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人到中年便有闲愁,怪不得词人会感叹年华一瞬,容消金镜,壮志消残,我也不免有些感触。
B.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C.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份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一下,粘到铜胎上去。
D.至少有如下两点足以让人深思:第一,文学创作和市场运作并非水火不相融;第二,文学创作绝对不是简单的市场运作。
2、下列关于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居秋暝》是王维写的一首山水名篇,诗人在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话别离的词,上阕通过“寒蝉”“烟波”“暮霭”等词渲染了别离的气氛,突出了临别时难舍之情;下阕写出别离之后实际的秋江伤离的场面。
C.《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上阕写赤壁的壮丽,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下阕写人物事迹,抒发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和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感慨。
D.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他登北固亭时写下的,上阕赞扬孙权、刘裕,表现对历史人物的向往之情;下阕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错误主张,结尾写到廉颇,抒发了未能尽展才能的感慨。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王×成
张港
1973年的冬天,冷得邪乎,兴安岭上龙门农场,田鼠冻得钻进知青宿舍。于是,可怕的鼠疫暴发了。
1月27日夜,狂风打鼓,大雪拍门。一辆马爬犁从三分场驰到卫生院,抬下上海人李志鹏。
李志鹏脸泛了青。高烧的人这个脸色,是真不行了。他要说什么,又发不出声音。他指指我上衣口袋,比画着。我明白了,他是要写字。我的破钢笔其实只是摆设,极少用。
李志鹏哆嗦着接笔,哆嗦着摸出一块挺旧的手绢包。在手绢上,他费力地写出个“王”,笔就不下水了。我接来笔,用舌头洇了洇,又下水了。他接着写,写得太费力,写了老长时间,之后他就闭上了眼睛。送他来的上海人比画:“把这个包——交给这个人——对吗?”
李志鹏点点头,我们几个人连声喊:“一定一定一定。”李志鹏的眼睛睁了一下又合上,就再也没有睁开。
上海小伙子李志鹏就这样走了。最后陪他的,只有三个上海知青加上一个东北的我。处理完后事,我们想起了那手绢包。
脏兮兮的旧手绢,里面是钞票,35元。皱手绢上的字,歪歪扭扭,第一个是“王”;第三个是“成”;中间这个,有人说是“之”,有人说像“云”,有人分析是“立”。不管怎么说,一定要将这手绢包送到王×成手上——我们点头了,我们答应过李志鹏。
龙门农场也就五六千人,找一个人还不难。我们先从三分场开始,先从上海人入手,可是,没有王×成。
我们成立了“专案小组”,分工负责,分片包干,拉开大网。然而,还是找不到。
一转眼,上海知青大返城,专案小组成员最后剩了我一个。每一个人走时,都对我说“一定一定,一定要找到王×成”。
之后,我与上海书信不断,上海与我书信不断。
一晃,我也离开了农场,也娶着了媳妇。我给媳妇讲手绢包的事。媳妇手指在舌上抹湿,一张一张数过那35元钱。她将手指头塞进我的秋衣破洞里,一转一搅:“真的不少哩!够织件毛衣哩!”她枕在我的手臂上,日子穷而甜。
儿子降生,特能吃,而他娘没奶。因为钱断了,所以奶粉断了。媳妇先是骂我无能,然后又是骂我无能,最后,她摸出手绢包摔在炕上。我狠狠地瞪她,说:“不行!”
我与上海书信不断,上海与我书信不断。可是,那个王×成,就是找不到。
寻找王×成的队伍渐渐发展壮大,我们这些最穷的人家却最先安装上电话,打着长途电话研究王×成,研究手绢包。
那一年,上海来了兴致勃勃的电话:“找到了,在上海,原来的龙门知青。”电话要我带上东西,赶赴沪上。“邮不行吗?”“不行,面当面,物对人,得确认。”
想想那个大风雪之夜的李志鹏,我带上干粮,买了车票。
那人叫王子成,手绢不对,钱的数额也不对。虽然路费是上海人出的,可我欠了债,债是大田的野草,锄了又长。
一晃,我发现自己老了。这个手绢包,让我长出许多皱纹。可是,怎么办呢?那个大风雪之夜,李志鹏最后那样子,总在梦里,总在醒时。我与上海人通话,决定发起一次大规模的总攻——不管不顾地不分时间地点人物地大讲这个手绢包的故事,发动群众,搜寻王×成。
这天,我接到个电话,那人自称龙门农场的,在城里治病。事情重要,电话说不行,要我到医院会面。
路上,我忽然想到,这自称叫于诚的人,莫不就是找了20年的王×成?
