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德阳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现代诗人创作的诗歌,现代诗歌的主流是白话诗。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也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相传为战国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着重记录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D.《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 2、下列各句中“所以”不表原因的一项是( )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材料一:

    《史记》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是由无数个实实在在的个体身上所体现的精神而形成的。《史记》中大量的优秀人物,在支撑民族大厦过程中起了中坚作用,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司马迁第一次把中华民族三千年历史纳入巨大而又有系统性的载体之中。《史记》是纪传体著作,以人为核心反映历史的变化,所以,民族精神的展现主要通过各阶层人物来实现。本纪、世家、列传三体各有侧重,从不同的层面展现帝王、贵族、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三体的开篇——本纪开篇《五帝本纪》、世家第一篇《吴太伯世家》、列传第一篇《伯夷列传》颇有深意,它们具有共同的思想特征,即以”“立意,已经体现出我们民族崇尚德义等价值追求。一些高官厚禄之人没有进入史书,一些下层人物反而入选,目的就是要突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物。《史记》选择人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物精神的选择过程。

    《史记》对于民族精神塑造的又一贡献在于,它真实全面地记载了各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这个融合过程,体现了我们民族兼容并包的精神。《史记》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真实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史记》其他篇章中也往往注意民族融合问题。《吴太伯世家》: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晋世家》记载晋悼公时重用魏绛,使和戎,戎大亲附。这些都体现出不同民族之间和平共处的特点。

    《史记》为了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采用了一些独特手法。因为精神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行为体现出来,所以司马迁往往在人物传记中放大某些事件。虞舜至孝、勾践卧薪尝胆、商鞅变法强国、蔺相如渑池相会、项羽破釜沉舟、晁错削藩、李广治军、张骞通西域等重大事件,最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史记》也就用浓墨重彩去描写。有时则通过一个小小的细节体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如通过廉颇负荆请罪表现知错就改,通过公仪休拒鱼表现廉政。

    当然,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渗透在《史记》中,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司马迁强调从中观察一切,社会在变,人的精神也在变,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正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正是由于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史记》才得以成为史家之绝唱,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与中华民族精神塑造》)

    材料二:

    司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在激烈的生死选择中所表现出的崇高力量。他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面临生死抉择时,如果生命的存在有利于生命价值的实现,就选择生,即使这种生是屈辱的生;如果生命的存在无助于生命价值的实现,就选择死,死亡成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问题上,司马迁对生命价值的关注远远超过对肉体生命的珍惜。

    司马迁刻画了一大批为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而舍生取义的光辉形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挺身而出,英勇赴难。司马迁评论说: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蔺相如的精神经过司马迁的弘扬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司马迁所弘扬的这类坚持真理与正义、为国献身的志士仁人的可歌可泣的崇高品格,大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的晁错。晁错提出的削藩政策是正确的,是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心怀赤诚之忠的晁错却因此而获罪问斩。当初,晁错与其父的矛盾冲突是谋国还是谋家。面对父亲谋家的苦言相劝,晁错不为所动;当父亲以自杀相迫时,晁错仍不为所动,并不改变自己坚持真理与正义的初衷。这充分体现了晁错忠而忘身、国而忘家的崇高品质。晁错的悲剧强烈地折射出其忠心为国、威武不屈、舍身成仁的崇高精神。

    (摘编自池万兴《论<史记〉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记载中华民族三千年发展历程的著作,从这点来看,《史记》也是史无前例的。

    B.司马迁在《史记》中弘扬了蔺相如挺身而出、勇赴国难的精神,这种精神对我国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C.《史记》运用了独特手法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这种独特的手法就是浓墨重彩地描写最能表现人物精神的重大事件。

    D.面对谋国与谋家的选择,甚至遭受其父以死相逼,晁错依然不改初衷。在这种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晁错的崇高精神得以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把《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伯夷列传》分别作为本纪、世家、列传的开篇是精心安排,是为了体现“崇尚德义”等价值观。

