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他人交往时,我们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
B.秋日的柳江风景如画,不少游人掏出相机浮光掠影地拍照留影。
C.一枚小小的橄榄核,经过艺人们的精心雕琢,鸟兽、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D.校长学识渊博,阅历丰富。他和我们谈心时总是高谈阔论,大家受益匪浅。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昏 折腰 喉咙 汹涌 B.悲愤 坟墓 邮票 翅冀
C.月圆 鹅黄 海狭 柔嫩 D.季节 红晕 寂静 慢游
3、补在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①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②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③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④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A.①④③② B.③①④② C.④①③② D.③②④①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什么是“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 。是你一路虽走得 ,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 。人生不是一定会赢, 要努力去赢。”
A.竭尽全力 摇摇晃晃 坚定 而是
B.全力以赴 风雨飘摇 坚持 也
C.竭心尽力 坎坷荆棘 坚强 而是
D.拼尽全力 风风雨雨 坚韧 还
5、【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______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______
(3)上下一白 一:______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 得:______
(5)及下船 及:______
【2】翻译句子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雾凇炕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甲】文段中太守和游人散去后,“______”是作者从听觉角度写山林景色。【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也是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文作者将自己的志趣分别体现在哪个字中?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诗句,完成后面小题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③,魑魅④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⑤。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1】解释“凉风起天末”中“末”的意思:__________。
【2】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有”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B.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
C. “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
D. “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
E. 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3】诗人为什么说“应供冤魂泪”?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实践园地】亲爱的同学,你在“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中,那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携手并肩,再度走进那一片多姿多彩的天地。
(1)活动标语我来拟: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
(2)小说人物我来猜:
毛泽东在《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写道: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请问,诗句中颔联用来评价小说《西游记》中的哪位人物?
(3)人物形象我来品:
小说《水浒传》中,行者武松“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请简要说说他的形象特点(一点即可)
8、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约客》:____________,青草池塘处处蛙。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_______________。
(3)《如梦令》:知否?知否?_______________。
(4)《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______________。
(5)《〈论语〉十则》:__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在《〈论语〉十则》中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_______,勿施于人。
(7)李清照《如梦令》中写词人昨晚风雨交加时因触景伤情而醉酒未醒的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调动想象,迅捷如飞地回到故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中,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青石碓窝
阿文
①我们乡下八月十五不兴吃月饼,只兴吃糍粑。舂打糍粑必须由体强力壮的中年男子才够劲。糍粑的好坏就是看舂细打匀没有。
②小时候,我家里穷,母亲又有病,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父亲是个石匠,农闲季节,就替人家打制碓窝。碓窝由青石制成,青石很难找。所以那年月,父亲制个碓窝,就能换回三十多斤米面,供一家人吃十天。
③父亲年轻时,很有一把力气。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时,河里涨了大水,水面高过青龙桥两米多。父亲居然把一个两百来斤重的青石碓窝背过了河。
④后来制碓窝的人家少了,父亲的手艺也很少派上用场。即使偶尔有一两户人家要制,父亲打凿起来也非常吃力。因为父亲的力气衰弱很多了。
⑤父亲打了一辈子石头,却没给自家留个碓窝。每逢中秋,偶尔有一两户人家端来一两个糍粑,父亲从来舍不得吃一口,全粘了白糖给我和弟弟吃。那时父亲常说,明年吧,明年种点糯谷,制副碓窝,让全家人把糍粑吃饱。
⑥一年又一年,父亲却一直没有兑现诺言。我考上高中那年,父亲高兴极了,终于从青龙湾背回一大块青石,精雕细磨半个月,把碓窝打成了。父亲鼓励我说,好好读书吧,明年,咱们就有糍粑吃了。
⑦转眼到了第二年中秋。我惦记着父亲的诺言,专门请了假回家。我以为,父亲早就打好糍粑拌好白糖豆面在大门口迎接我了。
⑧谁知我回到家里,门却虚掩着,屋里也不亮灯,倒是病重的母亲长呻短呤着。母亲燃起油灯,泪汪汪地说:“今天过节,你爸说糯米好卖,一大早就挑去赶集了。”
⑨我知道母亲的心里比我更难受。我止住泪水,来到老桃树下,那里有我日夜思念的青石碓窝。桃树光秃秃的,碓窝静静地躺着,里面有半窝积水,三两片桃叶被秋风轻轻一吹,银盘一样的月亮就不见了。
⑩这时父亲回来了。他轻轻拭掉我眼角的泪水,摸出一把皱巴巴的钱,笑呵呵地说:“我正准备明天给你送去呢!早知道你要回来,我该留两斤糯米。”
⑪当时我想,就算我不回来,你明天也要来学校呀,留两斤糯米打两个糍粑送来不一样吗?