比我还老的于诚,果然就是“王×成”。
于诚摸着手绢包:“是不是35块?是不是两张10块,一张5块,剩下1元的,还有两张5角?”
“是是是,对对对!”
“两张10块的,卖榛子钱;一张5块的,土豆钱……”于诚老泪纵横。
“找了20年呀!原来是你。”
在农场时,我是知青,他是山东移民,我们相隔二十多公里。
于诚翻来覆去地看手绢,翻来覆去摩挲那些市面上已难见的旧纸币。突然,他将钱拍我手上,说:“原来张眼镜就是你呀!这些钱是你的呀!”
我傻了,我不能不傻。
于诚缓缓气,说:“去过六分场吧。”
我没去过。
“去六分场的路,总走过吧!”
我记不得。
“一辆胶轮拖拉机着火,你们知青救火。这还不记得?”
好像——这事有。
“有个人,救火烧了毛衣。后来我打听了,他叫张眼镜。我就攒了钱,托人买上海毛线,我得赔人家毛衣呀!托来转去,没了下落。想不到,钱钱钱……钱在这儿,你你你……你在这儿。”
泪如水泼,我不会说话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海人李志鹏临终前艰难地留下遗言,表明他不想将钱据为己有,也引出下文寻找王×成的故事。
B.“债是大田的野草,锄了又长”形象地写出“我”生活的贫困,反映了寻找王×成的艰难。
C.小说不仅写了我在寻找王×成,还有众多的人也参与到寻找的队伍中,传递了人间正能量。
D.于诚看到“我”老泪纵横,虽然他不知道“我”就是他找的人,依然为“我”的精神所感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寻找王×成”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设置了悬念,激发出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的儿子没钱买奶粉吃,媳妇骂“我”无能,侧面表现“我”一定要将钱交给王×成的决心。
C.“我”与上海书信不断这一情节反复出现,表明“我”一直在寻找王×成,突出了我执著的一面。
D.小说最后插叙“我”当年救助一辆着火的拖拉机的情节,完善了小说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设置巧妙,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阴阳割昏晓”两句描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人们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都有疑问。接着他又从反面论证:“惑而不从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在《锦瑟》中借用庄周和杜宇的典故,表达自己迷惘又失落的内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登高而招等为喻说明“_______”, 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论述学习和自省能助人做到“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作者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两种动物来侧面描写了蜀山的高峻。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春江花月夜》中,良辰美景引发诗人对生命本源和宇宙无穷思索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抒写万古寂寞,并用饮者留名自我安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歌行》描写汉军被围后思妇征夫两地相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浩浩长江和滔滔黄河,古代文人曾滋生出无数诗情画意来,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为政》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出“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3)《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被用来表达生活不如意的人在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而产生同病相怜的感慨。
(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想起草木凋零,自己年老的感伤油然而生。
(2)《蜀道难》中想象鸟兽难以逾越来衬托蜀道雄奇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
(3)《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黄鹂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怀念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具体说明了“小年”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2)李煜在《虞美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联现实与过去,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走马川行逢送封大夫出师西征①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②行雪海③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④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⑤旋作冰,幕中草檄⑥砚水凝。虏骑闻知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⑦凹西门伫献捷。
