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举办“寻找家乡文化”的研学活动,请在下列选项中找出浙江籍古代文化名人及相关介绍对应不正确的一项( )
A.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出自他的代表作《游山西村》 。
B.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
C.丰功伟业初心笃,策马扬鞭万里冲。(对偶)
D.范仲淹 司马迁 蒲松龄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鲱鱼 斐然 柴扉 诽谤
B. 梗节 鲠直 哽咽 田埂
C. 模型 摸索 摩崖 磨房
D. 蹩脚 隐蔽 憋闷 鳖裙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令鲜花
(法国)安德烈·莫洛亚
这天又是星期四,艾惕安·卡尔吕手捧鲜花慢慢地朝公墓走去,他的太太吕茜尔就葬在那里。当医生贴着吕茜尔的心口宣布“走了”的时候,他的精神生命也随她去了。他每星期四都来看她,决定到死方休。
艾惕安原先是个只知道工作、别的都不以为意的人。五年前,吕茜尔下嫁给他后,就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那是一个多么好的女人啊,清新脱俗,娇媚无比,善解人意,从不做使人难堪和绝望的事,处处都能和他想到一起……这次,在离吕茜尔坟墓不远处,有一个身着重孝的少妇,她仪态不凡,神态肃然,满脸泪痕,面前也摆着一束美丽的鲜花。艾惕安在路过那座坟墓时,看到上面写着:安多华·龚斯当之墓。艾惕安猜想,这大概是她的丈夫。从少妇的神态上可以看出,他们夫妇的生活是无比和谐的。残酷的现实不仅使他失去了吕茜尔,也使这位少妇失去了爱侣。艾惕安感到,他和这位妇人真是同病相怜。
又一个星期四,他们几乎同时来到墓地,彼此眼波倏地掠了一下对方。这天,他拿的是郁金香,她拿的是康乃馨。
从这之后,每个星期四他们都见面。她有时早来,有时晚到,但恪守星期四不变。“不会是因为我吧!”他暗自思忖着。
然而,每次等的时候,情绪总不免会起点波澜。现在两人都很经心于花的选择,瞅另一位献什么花的眼神似乎也更坦然。彼此暗中好像在比赛,花的品种也愈趋名贵。
每次离去时,少妇总是行色匆匆,艾惕安怕她发窘,总是在她走得很远后,才离开墓地。
五月的一天,他来到墓地,发现墓地守卫抓着一个老妇人的胳膊,身边还有那位少妇。守卫告诉艾惕安,这位老妇人常偷少妇和他献上的鲜花。少妇神色惶遽,央求守卫放了老妇人。艾惕安便问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妇人低垂着目光,尴尬地说:“要是您儿子的坟在那儿……而丈夫手那么紧,别说是买剑兰,就连买点紫罗兰的钱也不肯给……您会咋办?”“我也会这么做的。”少妇面无惧色地说。
艾惕安转身对守卫说:“我和这位太太每周都来换花,花总是要蔫的,放了她吧。”
守卫放了老太太,艾惕安给了她一些钱,少妇又加了点,老太太含着感激的泪去了,剩下他和少妇相对而视。他们第一次开口对话。
“这真得感谢您,你们男人就是说话有力。”“因为我理解她,都是为了心爱的人。”
他们开始谈起了对爱侣的怀念。当彼此叫到对方的姓名时,都显得十分惊讶,之后又都变得很欣慰。看来,他们都在对方不在的时候,偷看过对方所去的墓座上的碑文。
他们的共同点太多了,都失去了最亲爱的人,都没有孩子聊以自慰,都是满腹哀伤和对爱侣的无尽怀念……紧接着的一个星期四,他们又都像有约在先似地走在了一起。
艾惕安讲起,他除教学外,还爱写剧本,在吕茜尔去世前,他的一个剧本已开了头,后来就再没有心思动笔了。安多华夫人也喜欢戏剧,曾专修过文学,他们在一起讨论了好一阵子。她还鼓励艾惕安要写下去,为了死去的太太。
在离开墓地时,下了一场大雨,只有一辆出租车,于是他们只好同车返回。
艾惕安有点激动,车外大雨滂沱,车内坐着一个与他有那么多共同语言的年轻女人,他心里突然感到惶恐,好像生的欲望又复苏了。
就在这时,吕茜尔的影子又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不由地叹了口气。她十分解事地瞥了他一眼。
分手时,艾惕安畏怯地小声说:“是不是……总之……也许你会觉得唐突。但既然我们在同一天走同一条路,何不同租一部车呢?我来接你。”
她显得有些为难,踌躇片刻之后,决定还是由她叫辆出租车去接艾惕安,因为她比他住得远,况且这样也不会被家里的老妈子看见。
于是成了一项程式:每星期四,她乘车到泵浦路,鲜花搁在膝上;他在门洞下候着,手里拿着花束。这样几次后,他们几乎无话不说了。花当然是他们之间的一大话题。又是几个月过去了,艾惕安愈来愈发现自己离不开她。
在一次晚餐时,他大着胆子握住了她的手,她的目光里带着惊恐、恳切和爱慕。艾惕安肯定地说:“我以为跟你这样的女人一起生活一定很……”没等艾惕安把话说完,她马上缩回手去,脸上又挂起一层悲哀的帷幕,泪水滚了下来。
“别这样,并非一切对你都结束了……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各个时令有各种鲜花,一味浸润于过去,不是上策。回忆过去的可贵,在于帮助我们生活,而不是妨碍……我相信,我们失去的爱侣一定希望我们活得更幸福。”艾惕安说完这些话,自己也觉得奇怪,朋友们也曾这样劝过自己,可无济于事,今天,他也这样劝起她来。
下个星期四,他们又在一起时,彼此虽然很拘束、窘促,但他们终于挽起了手臂……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将吕茜尔与少妇并写,相互映衬。正是两人相似的性格,使得艾惕安关注到这位妇人。
B.小说插入艾惕安写剧本这一情节,引出安多华夫人的相关经历,表现出两人精神上的契合。
C.对艾惕安的心理描写体现其既有对安多华夫人的爱慕,又有对亡妻的愧疚,心情复杂。
D.小说结尾艾惕安宽慰安多华夫人的话,既呼应了上文两人对亡侣的怀念,也点明了小说主旨。
【2】“老妇人偷花”这一情节虽着墨不多,但不可或缺。请简要说明理由。