⑫后来,我跟父亲什么话也没说,我们背靠背坐在青石碓窝上,他望着天,我也望着天。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父亲突然咳了好一阵子,才缓缓地起身回到屋里,替母亲热了中药,合衣睡了。
⑬直到我高中毕业,父亲也没替我打一回糍粑。那个青石碓窝,一年比一年陈旧。碓窝上的青苔,一年比一年厚实。青苔水做的,一到天冷水枯了,就“死”了,第二年春雨一来,又青绿地活了。
⑭高考落榜的那年秋天,大概是中秋节的前十天吧,我背着简单的行李去深圳打工。临别时,父亲用火纸包了一个小包给我。父亲没说里面是什么,父亲只是说:“想家了,实在熬不下去了,就打开来看看吧。”
⑮其实踏出家门的第一步起,我就非常地想家了。我想我的母亲,也想我的父亲,更怀念老桃树下那个青石碓窝。每次思念到极处,我就想把纸包打开,但每一次我又未曾打开。我知道那是父亲留给我的最为珍贵的纪念,我不敢轻易碰它。
⑯一转眼就是三年。三年来为了能让父亲过上舒心的日子,我一直没回过家。我把工资的整数都寄回去了。
⑰前年中秋节前,我就计划好了,等发了工资,一定帮父亲捎回一盒上好的月饼。然而就在发工资的头天夜里,也就是农历八月十四的晚上,我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快递包裹,打开一看,是两个又圆又香的糍粑。
⑱糍粑打得非常粗糙,甚至还能见到隐隐约约的饭粒。这时我才突然明白,当父亲有能力为我们舂打糍粑时,已经老了,已经没有那股劲头了。
⑲我一边啃着父亲生平第一次为我打制的糍粑,一边打开那个纸包,里面却是一团干枯的青苔。我端来半碗水,把青苔往碗里一放,枯黄的青苔就鲜活了。
⑳这时我才深深懂得,父亲想告诉我:人生就像碓窝上的青苔一样,时枯时荣,只要有口气,就会复活。
(21)去年中秋前夕,父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从深圳赶回家时,父亲已经入棺,只有老桃树下的青石碓窝还静静地躺在那里。
(22)我想,父亲在最后的日子,一定是一边念着我的小名,一边抚摸着这个青石碓窝吧。
(23)今年中秋之后,我又回了趟老家。父亲的坟头光秃秃的,而老家的土屋门前,已是杂草丛生,青石碓窝上的青苔,也越来越厚了。
(选自《读者》)
【1】文章围绕着“青石碓窝”展开,请从文中提炼出相关信息,填入下表。
时间 | 情节 |
小时候 | 父亲替人家打制碓窝 |
(1) | (2) |
高考落榜 | (3) |
前年中秋节 | 父亲第一次为“我”打制糍粑 |
【2】文章第十二段的画线句写道“他望着天,我也望着天”,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出此时父亲的心理。
【3】对亲人的思念是离家在外的游子永恒的情结,可为什么文章第十五段画线句中作者却说自己“更怀念老桃树下那个青石碓窝”?
