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聊乘化以归尽 死
B. 披绣闼,俯雕甍 打开
C. 而控于地而已矣 控制
D. 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废止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诗句,请问,鹳雀楼在下面哪个省? ( )
A.山西
B.陕西
C.山东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橘子
[日]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息,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抱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火车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 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姑娘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
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小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的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的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襄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备注:小说写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内容有删减)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一句表达了“我”的看法,认为姑娘是现实社会的具体化,是卑俗现实的化身。
B.文中三次写到姑娘皲裂的双颊,意在突显她家境贫寒,渲染烘托“我”忧郁厌烦情绪,也是“我”产生忧郁和厌烦情绪的原因。
C.“我”的感情先抑后扬。独自在车厢时是阴郁和烦闷。看到俗气姑娘时是不屑和轻蔑,到姑娘抛橘子给弟弟们时是震撼和喜悦。
D.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色调灰暗,渲染了冷漠情绪,不仅为后文姑娘抛橘子的细节做了充分的铺垫,也揭示了“我”的性格。
【2】“我”与姑娘只是偶遇,对于这次“偶遇”,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与姑娘相遇纯属偶然,姑娘由于分不清二等和三等车厢坐到了“我”的对面。
B.偶遇的姑娘虽然生活在底层,却有着精神的光芒,姑娘是“我”人生的启蒙者。
C.偶遇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D.偶遇让“我”体会到了温暖的亲情,摆脱了精神上的困境,忘却了厌恶的人生。
【3】本篇小说善用对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姜夔《扬州慢》词序中“寒水自碧”一句与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入手,表现自己客居他乡,疾病缠身,漂泊孤独的窘况。
(2)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沟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突出蜀道的高和险。
(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描写琵琶女曾经纸醉金迷的生活状态。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
(2)《诗经》中《静女》一诗,描写了姑娘跟她男朋友约会时,带去了一件精美的礼物,尽管只是一根初生的茅草,但确实美好且与众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用“猿”和“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很常见。杜甫的《登高》和白居易《琵琶行》都有这样的诗句,请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原句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 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卫风·氓》中,写男子占卜顺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用凶猛的鸟与普通的鸟对比,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_____,______”这句话来批评。
(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_______,亦不能至也”说明要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在《离骚》中屈原深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要穷其一生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怕粉身碎骨,坚守自己的志向:“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潜在《归去来兮辞》中表现回家后出门观赏景色,写云与鸟情景的语句是 , 。
(2)在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雨后天晴之后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 。
(3)陶潜在《归去来兮辞》中写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的句子 , 。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
归王官①次年作
(唐)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②。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③久,不必门多长者车④。
(注)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④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几乎空无一物,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 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且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 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消除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D. 颔联下句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对镜自照,诗人看到自己如此衰老,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不再做官的决心。
E. 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隐士,远离扰攘争夺的政治,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书令石显专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房[注]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将以为贤也?”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房因免冠顿首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以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尚何道!”房曰:“今所任用者谁与?”上曰:“然幸其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也。”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上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房曰:“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亦不能退显也。
臣光曰: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而终不能寤,悲夫!《诗》曰:“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孝元之谓矣!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注]房:京房,西汉学者,东郡顿丘人。汉元帝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后任魏郡太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B.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C.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D.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顿首,古代社交礼仪,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轻于“稽首”。
B.《春秋》,又称《春秋经》。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C.帷幄,此处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与“运筹帷幄之中”中的“帷幄”一词含义相同。
D.臣光曰,与《史记》中“太史公曰”类似。曰有议论、评论的意思,是一种史论形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帝在与京房探讨用人之道时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预测未来。他认为齐桓公、秦二世都不是这样的人。
B.元帝承认自己即位以来,世道已经很乱,但他又认为被任用的石显比竖刁、赵高他们贤明,世道昏乱的责任不在石显。
C.京房明确指出现在扰乱国家的就是石显,元帝也赞同他的看法,但最终也没有下定决心罢免石显的官职。
D.司马光最后评论说,如果君王的德行不昌明,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却也不知从何入手。他认为元帝就是这样的君王。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文末司马光说“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京房是如何一步步劝导元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我们对自己己经拥有的东西很难得去想它,但对所缺乏的东西却总是念念不忘。”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人生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一生中最想得到的,二是得到了一生中最想得到的。”
一个独眼的朋友说,和完全的瞎子比起来,他缺点更严重,因为他知道自己缺什么。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