人多言耶。”特召用之。旧制,陈言者漏所言事于人,并行科罪,仍给告人赏。愈言:“此盖所以防闲小人也。比年以来诏求直言,及命朝臣转对,又许外路官言事,此皆圣言乐闻忠谠之意,请除去旧条以广言路。”上嘉纳焉。
泰和二年春,上将幸长乐川,愈切谏,上不从;夏四月,愈复谏,上异其言。未几,改知河中府事,致仕。泰和六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清献。自著《狂愚集》二十卷。
(节选自《金史·李愈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年/入见/尚书省以闻/上问宰执/有何议论平章政事/守贞曰/李愈言河决事/上曰/愈向陈备御北边策言/甚荒唐/
B.五年/入见尚书省/以闻上问/宰执有何议论平章政事/守贞曰/李愈言河决事/上曰/愈向陈备御北边策/言甚荒唐/
C.五年/入见/尚书省以闻/上问宰执/有何议论/平章政事守贞曰/李愈言河决事/上曰/愈向陈备御北边策/言甚荒唐/
D.五年/入见尚书省/以闻上问/宰执有何议论/平章政事守贞曰/李愈言河决事/上曰/愈向陈备御北边策言/甚荒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隋炀帝选拔人才,设进士科,唐宋沿袭这种做法,其时凡是在礼部考试中合格的举人,都称为“进士”。
B.宪台,官署名。汉御史府东汉改称“宪台”,后因以“宪台”为御史台的通称,有时也做御史官职的通称。
C.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文中指皇帝到某处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句中指的则是得到皇帝的宠爱。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表达褒扬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愈仕途顺畅,屡获升迁。李愈考中词赋进士后调任河南渑池的主簿,后来不断升迁任职解州刺史;明昌二年,他被朝廷任命为曹王的辅相。
B.李愈献计献策,敢破陈规。李愈随曹王宴赐北部后返回路过京师时上书谈论宴赐事宜,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他提倡的新做法得到人们的认可。
C.李愈心系朝政,积极建言。李愈请求废除把进言的人和他所批评检举的人一起治罪的制度,拓宽进言的渠道,他的建议得到皇上的赞许和采纳。
D.李愈诚恳直率,做事执着。泰和二年春,皇上将要前往长乐川,李愈反复劝谏皇上不要临幸长乐川游玩,这引起了皇上的不满,调他去地方做官。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随路提刑司乞留官一员,余分部巡按;本司见置许州,乞移治南京为便。
(2)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5】李愈“业儒术”对他的仕途有什么影响?请简要说明。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学习中,我们曾邂逅过这样一些中外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曹操、祥林嫂、觉慧、翠翠、林黛玉、卡西莫多、别里科夫、桑提亚哥、海伦凯勒。他们或许打动过你青春的心灵,或许引发过你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请选择一到两个人物形象,根据其形象的特点和意义,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与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