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喀什地区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诗句所描写的景色依时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迟日未能销野雪,晴花偏自犯江寒。

    ②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③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②①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②④

  •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山子是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隐士,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并和他结为好友。

    B. 方山子就是陈季常,黄州山里人看见他戴的帽子形似古时的“方山冠”,就称他为方山子。

    C. 方山子少年时仰慕汉侠朱家、郭解的为人;长大后努力读书,想凭借读书在社会上大展宏图,认为自己是一世豪杰,但始终没有碰上机会;晚年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叫“岐亭”的小镇上,过着隐居生活。

    D. 方山子出身世代功臣门第,他的家原来在洛阳,花园住宅宏伟华丽,在黄河北岸有大片土地,足以让他过豪华舒适的生活。但他不慕荣利,放弃了这些而甘愿隐居在荒山里,说明他是一个追求精神上独得其乐的人。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艺术生产领域,只有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包容着它的国际性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民族记忆的冲突,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油画从材质、观念、方法上都积淀着西方的历史记忆和历史经验,当它被用来塑造中国的形象和承载中国的记忆时,它会以何种方式“出场”呢?

    从中国油画发展史来看,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正经历着和西方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从古典写实的再现的艺术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意象的表现的艺术。但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都力图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形式衔接起来,都力图表达中国的民族记忆。革命胜利以后,从西方传承过来的艺术进程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格局下所形成的艺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和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被移植到中国,形成了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写实主义油画。

    和所有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充分地表达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民族记忆,它叙述和再现了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着力宣扬这个时期一直倡导的革命意识形态;至“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蜕变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艺术本身却被消解了。具有反讽意义的是,正是写实主义油画的这种观念性,为后来的中国流行艺术的蓬勃兴起,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和可以利用的材料。

    在中国的写实主义艺术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流行艺术从波澜不兴到蔚为大观,成为当下足以和前者并驾齐驱的一股最重要的艺术力量,原因何在?按西方艺术史的变迁规律来看,流行文化的兴起是西方艺术在古典写实时代终结之后历经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后,由美国的文化霸权所扶持起来的一种话语形态,它力图通过消解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来消解艺术的神圣性,进而消解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艺术欧洲的中心地位;它倡导的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主张艺术是通俗的、可复制的、可批量生产的;它实际上又重新确立了观念对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任何形式在流行艺术那里都成了图解某种观念的符号和工具。很显然,流行艺术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它实际上从来没有对现状的批判,它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有文化工业的既有逻辑,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作为国际潮流的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反映,本质上它是一种移植的文化。

    (摘编自荣剑《第三空间:抽象艺术的中国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油画在艺术生产领域具有某种最典型的包容性,因此中国油画的国际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内在的民族记忆也就没有了冲突。

    B. 从古典写实的再现艺术逐渐过渡到抽象意象的表现艺术,这表明油画艺术在中国和在西方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

    C. 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流行艺术作为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并没有对现状进行批判,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

    D. 与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不一样,中国写实主义油画,表达特定时期的民族记忆,再现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从油画形式的国际性和内容的民族性的角度,提出问题,引起下文。

    B. 文章第二段,从革命胜利前、后两个方面,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

    C. 文章第三段,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特点、发展及其产生的一些影响。

    D. 文章最后一段,通过阐述西方艺术变迁的规律,论述中国流行艺术崛起的深层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被在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下所形成的艺术形式所取代,与当时的革命进程有关系。

    B. 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占据主导地位和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都有外国文化影响的因素,由此可知,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艺繁荣的前提。

    C. “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成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这对艺术的发展来说,不一定完全是坏事。

    D. 如果流行文化通过某些途径消解了艺术的神圣性,就有可能导致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欧洲艺术中心地位的崩塌。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孔子用浮云作喻,说明君子面对不义之财正确的心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子罕》中讲艰难困苦的环境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中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一脉相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小题)

