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的征途中,有艰难困苦的逆境,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我们要始终保持自信昂扬的状态。
B.在庄严的大树身旁,一颗微不足道的小草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C.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D.我们要记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敬爱、尊重我们的老师。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年轻人对影视明星毫无理性的顶礼膜拜,就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B.林教授刚才的发言精彩极了,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下面我来说说我的想法。
C.魔术师大变活人的表演令人啧啧称奇,真是无中生有啊。
D.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了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3、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泊桑与契诃夫、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长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B.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比如七月的“节气”是立秋,“中气”是中秋。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提出“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的主张,宣扬“仁政”,反对战争。
D.科举制度是指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共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四级,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在齐国稷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国兰陵令。今存《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B.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曾任吏部侍郎,谥“文”,后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有《昌黎先生集》。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D.毛泽东同志喜欢用旧体诗的形式来表现现代生活的思想内容,这些诗其实属于古代诗歌,如《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
5、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1】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不同的一项是( )
A.乐亦在其中 乐善好施 B.曲肱而枕之 迂回曲直
C.同舍生皆被绮绣 舍生取义 D.右备容臭 乳臭未干
【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主人日再食 食:食物
B.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C.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同“肢”
D.略无慕艳意 慕艳:羡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甲、乙两文段中,宋濂和孔子在物质生活享受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人生追求?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已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使用比喻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风是什么?有人说,中国风是琼楼玉宇的恢宏大气,也是曲径通幽的含蓄隽永;也有人说,中国风是热情奔放的那抹大红,也是恬淡雅致的那朵青花;更有人说,中国风是唐诗宋词的悠悠吟唱,也是__________。中国风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中国人紧紧联结在起;中国风像_________,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代代传承。今天,通过诗词的文化盛宴,我们起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
【1】请补充句子,使文段前后句式统一,内容贯通。
【2】草木缘情,花果寄意,请在以下二个参考选项中,选择一种古诗词中的植物,模仿示例,为它写一则“植物的自语”,注意语意的准确和表达的生动。
【参考选项】:
①《蒹葭》中的“蒹葭”
②《行香子》中的“桃花”
【示例一】选择:《饮酒》(其五)中的“菊”
植物的自语:我生长在东篱之下,只愿为你归隐的生活增添一缕馨香。
【示例二】选择:《商山早行》中的“枳花”
植物的自语:我白净盛开的模样,可否消解你旅途的疲惫和思乡的愁绪?
选择:___________
植物的自语:_______________
8、默写。
(1)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2)_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3)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恰好表达了这种观点。
(4)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在成功与失败面前,我们应该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9、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窗花》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我也应该在开口说话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
【1】第①段最后一句说窗花“亮在一条村道上”,“亮”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⑴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句中“像侍弄土地一样”有什么表达效果?
⑵说说“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这句话的含义。
【3】从全文看,窗花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请分条简要回答。