(注)①唐天宝十三年冬,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于轮台率兵征播仙,抗击吐善入侵,岑参作此诗送行。行,乐府诗体的标志。②走马川:或说即左末河,距播仙城500里。③雪海:在新疆。④金山:即新疆境内的阿尔泰山。⑤五花、连钱:都是名贵的良马。⑥草辙:起草声讨敌人的文书。⑦车师: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境内。
【1】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诗开篇写出征的环境,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
B. 本诗意象鲜明,意境独特,体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能力。虽无细节描写,但笔力矫健,大笔挥洒,语句豪爽,真实动人。
C. 诗歌虽写战争,却以叙寒冷为主。围绕“风”字落笔,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轮台”句由暗写转为明写,写出了“风声”,接着又以石头的满地滚动突显了风的狂暴。
D. “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2】杜甫曾评价“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善于描“奇景”、抒“奇情”。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是怎样描“奇景”、抒“奇情”的?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也。幼笃志好学,昼夜不倦。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能属文。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聪明过人。好坟籍,聚书至两万卷,京师莫比。少时孤贫,丐于宗党,得米数百斛,为宗人所侮,覆米而去。及贵,不以为憾,用为郡部传。齐初为征虏记室,所奉之王,齐文惠太子也。太子入居东宫,为步兵校尉,校四部图书。时东宫多士,约特被亲遇,每直入见,影斜方出。当时王侯到宫,或不得进,约每以为言。太子曰:“吾生平懒起,是卿所悉,得卿谈论,然后忘寝。卿欲我夙兴,可恒早入。”后太子薨,时高祖勋业既就,天人允属,约尝扣其端,高祖默而不应。某日又进曰:今童儿牧竖悉知齐祚已终莫不云明公其人也天文人事表革运之征苟是历数所至虽欲谦光亦不可违得也今王业已就,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昔武王伐纣,始入,民便曰吾君,武王不违民意。公自至京邑,已移气序,比于周武,迟速不同。若不早定大业,合天人之望,脱有一人立异,便损威德。”高祖然之。高祖受禅,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约久处端揆,有志台司,论者咸谓为宜,而帝终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见许。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与勉,勉为言与高祖,弗许。天监二年,遭母忧,舆驾亲出临吊,以约年衰,不宜致毁,遣中书舍人断客节哭。服阕,迁侍中、右光禄大夫,寻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约性不饮洒,少嗜欲,虽时遇隆重,而居处俭素。十二年,卒官,时年七十三。
(节选自《梁书·沈约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童儿牧竖/悉知齐祚已终/莫不云明公其人也/天文人事表/革运之征/苟是历数所至/虽欲谦光/亦不可违得也
B.今童儿牧竖/悉知齐祚已终/莫不云明公其人也/天文人事/表革运之征/苟是历数所至/虽欲谦光/亦不可违得也
C.今童儿牧竖/悉知齐祚已终/莫不云明公其人也/天文人事表/革运之征/苟是历数/所至虽欲谦亦不可违得也
D.今童儿牧竖/悉知齐祚已终/莫不云明公其人也/天文人事/表革运之征/苟是历数/所至虽欲谦光/亦不可违得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斛,中国旧量器名,也是古代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多以计量粮食。
B.薨,古代称诸侯或者有爵位大臣的死叫“薨”,也可以指皇帝的高等妃嫔和皇子公主之死。
C.端揆,指相位,是魏晋南北朝时尚书令的别称,宰相居百官之首,总览国政,故有此称。
D.遭母忧,又称“丁外忧”或者“丁母忧”,指古代官员遭逢母亲去世,辞官守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约心胸豁达,不计前嫌。他幼年孤苦,曾经向宗族求助,却被族人侮辱,后来他做了高官,没有记仇,还任用了那位族人。
B.沈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当时东宫多士人,他受文惠太子赏识,有的王侯很难见到太子,他常常以此事向文惠太子进言。
C.沈约善抓时机,勇于进言。齐国气数已尽,高祖功业既成,沈约以朝代更迭是天愿人望,不可谦让,迟则生变为由,力劝高祖称帝。
D.沈约一生质朴,颇受重用。他喜读书,不爱饮酒,所受恩遇优厚,节俭朴素,受齐梁两朝重用,但自梁高祖即位后就一直想隐退。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早定大业,合天人之望,脱有一人立异,便损威德。
(2)舆驾亲出临吊,以约年衰,不宜致毁,遗中书舍人断客节哭。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华武术中,进与退都是策略。但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进攻的招式,其实武术中的退即躲闪避让,是极其重要的基本功,也是难以掌握的上乘功夫。不仅在武术中,在生活中我们亦常处在进退之间,对进与退的认识与把握,亦是我们的生活之道。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并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