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科学已经表明,宇宙是如此浩瀚而古老,① 人间世事② 显得无足轻重。随着人类的成长,人类与宇宙疏远了,宇宙似乎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无关紧要。③ 科学发现,宇宙④ 横无际涯、辽阔瑰丽,⑤ 可以为人类所了解,⑥ ,从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上说,人类大大小小的活动都可以追溯到宇宙及其起源。
A.A B.B C.C D.D
2、选出下列句式的性质与例句“富哉言乎”相同的一项( )
A.不吾知也
B.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C.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D.贤哉,回也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天给大家介绍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就是我们中国的天眼,位于贵州,在世界上口径最大、最灵敏。”正解说着的吴姥姥,“腾”地一下,从屏幕下方举起来一口铁锅,对着镜头继续演示。
“FAST像一口大锅,大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这个锅里装满了酒,全世界每人可以分到4瓶。
500米口径的FAST又像一个朝天看的眼睛……将来如果一旦有外星人联系我们,最早发现的可能就是中国的FAST。”
72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最近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退休之后,她利用短视频平台,给大家科普物理常识、演示趣味物理实验。其实,她坚持科普事业已经有16年,“国家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更多深入的学习和有益的科普”是她做科普的初心。如今,吴教授的科普短视频中有“脑洞大开”的道具,妙趣横生的演示,绘声绘色的讲解,吸引了全网上百万粉丝的关注。
(摘自光明网《百万粉丝、号称不刷题的吴姥姥,到底是谁?》)
材料二:
与她的视频风格一样,吴姥姥的账号名字同样简洁明快,就叫“不刷题”。不只是物理,中小学生所接触到的许多学科知识与原理,本就来源于日常生活。它们本该鲜活生动、亲切自然。让学习者发自心底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而不是深陷做不出题的恐慌;让学习不再是一个苦差事,而成为来自内在驱动的自觉行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其实,吴姥姥科普视频备受欢迎,本就是一场老师与学生的双向奔赴。2007年,吴姥姥就在各界帮助下创办了面向青少年进行科普的实践工作站。但是,成立四个月,工作站仅接待了600多名中学生。有些家长听闻“跟考试关系不大”,便打了退堂鼓。最惨淡的时候,偌大的实验空间只有3名小朋友。而如今,吴姥姥的科普账号拥有百万粉丝,许多学生和家长一道,主动打卡完成吴姥姥布置的“作业”,这正体现出社会大众心态的转变。学习不再局限于与考试相关的课堂,更延展到能够领略科学奥秘的各种场景。
(摘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吴姥姥,“不刷题”!》)
材料三:
青少年科普,需要更多的“吴姥姥”,需要更多“不刷题”的教育理念。其实,吴姥姥并不孤单。20年来,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一场场富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演讲,让无数师生受益。此外,不少科学家常年深耕科普园地,以科普剧、动漫、歌曲等形式,引导青少年热爱科学、投身科学。如今,科普短视频的兴盛,更是实现了青少年与科普知识间“最后一公里”的快乐传送。希望更多孩子领略到科学世界的无穷乐趣,唤醒内心的求知欲,提升科学素质,用科学精神照亮未来之路。
(摘自北京晚报《科普需要更多“科学姥姥”》)
材料四:
“@不刷题”的霸气账号名称,已成了吴教授当下吸引百万粉丝的“流量密码”。兴趣引领、不极端应试、快乐教育理念,贯穿了吴於人整个职业生涯。“科学重器,筑梦未来”是她的情怀和理想,而“不刷题”则代表着她对教育价值的终极判断及取舍标准。
“@不刷题”账号受追捧,优质科普内容生产者与平台双向赋能、互相成就,无疑是好事一桩。公众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科普知识,让流量向更加健康、智慧、深度的内容倾斜。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看作是公众对泛娱乐类视频审美疲劳后的一种价值回归,从需求侧倒逼平台更好地构建内容生态。
(摘自新京报《72岁吴姥姥成科普网红,“不刷题”的快乐人人能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把复杂的物理原理诠释得通俗易懂,这有赖于吴姥姥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的专业基础。
B.吴教授坚持科普事业16年,最近才在短视频平台爆火,这说明短视频为她打开了新局面。
C.吴姥姥科普视频备受欢迎,从侧面反映出“双减”政策落地,家长心态发生了改变。
D.公众泛娱乐类视频审美疲劳后的价值回归,能从需求侧倒逼平台更好地构建内容生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姥姥科普视频表明,中小学生所接触到的许多学科知识与原理,本就来源于日常生活。
B.“不刷题”账号名称彰显的是吴教授对应试的否定,主张把学习从课堂延展到日常生活之中。
C.演讲、科普剧、动漫等的作用有限,不如短视频能打通青少年与科普知识间“最后一公里”。
D.“@不刷题”名称迎合了学生摆脱考试压力的心理,成为吴姥姥吸引百万粉丝的“流量密码”。
【3】如何做好青少年的科普工作?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吴姥姥成科普网红带给你的启示。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传诵千古的公认绝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密的《陈情表》中表现其家中内外无人,人丁单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
