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列坐其次(旁边) ②先妣抚之甚厚(抚养)
③既窈窕以寻壑(美好的样子) ④少长咸集(全,都)
⑤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⑥悟已往之不谏(挽回)
⑦善万物之得时(喜爱) ⑧日薄西山(迫近)
A.①③④⑤⑦
B.①④⑤⑥⑧
C.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⑥⑦⑧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在安全检查座谈会上,有代表指出,当前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级领导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如临深渊的心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
②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有的在谈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③同学们请务必记住,无论我们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登高自卑,决不能好高骛远,妄想一步登天。
④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⑤经验主义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片面的感性认识,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而忽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⑥媒体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对世界35各国家首脑进行窃听活动,其手段无出其右,招致越来越多的国家声讨和批评。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奥运赛事已经结束,中国健儿载誉归来。在东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克服了因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种种桃战,以顽强的意志品质为党和人民在体育赛场上建立了新的功勋,夺得38枚金牌、32枚银牌、18枚铜牌。奥运赛场上,鲜艳的国旗一次次升起,雄壮的国歌一遍遍奏响,赢得全世界关注和尊重。我国体育健儿的出色表现,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生动展现了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为奥运增辉、为人生添彩的奋斗志向,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是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我国体育健儿的出色表现,展示了强大正能量,展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拼搏精种。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我国体育健儿展现的拼搏精神,使之化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要牢牢把握我国体育工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提高在重大国际赛事中为国争光的能力;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全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广泛开展健身运动,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步伐,更好发挥举国体制在攀登顶峰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发挥群众性体育在厚植体育基础中的重要作用,不断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体育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体育强。体育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具有重要意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加快体育强国建设,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团结一心,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体大前程不断前进!
(摘编自《书写奥运华章,创造新的辉煌》)
材料二:
面对中国代表团的优异表现,国际舆论多有赞美、钦佩,但尖酸刻薄的杂音也从未间断。一些西方媒体无中生有大谈中国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可能性,羞辱中国夺金运动员是“只会训练的机器人”,含沙射影大谈“精英体育”的成功意味着“道德的沦丧”……种种奇谈怪论的背后,不只是傲慢与偏见,甚至有恶毒的中伤。就连英国《每日电讯报》也不能不指出,一些观察人士以“一种混杂着嫉妒和无知的丑陋心态”看待中国人。
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体育的非议由来已久。随着中国代表团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伦敦奥运会期间刺耳的声音也随之增加;中国快速发展进步,影响力渐大,则是更深层的背景。
从本质上讲,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现行国际贸易、经济、政治体系一样,都是西方主导下的产物。多年来,奥运规则的话语权和赛场上的主导地位一直是西方国家的专利。时代在变,奥运会同样在变。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打破了传统垄断,由少数西方国家型垄断奥运规则话语权和赛场主导地位的时代渐行渐远。对中国代表团的无端指责恰恰说明,中国已经成为与其实力相当的对手,甚至在某些方而走到了前面。
围绕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杂音,已经超越体育范畴。“偏执”乃至“歇斯底里”是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和不适应的迸发,是“输不起心态”的暴露。近年来,每逢中国在经济、科技上取得重大突破,就有人站出来大讲“怪话”。这或许可以让一些人谋得些许心理平衡,但“麻醉剂”药效过去后,心态是否会更加平衡呢?
在竞争中进步,在竞争中提高,这是奥运精髓,更是奥运魅力所在。对广义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的追求,会推动人类社会全面进步。在这一进程中,世界必定会经历力量对比的变化。对某些习惯于高高在上的人来说,从感知时代的变迁到顺应时代要求,的确需要一段痛苦的心路历程。但是,中国不会因为别人的心情如何而放慢自己的脚步。
有容乃大。我们还是平心静气地欣赏奥运会,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展示人类“更快、更高、更强”魅力的运动健儿加油喝彩吧。阔步行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学会承受挫折,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
(摘编自《奥运会锤炼中国的自信》)
材料三:
一百多年来,人们在奥运会上寄托了关于和平和奇迹的梦想,奥运也经历了战争的戕害、冷战的对垒,承载了众多体育所无法承载的东西,比如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随着奥运经济模式的转变,高科技的发展,在不断向“更快、更高、更强”发起冲击的同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也出现了与自身精神相背离的情况,继续承载着超过体育本身的诉求,比如追求财富、展示国力。
奥林匹克运动寻求的是一种在努力中发现快乐的生活方式,是良好价值观的典范,能够使人们尊重普世的基本道德观念。然而,现在人们离奥林匹克所倡导的价值观越来越运。
(摘编自《奥林匹克精神的背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体育健儿的出色表现,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也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B.奥运精神助力中国梦的实现,为促进全因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C.中国在奥运赛场上的实力虽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但已经逐渐打破了其垄断地位。
D.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背离自身精神,这与奥运经济模式的转变和高科技的发展不无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推广全民健身运动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首要任务。
B.对中国代表团优异表现的质疑声从未间断,国外媒体普遍认为这是由于有些人怀着嫉妒和无知的心态看待中国人。
