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最近,微信朋友圈中流行一篇文章《素颜湖南》,该文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湖南的众多美食、美景及民风民俗。
B. 钓鱼岛是中国的,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的阴谋得逞;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对日本领导人将把两国关系引向何方拭目以待。
C.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社会发展仍需大力提倡节约。
D. 经过长期大量的试验,光是由波长极短的电磁波组成,这一事实看来已经铁证如山。
2、下列关于各项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代史书体例较多,如,《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左传》是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纪传体史书;《水浒》是章回体等等。
B. 《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讽刺小说,《范进中举》出自这部小说。
C. 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又称长短句。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宋词有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分。豪放派代表为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为柳永、李清照。轻松活泼便是豪放派词风的特点。
D.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中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被称为三百篇之冠。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限于书本或是某种技术,随时随地学习,这是不断提升自我的唯一的不二法门。
B.无论多么枯燥的材料,经他妙手回春 ,都会变得鲜活起来。
C.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全市破釜沉舟,加大污染源管控力度,严格落实工业污染治理各项举措。
D.董卿在主持《朗读者》节目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令广大观众目不暇接。
4、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贵阳南明区城管局悬赏50万元对城市垃圾暴露、占道经营、城市“牛皮癣”、窨井盖缺失 ① 寻求解决方案,确确实实找准了城市环境管理的“痛点”:长期以来,这几大问题,并不只在贵阳存在。比如垃圾围城,在各个城市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占道经营,也是城管与小贩之间矛盾冲突的根源;而城市“牛皮癣”、窨井盖缺失都是较为普遍的城市顽疾,要么 ② ,要么 ③ 。
A. ①这城市治理环境四大难题 ②危害公共安全 ③影响城市形象
B. ①这城市治理环境四大难题 ②影响城市形象 ③危害公共安全
C. ①这四大城市环境治理难题 ②危害公共安全 ③影响城市形象
D. ①这四大城市环境治理难题 ②影响城市形象 ③危害公共安全
5、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苏武传(节选)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①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且陛下春秋②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③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苏武传》,有删节)
【注】①子卿:苏武字子卿。②春秋:年纪。③卫律:汉朝使臣,后降于匈奴。
(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使匈奴,明年 明年:第二年
B.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一向
C.与武决去 决:绝交
D.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凡:共,总共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和李陵起先都任待中一职,李陵投降后,因愧不敢去见苏武。
B.李陵认为君既不义则臣不必尽忠,苏武认为全家蒙愿于汉帝,需以死相报。
C.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予以严厉斥责,坚决不肯投降。
D.李陵折服于苏武的大义凛然,泪流满面,认为自己与卫律都是有罪之人。
(3)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
题北榭碑
唐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①,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②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甲、乙两诗都写到笛声,引发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7、班级要编辑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电子特刊。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撰写自强卷首语]