【4】有人认为中秋节本是花好月圆的日子,本文的结尾似乎显得太过凄凉,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作者文章结尾定格在土屋门前的青石碓窝,有何意味。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的“寒酸”童年
王二小
①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炎热的夏日午后,我和姐姐并肩坐在家门口的石阶上,眺望着远处那车碧绿的西瓜,肆无忌惮地吞咽着口水。
②那年,爸爸已经开始了穿越大半个中国的打工生涯,妈妈则一早就带着干粮,扛着锄头,到很远的深山里挖草药了。他们两个都指望不上,我们只能靠自己。
③聪明的姐姐想到了以物换物。我们姐弟俩抬着一篮麦子,迎着毒辣辣的太阳,骄傲地走向了西瓜摊,我们志在必得,说话也理直气壮。我们把篮子往地上一放,响亮地说:“叔叔,换个西瓜。”说完,姐姐就抱起一个最大的西瓜,用手拍打着凑到耳朵边听。
④卖西瓜的大叔先是一愣,紧接着就伸出大手,一下子把姐姐抱的那个西瓜夺了回去。他挥动着手不耐烦地说:“去去去,不换西瓜,我家的粮食都发霉了。”
⑤我们打了“败仗”,回去后都垂头丧气的,姐姐更是满脸羞愧,一头栽倒在炕上,话也不说了。
⑥我在屋里坐了一会儿,心情烦闷,口干舌燥,便走到院子里,把头伸到水缸里“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口水,又不自觉地回到“工作岗位”,继续吞咽着口水。
⑦忘了我在那里坐了多久,只记得树上的知了一个劲儿地叫着,猪圈里的猪一个劲儿地“哼哼”着,我逐渐陷入了一种迷离恍惚的状态……
⑧一阵“咕咕噜噜”的声音把我吵醒了,突然,我眼前一亮,对面卖西瓜的叔叔已经睡着了,他的身旁,扔着很多西瓜皮,西瓜皮上还留着厚厚的瓜瓤。我赶紧拉着姐姐过来看,姐姐看了摇着头说:“这个人也太浪费了……”
⑨我们决定把那些西瓜皮捡回来吃掉。我挎着个小竹篮走出家门时,姐姐忽然跑到我跟前说:“弟呀,要是有谁问你捡这个干啥,你就说喂猪的,知道不?”
⑩我点了点头就走进了阳光里。我挎着篮子离开西瓜摊的时候走得飞快,心情激动,满脸的笑意。
⑪姐姐在院子中央放了一大盆清水,她把那些西瓜皮倒进去,小心翼翼地擦拭着西瓜瓤。我在一旁蹲着,给她添水倒水。我们把西瓜皮洗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切成一段段的,放上糖,我尝了一口,果然很甜,我们就一人端着一碗西瓜皮,坐在家门口,“嘎嘎蹦蹦”地吃着,等着妈妈回来。
⑫天快黑的时候,妈妈回来了,她没有像我们预料的那样夸赞我们,而是把脸一沉说:“哪儿来的?”我说:“是我挎着篮子捡来的,我告诉他们说,我捡这个是喂猪的。”
⑬我刚说完,突然看到妈妈的眼角扑簌簌地掉下几颗水滴,她随即站了起来,拿起那碗瓜瓤,快步走到猪圈旁,一扬手,全倒进了猪槽里。
⑭从小到大,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妈妈发那么大的脾气,她让我们跪在院子里,拿着藤条在我们身上抽打着,她一边打一边说:“让你们去捡东西吃!!!……没骨气!……吃别人剩下的!!!……”
⑮那天晚上,我一夜没睡,妈妈的叹息声源源不断地传到我的耳边,使我现在回想起来,那个闷热的午夜无端地多了一种秋风扫落叶的凄凉。
⑯第二天,妈妈没有去挖草药,她一整个上午都在门口走来走去、东张西望,临近中午的时候,妈妈突然走过来,摩挲着我的脑瓜说:“二小,妈去镇上一趟,你在家听你姐的话……”
⑰本来我已经做好这辈子不和她说话,而且从今天开始就绝食的打算了,可妈妈的抚摸让我浑身颤抖不已,不过我还是不准备原谅她。我挣脱她的手,一头栽倒在炕上,本想着大哭一场,可头一挨枕头我就睡过去了。
⑱我睡得昏天黑地,饥饿和困乏交织着,我计划要睡到地老天荒。
⑲不知道什么时候,“吱吱呀呀”的开门声把我吵醒了,我趿拉着鞋子,揉着眼睛走到院子里一看,发现妈妈正从我家那扇高高的木门外走进来,她浑身淌着水,头上冒着烟,如同一根融化着的雪糕,她挥动着手里的西瓜说:“二小,快帮妈妈接着。”
⑳那个西瓜滚烫无比,简直像个大火球,它陪着妈妈在燥热的风中游荡了三四十里。我们打来井水,把西瓜泡在水桶里,又把水桶放到了井里。
㉑我们一家三口开始烧火做饭,妈妈负责切菜,姐姐负责烧火,我则像一只蚂蚱似的蹦来蹦去。
㉒那天吃的什么饭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吃过饭后,妈妈把西瓜从井里提上来,又从屋里搬来一张大桌子,放在院子中央那棵山楂树下,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掉下来,斑斑驳驳地洒在我们身上。
㉓我们开始吃西瓜。
㉔那种冰凉甜美的味道这辈子也忘不了。
(选自《意林》2019年第9期,有删改)
【1】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妈妈为什么会流眼泪,又为什么要把那碗瓜瓤倒进猪槽里。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她浑身淌着水,头上冒着烟,如同一根融化着的雪糕,她挥动着手里的西瓜说:“二小,快帮妈妈接着。”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章结尾说“那种冰凉甜美的味道这辈子也忘不了”,“这辈子也忘不了”仅仅是因为那次的西瓜冰凉甜美吗?为什么?