【4】文章结尾,作者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戏事
徐群
(1)当银镰似的一弯新月悬于村庄上空,乡野夜色渐浓,晚饭吃得有些迟的农家人,刚端起饭碗,喧天的锣鼓声便划破村庄夜空,从村口老戏台连绵不绝地传来。
(2)那是演戏前的开场锣鼓。锣鼓响,脚底痒。那时村民们面朝黄土,天天在田地里挥汗劳作,一旦空闲下来,生活似乎缺了些东西。一场戏,便把老老少少的魂儿完完全全地勾了去。连平时勤快的农妇,顾不上洗濯,撂下碗筷牵着孩子就走。几乎全村人倾巢而出涌向戏文场,十里八村的人也纷纷往这赶。过去难得有看戏的机会,一到本村做戏文,往往会请亲戚邀旧友,倾其所有尽力操办,杀鸡宰鹅摆上桌。我们那里把看戏待客的礼数叫做“吃戏文饭”,因此也有不少百里以外的戏迷,早一天就住进了本村的亲戚家坐吃戏文饭。
(3)村里老戏台就建在穿村而过的小河旁,戏台子半个在岸边,半个悬河上,好生动的水台。
(4)远不到戏开场时候,台下已摆满了一排排凳子和竹椅。我们这些小孩在戏文场上追逐嬉闹,有胆大一点的几个爬上戏台,模仿些戏中人物的动作台词,几分相像,引人注目。
(5)演出旺季几乎天天有几台戏,不分白天黑夜轮流演,一样的锣鼓喧天,一样的人如潮涌。但总觉得夜场来得韵味足,氛围更浓。在那星光璀璨,月色朦胧的夜晚,河水缓缓地流着,亮宽宽的像面镜子,那方戏台也变得光彩耀眼。
(6)戏文终于开演了,满场全是黑压压的人头。来晚的站在后排或旁边,伸着脖子向台上张望,再晚点的伸长脖子也看不见。虽说草台班子,当一个个人物粉墨登场,简陋的戏台照样风生水起。尽管一开始人们心里都清楚台上演得是戏,但随着情节的展开,不由自主地跟着入了戏。时而忧伤、时而欢笑,时而义愤填膺。
(7)女人是最容易动情的,演到哀婉凄绝处,演员甩着水袖,做着拭泪的动作。台下看戏的大嫂们,不由得眼角润湿,闪烁泪花,老太太则掏出手帕,一下一下抹着老泪。年轻的女子,如痴如醉地听台上旦角咿咿呀呀地诉说着不幸或相思,突然想起了自己不被父母认可的婚姻,忍不住悲情,呜呜哭泣起来。戏里戏外的女人们,借助这样的方式,宣泄自己内心压仰的情感,尽情地释放了一回又一回。
(8)少年看戏,无非是凑个热闹,看个稀奇。当初我一个懵懂小子,哪里晓得戏文里唱的什么典故。
(9)那时,对我而言,后台其实比前台更有看头。每次看戏,我都会偷偷溜到后台去看演员们上妆,下场,好像在看另一出好戏。后台休息间像个临时仓库,几只斑驳的戏箱上,堆满花花绿绿的戏服,一串串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髯口,还有几顶珠光宝气的凤冠。一个即将出场的演员在化妆,尽管外面有点喧哗,仍在镜子前平心静气地涂粉、描眉。下场的演员在休憩。俊俏的花旦摘了假发原来是个男的,男扮女装。而那银髯飘飘的老员外,取下脸上挂着的髯口,竟然是一个胖乎乎的中年妇女演的。
(10)除了后台,最有吸引力的自然还是戏场边卖小吃或小玩意的摊子。插在稻香靶子上的糖葫芦,臭豆腐和香瓜子,还有用汤勺子绘的糖人画,当然也离不开那些心仪的小玩意儿,气球,玻璃弹子,木刀木枪。拿了大人那里要来的一点零钱,我在各个摊子来回穿梭,钱花完了,嘴巴仍未满足。
(11)多数时候,做戏的班子来自外乡,有时也不乏本地临时拼凑起来的班子,集结了方圆几十里能唱会做的戏迷。农闲时光或逢年过节,在各个村子间巡演。
(12)走出乡村很多年,但乡村戏事我怎么也忘不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夜色渐浓时,村口开始演戏的环境,营造了一种温馨、热闹的氛围。
B.村里男女老少都很喜欢看戏是因为生活清闲整日无事做,只有看戏可以解闷。
C.文章的语言细腻优美,生动鲜活,除细致地描摹外,也多用叠词和拟声词等。
D.作者回忆少年时在乡村看戏的场景,多角度描写,表达了对故乡戏事的怀念。
【2】文中写了哪些“乡村戏事”?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一场戏,便把老老少少的魂儿完完全全地勾了去。(赏析加点词语)
(2)在那星光璀璨,月色朦胧的夜晚,河水缓缓地流着,亮宽宽的像面镜子,那方戏台也变得光彩耀眼。(赏析句子)
【4】文章第(10)段写戏场边卖的小吃、小玩意,似乎与文章主题无关,可以删去吗?请说明理由。
【5】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岁时的寄托
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春节、除夕、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
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令时节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③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遂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取吉辟邪。
④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相传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相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
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的美味——粽子。粽子,古称角黍。如今粽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
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团圆之节。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或“老人节”。重阳时节,秋菊盛开,相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人们在辟邪祈福中享受着生活的无限欢娱。
⑦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和除夕最为重要。大年三十为除夕之夜。除夕之夜家家举宴,谓之合家欢、团年饭。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清嘉录》即云“除夜家庭举宴,长幼成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南方人将这晚的团年饭称为“年夜饭”“宿年饭”“合家宴”等,佳肴美馔应有尽有;北方必吃饺子,“年年饺子年年顺”。总之,除夕食俗是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的象征。
【1】本文按照总分结构来写,首先,第①段直接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第②到⑦段按照__________(说明顺序)依次介绍。
【2】第⑤段加点词“多”能否去掉?为什么?
【3】简要分析第⑦段划线句的作用。
【4】仿照示例,分析食物中寄托的美好祝愿。
【示例】年糕:“糕”谐音“高”,取年年高兴、年年高升之意。
任选一个腐竹、鱼、苹果
【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元日至元宵之间的这段日子被称为春节,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B.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古人从除夕之夜开始,就相邀饮酒,被称为“传坐酒”。
C.第④段中,加点词“相传”准确地说明了“汤圆始于春秋时期”的说法不是确定的。
D.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除夕和重阳最为重要。
12、请以“眺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