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划线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B.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②使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C.①以故汉追及之 ②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D.①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②善刀而藏之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们普遍认为生物认证技术的安全系数很高。 ① 事实并非如此。例如,人脸识别 ② 看起来很先进, ③ 已经被一些不法分子破解并用来“盗刷”。目前生物认证技术还不够成熟,其实 ④ 适合于门禁等不联网的本地化应用。在互联网环境下,大量的生物特征数据 ⑤ 被盗,带来的风险要比“盗刷”严重得多。这 ⑥ 是生物认证方式的真正“痛点”。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然而 | 虽然 | 却 | 更 | 一旦 | 才 |
B. | 不过 | 即使 | 也 | 更 | 一旦 | 就 |
C. | 但是 | 虽然 | 却 | 只 | 万一 | 就 |
D. | 可是 | 即使 | 也 | 只 | 万一 | 才 |
A. A B. B C. C D. D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史学史上,《左传》首次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全方位地叙述春秋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几十个诸侯国255年间的历史。这使《左传》全面地超越了过去史官片段的记言、记事作品,具有了史料学、编纂学、历史文学和历史理论等丰富的史学内涵,从而导致了中国古典史学的正式诞生。
其一,《左传》作者为了全方位地叙述历史,广泛收集各类史料,而面对搜集来的丰富庞杂而又记载各异的史料,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辨识,以辨明史料的源流、真伪和价值等,然后以丰富而可信的史料为依据,编次、加工成完整连贯的历史叙事。《左传》作者对大量官方和民间史料的收集、辨识、取舍与编次,使《左传》具有了史料学的基本内涵。
其二,《左传》作者力求用适当的史书编纂体例与方法,来全方位地叙述历史。《左传》在编纂体例上采用了《春秋》的编年体,对编年体例进行了重大的突破:它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局,孕育了纪事本末体的雏形;它完整地叙述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与言论等,孕育了纪传体的雏形;它又以“君子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评论,首创中国史书的史论体裁。《左传》在编纂体例和方法上所进行的突破、尝试和创新,使其具有了历史编纂学的基本内涵。
其三,《左传》作者为了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历史,也为了自己的著述能被广泛接受并传之久远,于是采取了“以文叙事”的方式,以优美的文辞、一定的文学手法叙述历史,从而创立了中国历史文学的第一个样本,使其具有了历史文学的丰富内涵。
其四,《左传》首创“寓论断于叙事”,即把史观和史识寓含在具体的叙事之中。在天人关系的认识上,《左传》不止一次地借他人之口,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民,神之主也”,肯定人是历史的主体,强调人事的决定性作用,表达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史观。在古今之变的问题上,《左传》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左传》进步的史观与史识,使其具有了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
《左传》以叙事的方式全方位地认知历史,使它具有了史料学、编纂学、历史文学、历史理论等丰富的史学内涵。它在历史叙事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在中国史学上有开创之功。中国史书的编年体例,到《左传》基本发展成熟;后世的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在《左传》中孕育了雏形。《左传》创立了中国历史文学的第一个样本。以史为鉴的叙事取向,成了中国后世史学沿袭与发展的传统。天人之际与古今之变,也都成为后世史学理论的基本命题。《左传》问世之前,没有任何一部文献具有如此丰富的史学内涵。《左传》问世之后直到《史记》成书之前,也没有任何一本史书达到《左传》的水准。
(摘编自马卫东《〈左传〉叙事成就与中国古典史学的诞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全面超越了过去史官的作品,它以记事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B.《左传》作者基于全方位叙述历史的需要,在史书的编纂体例和历史的叙述方式上尝试着创新和突破。
C.在对“天人关系”和“古今之变”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上,《左传》作者体现出了进步的历史观。
D.《左传》在中国史学上有开创之功,其丰富的史学内涵及其所达到的高水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左传》多方面开创之功为立论基础,论证了《左传》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B.文章分别从史料学、编纂学、历史文学和历史理论四方面阐述了《左传》丰富的史学内涵。
C.第五段引用“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旨在肯定《左传》以人为本的进步史观。
D.全文为总分总结构,论述脉络清晰,主体部分从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评判一部史书是否具有丰富的史学内涵,可以从四个范围——史料学、编纂学、历史文学和历史理论进行考察。
B.史书作者运用优美的文辞叙述历史,使之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主要是为了著述能被广泛接受从而得以流传。
C.《左传》在史书体例、史学理论方面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在文学发展的历程上,《左传》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D.唐代刘知几认为《左传》集中体现了史家“三长”,即史学、史才、史识,这种看法与文章某些观点不谋而合。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论语·雍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探讨了“文”与“质”的关系。
(2)儒家经典《大学》中,“____________”说明意念真诚之后才能端正心志,而“___________”说明管理好家庭和家族之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
(4)天下已定,始皇之心,________,金城千里,________。(贾谊《过秦论》)
5、默写。
(1)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
(2)屈原的《离骚》中,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永的《望海潮》中,描写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
(4)姜夔的《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景况的诗句是:“过春风十里”,那么,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5)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同时为《陈情表》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6)《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大德的心情。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2)《定风波》上片“ ”一句表现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尽管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却不惊恐,不逃避,坦荡从容,泰然处之,积极面对未来的豁达人生态度;下片“ ”一句则表现词人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 。
(4)《马说》中描写千里马惨遭埋没的句子是 , 。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观沧海》中表现水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而海中景物突兀鲜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中,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流传千古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论语》中,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
(5)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情景提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
(13)《陈情表》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写他的进退两难。
(14)《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描写石潭里的鱼儿起初““怡然不动”,而后忽然轻快敏捷地向远处游去,“似与游者相乐”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
(2)堪称李煜绝命词的《虞美人》,开篇就说“__________?”而后,又在词的下阕遥想故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描写故都物是人非的情景,抒写亡国之君的怅恨。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 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楚客: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简要分析诗的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尾联中的“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勃,沛人。其先卷人也,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箫给丧事。高祖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燕王臧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号绛侯。以将军从高帝击韩王信于代,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年,高后崩。勃与丞相平、朱虚侯章共诛诸吕。遂迎立代王,是为孝文皇帝。文帝即位,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邑万户。居十余月,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用勃为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初,勃之益封,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勃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
(选自《汉书·周勃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封地,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
B.迁,古代指晋升或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也有贬谪之意,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C.国,古代既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是指京城。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家世代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入汉中,平定三泰,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质朴倔强,老实敦厚。他不喜欢文辞,召见儒士和说客时不行主宾之礼,说话直白;高祖认为可把大事托付给他。
D.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智商,即智力商数,系个人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被试成绩相比的指数,是衡量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情商,通常是指情绪商数,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逆商,即逆境商数,是指对于一个人的意志力、持续能力、心理承受力、抗压能力和坚韧度的综合评价。
逆商对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比智商、情商更具有重要意义。
班级将举办以“逆商更重要”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