卷首语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梅花凌风雪更妖ráo( )。君子不忘初心,恪( )守准则,心无旁骛、 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像范仲淹断齑划粥、欧阳修画获学书的事例,历史上数不胜( )数。生活的惊涛hài( )浪,磨炼了他们坚强的意志。面对挫折,不屈不náo( ),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这就是自强的精神内涵!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1)妖(ráo)________ (2)惊涛(hài)________浪 (3)不屈不(náo)_______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恪_____(Akè B.gè ) (2)胜____(Ashèng B.shēng )
【3】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意孤行 B.持之以恒 C.思贤如渴 D.前仆后继
[活动二:积累自强古诗句]
【4】(1)将以下摘录的诗词名句补充完整。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②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③_________________,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④_____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⑤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⑥槲叶落山路,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2)上述(1)题中的古诗名句,属于“自强”主题的分别有________(只填序号)
(3)对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能否归为“自强”主题,编辑组内有争论,请表达你的观点,并结合该句的意思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传递励志最强音]
【5】小文想向特刊有声频道“励志最强音”投稿,但他创作了几首诗都不太满意,老师建议他可以从仿写入手,请你一起参与学习,根据上下文语境,仿照前文画线的诗句,分别续写一句,要求句式致,语意连贯。
山高路远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不论激越 还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喊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8、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9、记叙文阅读
大地清明
周伟
①又是一年清明时,我和许多人一样,总是如期而至。
②我们一起向杨里塘的老祖坟山上走去,向青草更青处走去,去赴一场人生的盛宴。我们做晚辈的,依次一一跪拜下来,跪成一地嫩绿生鲜的蔬菜瓜豆。祖先们,仿佛都从泥土中醒来,长幼有序,排排坐定,喜笑颜开,把酒话桑麻。谈起去年土里的收成,今年的新打算。问起猪牛鸡鸭好不好养?娃儿出息没出息?主事的,就一五一十向祖先们禀告,生怕漏掉一丝春天的讯息,大地上的甜美。
③祖先们见了,一起好欢喜呀。我偷偷地抬起头来,一眼瞥见奶奶端坐对面。奶奶,还是那般清和、安详,比安详还安详,比温暖还温暖,比清明更清明,比美好更美好。
④方圆几十里,谁都知道奶奶。只要一提起她,总有人接茬:喔,善塘铺里的奶奶不管大人、小孩,大家都喊她奶奶,盛赞她的种种美德,传说她的许多善事。我家的房子紧靠路边那口荷塘,塘边几棵大树,枝繁叶茂,像一道绿色的屏障。一条阡陌小路,载着浓浓的绿荫,晃晃悠悠地伸到我家的门前。阳光下的走廊上,总是坐着和蔼慈祥的奶奶。这无疑是个好去处。过路的,闲聊的,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见了奶奶都亲热地喊一声,便能喊出奶奶的笑声,和奶奶的茶水与坐凳。要借个物什,或者手头短缺点油盐钱,有奶奶在,只要一开口,都不会落空。碰上吃饭时刻,还会被硬拽着坐到饭桌上……我问奶奶:“你这样有求必应,救苦救难,不就是大家敬奉的观世音菩萨吗?”奶奶瞬即用眼神制止我,说:“可不能乱说,哪敢比啊?”奶奶说:“我们是善塘人,‘善’字当头,一心向善才是。你们长大了,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自己是善塘人,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只有这样,你们一生,才能坐得住,站得稳,行得正,走得远。”
⑤奶奶一生,吃苦、耐劳,能干,聪慧,虽然文化不高,认不得多少字,却把一切都看得清明。每天大清早,奶奶都要我去村头老井挑水,把家里挑得缸满桶满。奶奶常说,越早水越清,越早水味越正。小时候挑水的情景,我记忆犹新。第一回挑水,挑了大半桶,水总是免不了淌出来。第二回,少挑了许多,想是不会淌出来了。挑起来,一路轻快,欢喜到家。回过头一看,哟,星星点点,湿漉漉的,怎么淌了一路?第三回,奶奶要我把桶子里的水满上,再看看。我依了,竟然没再淌出来。奶奶满意地摩挲着我的小脑袋,说:“看,看看,一桶水不淌,半桶水淌得厉害。”挑回来,一身汗,我伸勺一舀,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干,手一抹嘴上的水珠,骄傲地看着奶奶。奶奶又笑着问我:“甜么?”我一回味,果真甜,以前咋没觉出井水的清甜来呢?奶奶看着我一脸的疑惑,说:“就是嘛,自己挑的就是甜哩!……”星光、月色、青草、露水、虫鸣、狗吠、鸡叫、鱼肚白,天天一天,奶奶总是吱呀一声第一个推开大门,看得很远、很远,然后,清清朗朗地大声告诉我们:山青水清,人勤水甜,大地清明……
