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历来是中国文人的理想,这句话出自( )
A.《论语》
B.《庄子》
C.《孟子》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街道两边如集会似地摆满琳琅满目的地摊杂货,各种小贩的叫卖声沸反盈天,熙熙攘攘的人群,将整条商业街挤得水泄不通。
B.众人便都敛声屏气,观望着这丛林,不久便听到悉悉索索的声响,尔后便见到一道白影从丛林里窜了出来。
C.那些私人别墅相当豪华,就连花园中的中国式亭子也都是雕梁画栋。
D.我们要实事求是,敢于直言,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拒绝偏激偏执的极端言论,保持从善如登的坦荡胸怀。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孩子
楸立
我叫陆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缘由。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来到了常州,过半年我就又到了南京,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无声地四处漂泊。
爸妈的真实名字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我叫王海时,爸叫老王。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娃吴了。妈妈长的很美,她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女人。我记忆里的妈妈很少说话,她是爸爸的好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就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
这些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
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野猫的叫声多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的家伙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我有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骗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小脸蛋说,孩子,等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时间多了,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妈妈说,什么时候走?
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香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任务完了!
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地盯着渡口,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
时间在一点一滴地过去,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他们向油轮奔跑过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
说完她决然地走出油轮。
我看到妈妈昂首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抓住,上了辆很严实的汽车。
我扒在窗户上看着眼泪流下来,我对我自己说我不哭,一定不哭。
不知不觉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还矗立着一座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一位娃周的伯伯那里!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那上面密密匝匝的写满了数字和字母,这是妈妈缝进我的衣服里面的。
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小的小朋友,我不再是孤单的了。可我到夜里总是梦到爸爸妈妈。
我弄醒睡在一旁的罗陕北,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小北说,我想。
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要爸爸要妈妈。
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面善慈祥的阿姨。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她们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所有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
声音漫山回荡,响彻云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二段写“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无声地四处漂泊”,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且家里的表和我的耳朵都好好的,暗示我的父母在晚上发报。
C.“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也符合孩子的视角和表达特点。
D.最后一段写孩子们的声音漫山回荡,响彻云霄,表现了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这是本文最想表达的主题。
【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要用“红孩子”做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还是“‘我’的父母”?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2)《将进酒》中李白借用曹植之酒浇自己心中块垒,尽显狂放不羁的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沧海,指大海,因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而得名。“沧海”作为一个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在诗文中使用“流水”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的感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角度,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3)《蜀相》中,“_____,______”两句以高度精炼、精辟的语言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贤能和忠诚。
(4)《望海潮》(东南形胜)中,词人打破时空界限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集中在一个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6、名句默写。
(1)《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却心怀二意。这种鲜明的对比,集中体现为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一诗中开篇首句以咏叹的方式点出主题,为全篇奠定感情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作比,表达孝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步履艰难、神情惶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出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8、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的空缺部分。
①憔悴损,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②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③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④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⑤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9、补写空缺部分,错一个字,整句不得分。
(1)在《离骚》中,面对污浊、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忧愁烦闷,感到走投无路,他发出了痛苦无奈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自己的多重愁苦,被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在战前准备上“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次北固山下》中,与“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一样写得波澜壮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都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7)《离骚》中书写了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相似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曹刿论战》中曹刿请求觐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歌阅读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这首诗通过描写送别友人严士元途中所见景色,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当下处境的感叹。
B. 诗歌一、二句写景叙事,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诗人与友人严士元在水国江边偶然相遇,驻桨停船,短暂停留。
C. 诗人善于写景,三、四句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的听无声,可见诗人观察入嫩,下笔精细。
D. 诗人运用远近结合的手法,“细雨” “闲花”是近景,“斜日”“绿草”是远景,描写出水国阖闾城的春日风光。
E. 诗人善用婉曲,表面写春寒,实际写心寒;表面写静景,实际写心境;表面写江水,实际写相思;皆为双关意。
【2】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沔,许州牙将也。少事李光颜为帐中亲将。元和末,光颜讨吴元济,常用沔为前锋。蔡将有董重质者,守洄曲,其部下乘骡即战,号“骡子军”,最为劲悍,官军常警备之。沔骁锐善骑射,每与骡军接战,必冒刃陷坚,俘馘①而还,故忠武一军,破贼第一。历盐州刺史、天德军防御使,在西北边累立奇效。
太和末,河西党项羌叛。沔以天德之师屡诛其酋渠②,移授振武节度使,检校右散骑常侍、单于大都护。开成中,党项杂虏大扰河西。沔率吐浑、契苾、沙陀三部落等诸族万人、马三千骑,径至银、夏讨袭,大破之。俘获万计,告捷而还。以功加检校户部尚书。
会昌初,回纥部饥,乌介可汗奉太和公主至汉南求食。过杷头峰,犯云、朔、北川。朝廷以太原重地,控扼诸戎,乃移沔河东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太原尹。诏与幽州张仲武协力招抚回纥,竟破虏寇,迎公主还宫。以功进位检校司空,寻改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四年,授沔太原节度使,充潞府北面招讨使。沔与张仲武不协,方征兵幽州,乃移沔为郑滑节度使,进位检校司徒。既而以疾求归洛阳,授太子太保,卒。
初沔为忠武小校从李光颜讨淮西为捉生将前后遇贼血战锋刃所伤几死者数四。尝伤重卧草中,月黑不知归路,昏然而睡,梦人授之双烛,曰:“子方大贵,此行无患,可持此而还。”既行,炯然有双光在前。自后破虏危难,每行常有此光。及罢镇后,双光息。五年,李德裕出镇,罢沔为太子太保。明年,以太子太保致仕,卒。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
【注】①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②酋渠:部落的首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沔为忠武/小校从李光颜讨淮西/为捉生将/前后遇贼血战/锋刃所伤/几死者数四
B.初/沔为忠武小校/从李光颜讨淮西/为捉生将/前后遇贼血战/锋刃所伤/几死者数四
C.初/沔为忠武/小校从李光颜讨淮西/为捉生将/前后遇贼/血战锋刃/所伤几死者数四
D.初/沔为忠武小校/从李光颜讨淮西/为捉生将/前后遇贼/血战锋刃/所伤几死者数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末”是帝王年号纪年,有别于“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中的“丁丑”干支纪年。
B.戎,古代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古华夏把四方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C.太子太保,古代三公之一,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
D.“致仕”是指古代官员退休,还可以称作致事、致政、休致等,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沔勇猛果敢,骁勇善战。他敢于蔑视董重质麾下的“骡子军”,战斗时他亲自冒险攻坚,破贼数量最多,胜利而返。
B.刘沔屡次破敌,建功边陲。党项族人先后多次叛乱,刘沔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屡次破敌,他也多次因军功得到升迁。
C.刘沔忠于朝廷,能临危受命。会昌初年,回纥部犯边,多地告急,朝廷只能放弃其他各地,派刘沔去坚守太原。
D.刘沔戎马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身经百战,多次身处死亡境地。早年讨伐淮西,绝境中靠奇梦脱险,如有神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沔与张仲武不协,方征兵幽州,乃移沔为郑滑节度使,进位检校司徒。
(2)既行,炯然有双光在前。自后破虏危难,每行常有此光。
【5】结合相关内容,请指出刘沔在两次平定党项族的叛乱中所用谋略有何不同?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现在的人少了敬畏,也没有了禁忌。……我们是在不怕的教育氛围中成长的。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曾国藩认为: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