【3】简析小说以“时令鲜花”为题的妙处。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与《荀子·劝学篇》指出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相近的。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两句,意在讽喻唐朝统治者,如果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2)“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在古诗词中,一轮圆月能透尽人心思。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用“云中谁寄锦书来?________,________”将这一情境表达了出来。
(3)《登岳阳楼》描写洞庭的浩濣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家族人丁稀少,内外无亲的可怜可悯之状。
(2) )《庄子·逍遥游》中,上承对蝉和斑鸠嘲笑大鹏的叙写,下启对朝菌、寒蝉等的论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3)《庄子·逍遥游》中“ ________________ ”一句表现了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赞誉而更加奋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3)酾酒临江,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表达自己归家途中轻松愉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真正的逍遥状态应当是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无所依赖。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 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士人要担当大任就应当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思想。
(2)《春江花月夜》中用两个“初”字把现实的景物升华到一个深沉寥廓的哲学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有助于明己之长,知己之短。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①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②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②竹叶:竹叶青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苍劲有力,写景叙事和诗人的忧思紧密结合,颇能显示出杜甫流寓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B.首联紧扣题目,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客居夔州,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独酌杯酒,抱病登台,欣赏九月秋色。
C.菊花是眼前之景,竹叶却并非真物。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加上因病不能饮酒,偏爱饮酒远胜赏菊,诗人索性希望菊花从此不必开放。
D.颈联借景抒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比,自然地透露出诗人内心的隐秘: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因为抱病,更是因为乡愁撩人。
【2】有人曾评价杜甫的诗是“杜陵有句皆忧国”,请结合本诗的尾联具体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也可说是迁累,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B.“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春天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贡士,第一名叫解元。
C.“服阙”指守丧期结束,脱下孝服。
D.《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崇祯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翟銮深受赏识,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B.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但现在不少人认为,利他与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我,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这些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
请你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