(4)《湘夫人》中写洞庭湖秋季景色的名句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 。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点明主旨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 ,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次北固山下》中,以色彩纷呈、明暗相交的艺术手法刻画江南残冬早春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与前面的“烽火扬州路”形成对照,表现国土沦丧的哀痛。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堆山为喻,强调做事必须持之以恒。
(2)《过秦论》中写陈涉揭竿起义得到人们热烈拥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风”是自然之物,却可寄托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宋代诗文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
⑴《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李密内外都没有亲近的人。
⑵《长亭送别》中,和李清照的《武陵春》中表达愁绪手法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西风紧,(__________),晓来谁染霜林醉?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并借用屈原《离骚》中的句子勉励我们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
(2)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诗圣”杜甫即擅长在近体诗中运用时空对举的创作方法,如《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丝竹”在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多用以借指音乐,如《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项脊轩志》中,老妪和我聊起我小时的事情,有一次母亲在门内问我:“________?________?”老妪抱着我在门外回答。听了老妪的故事,我伤心不已。
(2)《伶官传序》里,作者借庄宗说理。庄宗盛时,所向披靡;庄宗败时,被几十个伶人反叛。但作者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亡国的根源在于人事,绝不只是伶人的原因。
(3)《屈原列传》里,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赞扬了屈原的志向的崇高,可与日月媲美。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①别,今听玄蝉我②却回。
五夜飕飗③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④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⑤
[注]①君:秋风对作者的称谓。②我:秋风自称。③飕飗:这里形容遒劲、清爽。④拳毛:卷曲的马毛。⑤本诗当是刘禹锡晚年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君”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诗人又故地重游与“君”共话别情。
B.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时令。
C.颔联写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秋风回来了,一年不见,秋风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此联正面点题。
D.颈联描画出“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正所谓“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
【2】与杜甫《登高》诗中的颈联相比,本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
材料三: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古文观止·梅圣俞诗集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句读正确的是( )
A.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B.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C.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D.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拘,指被拘禁,“百里奚举于市”的“举”表示被选拔、被任用,两者用法相同。
B.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代官爵或功勋而受到封赏,文中梅尧臣因家族亲属而受荫。
C.辟,指征召,与《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中的“辟”词义相同。
D.雅颂是《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
【3】下列对材料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指出古代不得志的诗人更能体悟生活,抒发沉郁的胸臆,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情感。
B.梅圣俞常用诗歌抒发不得志的感情,所以当时不论贤愚,人们谈论诗歌一定会向他求教。
C.梅圣俞诗作很多,但他却没有收集保管。通过谢景初的努力,使梅圣俞的诗作得以保存。
D.序文以评述梅诗为轴心,融议论、叙事、抒情为一体,饱含了作者对梅圣俞的倾慕和同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2)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5】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的文学创作理论。
12、根据要求作文。
人一般会有不同的“癖”,不同的癖趣成就不同的艺术人生,书法、绘画、音乐……莫不如此。人无癖,便无趣。人无癖,就会活得百无聊赖。但是“癖趣”有时也会毁掉你的人生。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选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