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马远的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做大胆的概括、剪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邈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①②⑤⑥④③
B.①③②⑤④⑥
C.③①②⑤④⑥
D.③②①⑤④⑥
2、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1)小学而大遗
(2)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3)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5)是亦走也
(6)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7)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8)蚓无爪牙之利
(9)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10)踯躅青骢马
(11)明星荧荧,开妆镜
(12)用心一也
(13)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A.(1)(5)(7)(9)
B.(2)(7)(10)(13)
C.(3)(5)(6)(12)
D.(3)(6)(9)(10)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节选)
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们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民间广为流传的“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等俗谚,以及流播千古的“将相和”“兄弟和”“姑嫂和”等历史美谈,便反映出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心态趋势。中国人的贵和取向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宗法型社会,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在落后条件下对互助协作的寻求,正是“和为贵”处世观念的现实基点。
中国古人所推崇的“中”,既是认知事物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又是一种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又把尚中与贵和联系在一起,《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的关联,“和”包含着“中”,“持中”就能“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
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的“执中”,应用于为人处世,则表现为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正如中国传统处世箴言所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这些代表性言论,充分表现了传统处世之道中的中庸精神。正是因为具有“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中国人几乎“在思想上对所有过激言论,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为”产生“厌恶”。“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
总的看来,贵和尚中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在消解缓和正面冲突的同时,又导致人与人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人与人之间难以形成坦诚轻松的交流风格。更重要的是,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
【1】下列对“和”与“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其中包括宇宙自然、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B. 贵“和”取向与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落后的生存条件有密切关系。
C. “和”与“中”存在着密切的逻辑的关联,二者相互包含,只有“贵和”才能“持中”。
D. “中”既是认知事物的态度与方法,又是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认为它是天下之根本。
【2】下列各项不属于“贵和尚中”思想在处世中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
A. 以和谐为取向,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
B. 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C. 不把事情弄到极端,几乎对所有过激言论和过激行为产生厌恶。
D. 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一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这一中心正反对比,层层展开论述。
B.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范畴,“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多处引用古人的经典论述,主要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化品位和可读性,同时顺带地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 作者认为,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因而不宜再正面宣扬。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明写闲适恬静的雅趣生活,暗寓长日无聊、郁闷惆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密在《陈情表》中指天发誓,表达自己的辛酸悲苦众所周知、神明共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驳《庄子·齐物论》的观点,表达对道家生死观的不同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句名篇默写。
(1)《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
(2)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3)《过秦论》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秦孝公时期占有的有利地势。
(4)《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相比的情况。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2)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锣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
(3)《锦瑟》一诗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到头只是一场梦的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做了充分反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凭箜篌引》中用“神妇”“蛟龙起舞”等意象渲染乐曲美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7、按要求填空。
(1)守着窗儿,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2)可堪孤馆闭春寒,_______________。(秦观(《____________·福州旅舍》)。
(3)苏轼《前赤壁赋》中通过夸张艺术手法写箫声悲伤感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
(3)《夜归鹿门歌》中孟浩然在幽静的鹿门山路上独自漫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享受着空寂宁静的隐逸生活。
(4)《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壮阔景象。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明列子是“有所待”之后,指出了“无所待”的状态。能够表明这种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人之死,重于泰山。《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一句写到死,是为君赴难;《离骚》中“_________”一句写到死,是万死不悔。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白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山”一句是说青山想同叶衡说话,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
B. “烟雨”两句写烟雨弥漫凄迷,无情地阻断了青山的脚步,使其无法前来。
C. “人言”二句是词人借用人们的一种说法,说人的头发因为愁苦可以变白。
D. 结尾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调侃,如果愁苦能催白头发,那沙鸥就一身是愁。
【2】“联翩万马来无数”化静为动来写山,颇具情趣。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C.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黄景仁《都门秋思》)
D.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雪》)
【3】白居易《白鹭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 。”后人评价说,“白诗言愁显 ,辛词言愁晦。”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文本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
文本三:
庾黔娄,少好学,多讲诵《孝经》,未尝失色于人,南阳高士刘虬、宗测并叹异之。
齐永元初,除孱陵令,到县未旬,其父庾易在家遘疾,黔娄忽然心惊,举身流汗,即日结弃官归家,家人悉惊其忽至。时易疾始二日,医云:“欲知嗟剧,但尝粪甜苦。”易泄痢,黔娄辄取尝之,味转甜滑,心逾忧苦。至夕,每稽颡北辰,求以身代。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和帝即位,将起之,镇军萧颖胄手书敦譬,黔娄固辞。服阙,除西台尚书仪曹郎。梁台建,邓元起为益州刺史,表黔娄为府长史,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及成都平,城中珍宝山积,元起悉分与僚佐,惟黔娄一无所取。元起恶其异众,厉声曰:“长史何独尔为!”黔娄示不违之,请书数箧。
(节选自《梁书·孝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B.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C.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D.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功”,古代的丧服。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小功服的亲族。大功服为九个月,小功服为五个月。
B.“泰始初”中的“泰始”是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年号是纪年的名称,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C.“服阕”,指服丧期满除去丧服。旧俗尊亲去世后,在服阙期间辞官,停止娱乐和交际,表哀悼。
D.“北辰”,原指北极星,后用来喻指皇帝。本文为第二种含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命运坎坷。他孩提时期父丧母嫁,失怙失恃,祖孙二人更相为命。
B.李密富有才华。他曾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C.庾黔娄天资聪慧。他少时常与人论述《孝经》,对答如流,从未羞愧脸红。
D.庾黔娄仕途不顺。庾黔娄为官清廉,因拒领财物得罪上司,被降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元起恶其异众,厉声曰:“长史何独尔为!”黔娄示不违之,请书数箧。
【5】李密和庾黔娄都是至诚的孝子,请概括他们“孝行”的具体表现。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即使是不懂画的人,也能一眼看出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之处:西洋画,满;中国画,空。一张画纸,画得满满当当不留一点空白,是西洋油彩画;一张画纸,寥寥数笔丹青于白宣纸之上,是中国画。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白;中国话的最高境界,在于话音留三分。真正有分量的人,只讲有分量的话。一个敢于少讲话的人,必定是对自己话中传达的威力有信心的人。衣若素雅,能凸显你的脸庞;妆若素淡,能映衬出你的气质。着墨少一点,否则它会抢了要害之处的风头。
人生需要留白。那些人生的留白,让你看起来更为丰富。一个会布局的人,永远不会把人生塞得太满。
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