⑥有时候,奶奶还会带着我们去爬屋后晒谷坪边的小山头。爬山时,她又絮絮叨叨,说:“要昂首,要挺胸,眼要看前方;向上,向上,再向上,不得停歇。做人做事,都得这样!”……我们站在山巅,一齐向山那边喊,喊得群山响应,林海阵阵。眺望远方,满目翠绿,万物迎春,千山时花。静下来,我们躺坐在软绵绵的山坡上,看着弯弯曲曲上山的路,一阵绿色的山风拂过,心身清怡。奶奶说,你们以后要爬的山还会很多很多,要一直保持今天这样向上的好心情。我们一个个似懂非懂,鸡啄米般的头点个不停。现在,体味体味、琢磨一下,那时的心情,是不是应该就叫向上的绿色心情呢。若真是如此,在今后人生的爬坡中,我们一定要时刻保鲜着这份“向上的绿色心情”。
⑦后来,我们一个个都离开了乡下。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回乡下去看奶奶。奶奶很高兴,絮絮叨叨说她敬过神的,神灵的保佑!她说神灵得很,不然你们都身体硬邦邦,精神兴旺旺,工作顶呱呱,平安无事的一个个!奶奶送我们走时,要送好远,一程又一程,看着我们说:你们赶上好时候了,要攒起劲!别老想着奶奶。边说边回过脸去。我问:“奶奶,你怎么了?”奶奶擦着眼睛,爽朗地一笑,说:“奶奶高兴着呢!走,走好!奶奶会敬神保佑你们的。”奶奶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惑,说:“傻小子,你们记着,神就是自个儿!这样,啥都不怕,啥都不愁。”又很响地拍着胸脯,让人不能怀疑。
⑧奶奶的絮絮叨叨,就如同她的那架纺车,咿咿呀呀地,悠扬而绵长,一直唱到火塘边的油灯快干的时候,还是那样地好听,令人动情。奶奶要走的时候,把我叫到她的床前,絮絮叨叨:“人嘛,一生一世,就两个字,一个是生,一个是死。生就好好地生,死就静静地死。心存清明,一世淡好。”奶奶还说:“想奶奶了,有什么好事,有什么委屈,有什么疑惑,清明那天,都要一古脑儿告诉奶奶,让奶奶放一百个心。”奶奶说得平平淡淡、安安静静,眼角竟还露出浅浅的一丝笑意。听到这里,我心酸了一下,眼里簌簌地掉下几滴热泪。我动情地品味着奶奶的絮叨,心海汹涌。
⑨年年清明,今又清明。老屋仍在,荷塘依旧,塘边几棵大树地,枝繁叶茂,像一道绿色的屏障,一条阡陌小路,载着浓浓的绿荫,晃晃悠悠地伸到我家的门前。阳光下,依稀可见奶奶那和蔼慈祥的面容,依稀听见大家称赞奶奶的声音,山青水清人更亲,故乡星星亮晶晶。
⑩也许有人会问:众生芸芸,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
⑪想想,其实,如奶奶说的一般,简单明了——心路静好,大地清明,九天敞亮。
【1】文章第④-⑦段叙述了关于奶奶的哪几件事?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的句子。
老屋仍在,荷塘依旧,塘边几棵大树地,枝繁叶茂,像一道绿色的屏障,一条阡陌小路,载着浓浓的绿荫,晃晃悠悠地伸到我家的门前。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用一个“总是如期而至”,表明清明祭祖这件事在家乡人们心中的重要。
B.第②段作者使用比喻、想象等手法描绘了清明祭祖的情形,使表达更加生动。
C.第⑧段中,写奶奶的絮絮叨叨如同她的纺车的咿咿呀呀,旨在表现奶奶为人的勤快。
D.文章采用倒叙手法,由清明祭祖引出对奶奶生平和处事原则的回忆。
E.奶奶通过挑水一事巧妙地告诫“我”,只要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就可以做好一切事情。
【4】文章以“大地清明”为题有何作用?文中奶奶临终遗言是“心存清明,一世淡好”,请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心存清明”的理解。
(链接材料)一对中国夫妻6岁的孩子,去美国洛杉矶度假,可飞机刚落地,一家三口却被FBI全副武装的执法人员遣送回国了。起因是,孩子在飞机上各种闹腾,还一直对旁边的日本华裔小哥拳打脚踢,叽叽歪歪。小哥在几经包容之后,礼貌地请求孩子的父母能否管教好自己的孩子。结果父母直接无视,后来实在忍无可忍,日本小哥便痛骂孩子一顿,孩子的父母却因此和日本小哥扭打了起来。遣返回国属于驱逐出境,这一家三口经此一闹,几乎再无出国游玩的机会了。
10、
①最近看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大概意思是说有只老海龟要带小海龟上岸,可害怕遇到自己的天敌雄鹰来伤害它们,于是先行上岸观察。雄鹰如期而至,将早已准备好的利爪向老海龟无情伸去,在这攸关性命的危急时刻,一个渔农挺身而出赶走了等候猎物多时的雄鹰,老海龟得救了。回到海中的老海龟自信雄鹰无心继续等待,安心地带着孩子们悠闲地上岸。可老海龟错了,它低估了雄鹰的耐心与毅力,在毫无防备地爬上海滩之时,老海龟用自己的生命报偿了雄鹰等待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努力。
②看完这则小故事可能很多人为老海龟的丧命感到遗憾,也有人为渔民之前为保护老海龟所做出的努力感到徒劳不值,可大家会从雄鹰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切呢?如果自己不忍受饥饿的痛苦,如果自己不冒着被渔民捕杀的危险,那么到最后真正会付出代价的就是自己。
③从古至今亦是如此。古代文人豪客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通俗理解不就是如此?只有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学习进步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获得一席之位。但是仅仅通过刻苦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懂得找准时机把握机遇。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只有让自己变得无懈可击才能在弹指即逝的机遇中准确把握,因为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你自身缺陷多多、不堪大任,那给你再多的机遇也只是一场春梦、一团泡影。