C.西方国家在世界力量对比的变迁中将有一段痛苦的经历,但中国不会因为他们的心情而放慢自己的脚步。
D.现在人们离奥林匹克所倡导的价值观越来越远,一些举办国希望通过举办奥运会,谋求掌握国际话语权。
【3】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才能实现体育强国目标。
4、补写出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陋室铭》)
(2)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3)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__________________,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滚绣球》)
(5)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6)_________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7)__________________,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峰相连,离天不到一尺,而“____________”则写瀑布飞泻、喧闹奔腾的场景。
(2)《琵琶行》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四周环境的安静,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让听者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3)荀子在《劝学》中直接论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一文中借用的《齐谐》对鹏鸟的描述:“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3)《陈情表》中用鸟作喻,表达希望能够尽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
(2)《老子》四章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列传》中,强调小人当道,正直之人不为所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句子高度评价《离骚》的主题宏大、言近旨远。
(5)《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派良将精兵驻守要害之地,控制天下。
(6)《过秦论》中描写秦朝灭亡过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两句,借助比喻手法,表现出了自古以来豪杰之士不与庸俗之辈为伍的特点。
(2)《蜀道难》中,李白以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来表现“蜀道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在《望海潮》一词中,柳永运用工整的对仗写出钱塘江潮气势恢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9、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用“云”做比喻,形象地表述对“富贵”态度的句子是:是________ ,___________”。
(2)在《论语·子罕》中形容时间的流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论语•为政》中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读书学习方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 。
10、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千秋岁引·丽谯①
夏允彝
泽国微茫,海滨寥廓。万堞孤城逼天角。云外龙车碧树悬,霜前雁字当窗落。苧城花,秦山月,都萧索。
刺史②风流推琴鹤,暇日高吟倚轩阁。酾酒新亭③几忘却。三泖④沙明绕郡楼,九峰岚翠扶城郭。铜壶响,晓更催,宛如昨。
【注】①丽谯:壮丽的高楼。此词作于南明王朝将亡之际,词人忧心国事,登楼远眺,悠情满怀。②“刺史”是词人自称。③酾酒新亭:《世说新语·言语》记:东晋初,过江士人每至暇日,常相邀至新亭宴饮。周觊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皆相视流涕,唯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③三泖【mǎo】:潮名,在今上海松江,有上泖、申泖、下泖,合称三泖。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三句笔调一振,用风流俊赏,暇日高吟,酾酒轩阁的举动抒发高雅出俗的情怀,而实为故作旷达。
B.“三泖”两句,是楼外黄昏之景。暮霭渐浓,九峰烟岚渐拥城郭,只有三泖流水,倒映落日余晖,沙滩空明,如玉带绕楼——外明内暗,楼中暮色之浓,可想而知。这两句写黄昏之景,实明虚暗,明暗对照,尽显凄凉。
C.结尾三句写幕夜所闻,铜壶滴漏声,打更的声响,以有声衬无声,凸显出夜的静谧,让人感觉还像是昨天一样,写出了宁静和乐之情。
D.“丽谯”即壮丽的高楼,作者忧心国事,登楼远眺,打发兴亡之慨。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上阕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材料二:
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於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韩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对曰:“原少间。”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曰:“何谓也?”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櫜鹓,熛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於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於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原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虑之。”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B.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C.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D.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2】下列对于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亨同“烹”。烹刑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犯人放入大锅中煮死的一种刑法,此刑法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文中“臣请就汤鑊”中的“汤鑊”之刑表意是一致的。
B.鹿与“禄”谐音,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当人们目睹统治阶级对权力的追逐时,会自然联想到日常生活逐鹿捕猎的情形,以此为喻,鹿具有了权柄的象征义。
C.骨法,指人或动物的骨相特征。古时相士通过观察人的骨骼,用手揣摸骨骼形状、位置,并说出相应的休咎。《高祖本纪》描述刘邦“隆准而龙颜”,即为古人相骨辨命的思想表现。
D.楚汉,指西汉时期项羽、刘邦分据称王的两个政权。在楚汉之争中,项羽、刘邦以荥阳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中国象棋“楚河汉界”即来源于此。
【3】下列对于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蒯通被捕后,面对刘邦的质问,巧用盗跖之狗吠尧的故事,表明自己当时向韩信谏言三分天下,只是各为其主罢了,最终得以脱身。
B.司马迁到了淮阴后,看到韩信母亲的坟地地势高且宽敞,其旁可安置万家,因此判断,当韩信还是平民百姓时,就具有远大的志向。
C.蒯通认为,楚汉两军经过长年交战,已兵疲将乏、智尽勇绝了,韩信完全可以利用眼前有利的局势,与项羽、刘邦鼎足而立、三分天下。
D.蒯通建议韩信稳守齐国故有疆土,占据胶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诸侯,用恭谨谦让收取天下人心,那么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2)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简要概括韩信被诛杀的原因?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对于中国人而言,很多人认为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机遇、经验;而当下奋斗的五大关键词是知识、创新、实干、个性、理想。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请从传统与当下奋斗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要求)①选好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