    (1)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2)孔子认为,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里仁》中意思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词人登临北固亭,慨叹眼前景象,又担忧当前时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明确指出,他所谓的“师”并非“________”,而是指那些能够传授人生道理和解答人生困惑的人。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醒晚唐统治者,对于强秦盛极而亡的历史,如果后代人只是一味哀叹而不以史为鉴,那么就会“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以美女衬英雄;再用“______”,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______________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雷鸣的声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听完琵琶女诉说生平不幸后,想到自己宦途所受的打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回眸一笑百媚生,_______________。   (《长恨歌》)

    (2)捐余袂兮江中,_____________。   (《湘夫人》)

    (3)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   (《拟行路难(其四)》)

    (4)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5)_______________,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愤》)

     

  • 9、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列子乘风而行,依然有所依靠时,突出其借助天地的正气,驾驭各种气象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杜甫的《春望》中,运用拟人手法用美景反衬伤感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长安卧病秋夜言怀

    陈羽

    九重门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

    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

    风清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

    楚客病来乡思苦,寂寥灯下不胜愁。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题目中的“长安”表明了地点,“卧病”点明了诗人的处境,“言怀”则表明诗人要说出此时的感受。

    B. 首联写重重宫门锁住秋色,月亮照过南宫渐渐映入高楼,凸显了皇宫九重深锁、寒气难入的特点。

    C. 颔联真切地描绘了月夜京城冷露点缀、流星穿空、宁静空旷的景象,传达出诗人幽雅、闲适的内心感受。

    D. 颈联运用比喻的手法,诗人在宁静的夜晚听到了漏滴声,想象着富贵人家钟鼓声声、欢乐无比的情景。

    E. 本诗为七言律诗,全诗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他因生病而看到秋夜之景,触景生情,无限感伤。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勃卒,文帝感其功,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绛侯为续。后元六年,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细柳,先驱至,不得入。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可得而犯邪!”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以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数欲挑战,终不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郤。归,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绛侯之短。匈奴王徐卢降,景帝欲侯之。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亚夫因谢病。中元三年,以病免相。后绛侯子盗买官器,事连绛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绛侯,绛候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惜其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B.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C.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D.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亚夫治军严格,赢得赏识。文帝曾到细柳营慰劳军队,见到周亚夫的部队戒备森严,纪律严明,称赞他是“真将军”。临终叮嘱太子,周亚夫可以担当重任。

    B.周亚夫谋事有方,贯彻有力。吴、楚叛乱,周亚夫事先与皇帝制订以梁国吸引敌兵、断敌粮道的战术,后虽梁孝王求救、景帝诏令救梁,仍不改战术而最终平乱。

    C.周亚夫固执己见,不知恭顺。在废弃太子、匈奴王徐卢封侯事上他未与景帝保持一致,加上梁孝王向太后进言,使其逐渐失去景帝的信任,后来被免丞相职务。

    D.周亚夫性情刚直,宁折不弯。景帝怀疑他谋反,指使吏卒逼迫,周亚夫不服,最终绝食而死。史公肯定其用兵才能,而对他因性格弱点导致穷途困窘表示了惋惜。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思悟网”论坛,主题:关于“未知”。

    甲: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未知——未知的人、领域,未知的前程、命运……它们陌生神秘,莫测难解。明天,永远是未知的。

    乙:昨天,有些东西也同样“未知”啊。“未知”,不等于“无知”,也不等于“不可知”。

    丙:是的,“未知”二字,总令人充满好奇与期待。

    丁:我恐惧“未知”。

    戊:让我们将“未知”变为“已知”!

    己:所有东西,一定要“知道”才有意思吗?

    ……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请你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算起来,选课走班的日子已经快两年了。回顾这两年,走班的学习生活带给了你或你身边的朋友很多不寻常的体验,在你身边一定发生过很多关乎“走班”这个特定环境的故事,你或你的朋友们肯定也有过不少感动、困惑与思考……相信“走班”后的你更“走心”。

    请你写一篇文章,结合选课走班的日常,写写你或你的朋友们的故事,写写你们的感动、困惑与思考……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