    B.司马迁关注生命价值的实现,而不珍惜肉体生命,《史记》塑造了许多为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而舍生取义的形象是这种生命观的体现。

    C.《史记》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其他篇章中也往往注意民族融合问题,提倡各民族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这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

    D.哪些人可以成为《史记》的传主,哪些人不能成为《史记》的传主,这是由其精神决定的,因为司马迁是根据人们的精神来选择传主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尽管到处碰壁,但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B.管仲辅佐齐桓公,竭忠尽智,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一代霸业。

    C.樊哙披帷而立,怒斥项羽做法是“亡秦之续”,为沛公刘邦辩护,使项羽无言以对。

    D.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不与世浮沉,怀石自投汨罗江。

    【4】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史记》是如何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云无心以出岫,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_____________,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5)臣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

    (6)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虽然飞得高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7)《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1)《过秦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2)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论述史实,得出秦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 7、根据提示填空。

    (1)相比现代人,古人对生命易衰更为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诗词中比比皆是,如杜甫《登高》诗中“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事物常作为具有特定意蕴的意象存在于古诗中,“月”便是如此。诗人常借“月”来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情绪,使其作品具有“言外之意”的美学旨趣,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有很多以“自”“空”营造意境氛围的,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空寂苍凉的环境,或写英雄的失意,如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创作《离骚》“_______________”,简要交代了其创作的缘由;赞许屈原的志向,认为“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庄宗不是一朝而蹈入死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

    (3)矢镞、矛戟、干戈等兵器在古诗文中常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时光迅速逝去不会久留,春去秋来时序更替。

    (2)《项脊轩志》描写了在明月之夜,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树影参差交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树影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让人心生喜爱。

    (3)姜夔的《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了杜牧的诗句,写出原本繁华的扬州长街,如今只剩葱茏草木。

    (4)柳永的《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比喻、夸张的修辞写出钱塘江边茂密的树木和奔腾翻涌的江水。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醉歌(其九)

    汪元量

    南苑西宫棘露牙,万年枝上乱啼鸦。

    北人环立阑干曲,手指红梅作杏花。

    注:汪元量:南宋诗人。万年枝:冬青树。北人:这里指元朝士兵。

    【1】前两句诗描写了一种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2】诗人在第四句集中写一个细节,有何深意?请简要概括。(6分)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也,其先本巴郡江州人。汉末,和率宗族西迁。益州牧刘璋以为牛鞞、江原长、成都令。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吏民老弱相携乞留和者数千人,璋听留二年。还迁益州太守,其清约如前。与蛮夷从事,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自和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馀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履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其追思和如此。

    (节选自《三国志·董和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B.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C.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D.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牧,是中国古代汉代至宋代的官名。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

    B.僭,超越本分的意思,古代专指臣下冒用皇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等。

    C.货殖,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文中货殖之家指的就是经商人家。

    D.蛮夷,包括南蛮和东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和深受刘备赏识。刘备平定蜀地后,董和得到重用,和诸葛亮共同管理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务,两人相交甚好。

    B.董和深得人民拥护。在听闻董和即将被调任巴东属国都尉时,数千百姓和吏员曾努力乞求董和留任,刘璋只好让董和再留任两年。

    C.董和为官勤俭,以身作则。在蜀地为官之时,见当地盛行奢侈之风,就从自身节俭做起,严格吏治改善民风,此举获得当地民众的一致认可。

    D.董和兢兢业业,忠于国家。遇上不顺之事不周之处,哪怕往返十次也要去察告,建言献策无不尽,诸葛亮十分敬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2)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5】诸葛亮高度赞扬了董和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

    某班级在一次以“成功人生”为主题的班会上,总结出了成功人生的十个关键词:健康、大学、事业、财富、感情、,家庭、贡献、拼搏、理想、知足。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呢?请从中选择几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了解的成功人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