④等待机遇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痛苦的,在这过程中时间越久挑战越大,强大的时间会把你身上的一切锐气和朝气打磨殆尽,也会让内心深处的“自我”拷问内心深处的“本我”,“为什么机遇还没来?为什么命运还没轮到我?难道我注定一生默默无闻?难道我就是那成功者脚下的基石?”这时压力已达临界点,要么一碰即碎,要么越挫越勇,就看你的心态和毅力了。此刻的你就像前文故事中的雄鹰,饱受饥饿与不安,苦苦等待猎物的出现,如果此时稍有动摇,之前的努力则前功尽弃。你只能死死盯着那片海滩,坚持等待机遇的到来,等到猎物出现的那一刹那,用平生所学的一切本领毫不客气地把握机遇,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⑤可能这时你会笑着说:“这只笨鹰,死脑筋。这地方不行那可以去别的地方捕食。”可各位有没有想过,竞争如此激烈的世界哪个角落没有竞争?运气好的可能误打误撞来到一片净土,在那里捡到一点便宜,虽然运气也是一种实力但运气是不会持久的,而大部分地域则是比现在更加严峻的一个环境。对于有实力的人来说不论在哪都是强者,而对于没实力的人来说在哪都只是强者的猎物。
⑥英特尔公司的总裁有一句话说得好——成功者都是偏执狂。其实我们真正应该偏执的是一种态度,一份等待机遇到来的坚持。
【1】 开头第①段写雄鹰捕获海龟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
【2】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
1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用好节俭传家宝
①有的餐厅推出机器人小锅炒菜、“智能光盘套餐”,通过精准定量、科学配比,引导节约用餐;有的单位食堂使用订餐码,鼓励员工线上预订,并根据当日订餐情况精准把控菜品供应量。最近,一些地方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减少餐饮浪费、倡导节约,令人眼前一亮。
②餐桌上的新风尚,映照着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节俭基因”。从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幸福观,到老子“去甚、去奢、去泰”的思辨,再到墨子对“节用”理念的提倡……有关节俭的表达,寄托着对人与自然良性关系的期待,也蕴藉着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
③勤俭建国、励精图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治国经验。毛泽东同志睡衣上的73个补丁,周恩来同志“一片菜叶抹碗底”的简朴饮食,习总书记强调“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八项规定到反“四风”再到“光盘行动”,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说“不”,狠刹舌尖上的浪费,节俭之风大兴。
④节俭文化中的谦逊与珍惜,反映了对劳动成果的敬畏。从一株秧苗到一碗米饭,从一粒黄豆到一瓶酱油,都要历经几十道工序。人们欣羡田园生活,本质上则是对朴素生活的向往、对劳动创造的赞叹。品鲈鱼美,勿忘“出没风波里”的艰辛;食盘中餐,须记“田家秋作苦”的汗水。万物生长,每一分倾注时光与汗水的劳动都不容辜负,而节俭正是尊重劳动的应有姿态。
⑤提倡节俭并非抵制消费,而是强调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践行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更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节能家电、共享单车、二手物品售卖平台……近年来,用好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以资源节约为特点的生活方式,顺应了大众消费趋势,也激发了新的经济价值。
⑥节俭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美学。《训俭示康》有言:“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近年来,“极简主义”“断舍离”等概念被不少年轻人推崇,绿色环保的服饰家居设计备受青睐,追求简约适度的生活理念渐成潮流。在物质丰盈的今天,洗尽铅华、摆脱心为物役的束缚,才能更接近生活的本真。
⑦我们面向未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弃微末,就能让“浪费可耻、节约为荣”在全社会蔚成风尚。
【1】文章第①段以“有的餐厅”“有的单位”的现象开头,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②③④段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要节俭”,请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勤俭建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治国经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⑥段能否互换,请说明理由。
12、请按要求作文。
请以“寒冬里的那股暖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