11、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第十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节选)
……
王伦道:“与你三日限。若二日内有投名状来,便容你入伙;若三日内没时,只得休怪。”林冲应承了。
当夜席散,朱贵相别下山,自去守店。林冲到晚取了刀仗行李,小喽罗引去客房内歇了一夜。
次日早起来,吃些茶饭,带了腰刀,提了朴刀,叫一个小喽罗领路下山;把船渡过去,在僻静小路上等候客人过往。从朝至暮,等了一日,并无一个孤单客人经过。林冲闷闷不已,和小喽罗再过渡来,回到山寨中。王伦问道:“投名状何在?”林冲答道:“今日并无一个过往,以此不曾取得。”王伦道:“你明日若无投名状时,也难在这里了。”林冲再不敢答应,心内自己不乐;来到房中讨些饭吃了,歇了一夜。
次日,清早起来,和小喽罗吃了早饭,拿了朴刀又下山来。小喽罗道:“俺们今日投南山路去等。”两个过渡,来到林子里等候,并不见一个客人过往。伏到午牌时候,一伙客人,约有三百余人,结踪而过,林冲又不敢动手,看他过去。又等了一歇,看看天色晚来,又不见一个客人过。林冲对小喽罗道:“我恁地晦气!等了两日,不见一个孤单客人过往,如何是好?”小喽罗道:“哥哥且宽心;明日还有一日限,我和哥哥去东山路上等候。”当晚依旧渡回。王伦说道:“今日投名状如何?”林冲不敢答应,只叹了一口气。王伦笑道:“想是今日又没了?我说与你三日限,今已两日了。若明日再无,不必相见了,便请那步下山投别处去。”林冲回到房中,端的是心内好闷,仰天长叹道:“不想我今日被高俅那贼陷害流落到此,天地也不容我,直如此命蹇时乖!”
过了一夜,次日,天明起来,讨饭食吃了,把拴那包里撇在房中,跨了腰刀,提了朴刀,又和小喽罗下山过渡投东山路上来。林冲道:“我今日若还取不得投名状时,只得去别处安身立命。”两个来到山下东路林子里潜伏等候。
看看日头中了,又没一个人来。时遇残雪初晴,日色明朗。
林冲提着朴刀,对小喽罗道:“眼见得又不济事了。不如趁早,天色未晚,取了行李,只得往别处去寻个所在。”
小校用手指道:“好了,兀的不是一个人来!”
……
【1】《水浒传》通过写众多英雄好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节选部分揭示这一主题的句子是哪句?请摘抄在下面横线上。
【2】选文使用______、_______、语言描写等方法塑造了林冲______的性格,请选取其中一种方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最后一节本文与其他版本标点不同,你觉得哪个更好?请阐述理由。
选文 小校用手指道:“好了,兀的不是一个人来!”
其他 小校用手指道:“好了!兀的不是一个人来?”
【4】来人究竟是谁?请简要概述与他相关的故事情节一条。
12、题目:留在心中的那份______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
(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达到此要求,评分时可奖励)。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