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芜湖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河伯欣然//于是予有叹

    B.观于大海,知尔丑//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C.谓也//凌万顷茫然

    D.其善下之//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企业在推进“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多种方式促使项 目落地,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浅尝辄止

    ②已经分别二十多年的同窗好友在学术交流会上一见面就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相互述说着各自的家庭情况和学术研究方向。

    ③时间如行云流水 ,到去年 12 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满 15 年,根据入世协议,西方国家应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④习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2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可谓提纲挈领 ,表明将与香港各界一道,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⑤很多学生在暑假期间去泰山攀登十八盘时,都感到此处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在 崖壁边,似天门云梯,真是扣人心弦

    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不能因为干出了点成 绩就伐功矜能 ,甚至认为有理由贪污腐败。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伴随着姓氏起源与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姓氏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入口,极大地推动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分析姓氏文化的起源、发展,是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课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姓氏既是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和族群关系的标志,也是维系一个族群、一个姓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在原始社会,姓与氏有所不同,“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母系氏族社会,是以女性为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且同姓之间往往拥有共同的祖先。而除母系血缘关系外,以“国”为姓也较为常见,比如春秋时期的齐、鲁、宋、秦等。据《国语·周语》记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即古人常说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因此,古代姓氏既是一个族群血脉延续的标志,同时也承载着各个族群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历史情感。“氏”则起源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是从“姓”中衍生出的分支,既是区分不同部落和族群的称号,也是区分身份贵贱的标志。直至秦汉之后,由于秦帝国对贵族的压制,使“氏”的贵族色彩逐渐消失,渐渐与“姓”合二为一。综上所述,从姓氏起源角度出发,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无论是族群之间共有的血缘意识和宗族意识,还是与国相系的姓氏,无不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从古至今,中国人常常自称“炎黄子孙”,追根溯源,诸多姓氏都以炎帝和黄帝为共同祖先,既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同一文化渊源的认同意识,也展现出中华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由此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着姓氏文化的演变、延续和传承,而姓氏文化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民族关系的变化,见证着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并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二者相互促进、交流互动中日益牢固的。从魏晋时期至明清时期,民族迁徙十分频繁。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汉族居住区,汉族统治者则通过赐姓、改姓等方式使得少数民族姓氏逐渐“汉化”,其中部分少数民族在汉文化影响下主动将姓氏改为汉姓,这一举动为后续隋朝统一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展现出各族人民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与共存共荣的意识。唐朝时期是民族融合和对外交流的高峰时期,大量来自西域地区的商人往返于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密切交流,而且在长期经商过程中逐渐改为汉姓。尤其是明清时期,各宗族为维持稳定与延续,在建立自身血脉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纵观姓氏文化发展,从因血缘产生的姓氏,到因区分部落形成的家族,再到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皆是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的历史见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姓氏是每个人身份的象征,联结着一个家族,甚至整个民族。中华姓氏文化承载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使其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民族身份的归属感。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寻根溯源,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寻根活动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今年,山西洪洞举行大槐树寻根问祖旅游季系列活动,该活动以“走遍天涯,洪洞是家”为主题,组织寻根祭祀大典、中国姓氏文化研讨会等,吸引大槐树后裔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为姓氏寻根、为血脉延续,并邀请文化名人参与寻根活动,以“同宗共祖”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常盛不衰,是因为各民族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各民族之所以能够持续焕发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因为中华各民族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姓氏文化作为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不仅是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忠田《姓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社会的姓与氏是完全独立的,“姓”是以女性为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而“氏”则起源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

    B.“氏”最初是区分身份贵贱的标志,秦帝国时期“氏”所带有的贵族色彩开始慢慢被瓦解,“姓”与“氏”也逐渐合为一体。

    C.历史上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与姓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相互促进、交流互动,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牢固。

    D.少数民族的姓氏在魏晋时期不断“汉化”,甚至有少数民族主动将姓氏改为汉姓,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关系的变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姓氏起源的角度来看,姓氏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因而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

    B.少数民族姓氏的“汉化”为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群众基础,由此可见姓氏文化的融合对国家统一起决定作用。

    C.各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使得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常盛不衰,姓氏文化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D.文章综合运用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如举春秋时期齐、鲁、宋、秦等国的例子,说明以“国”为姓也较为常见。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的姓氏文化与《百家姓》的出现紧密相连,这部著作收录了五百多个常见姓氏,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人口迁徙具有重要的价值。

    B.2023年10月20日,海峡两岸共祭松山妈祖行宫千年庆典活动在福建举办,两岸千余名来宾同谒妈祖,彰显两岸一家亲,共祈两岸和平。

    C.央视推出《钱文忠解读百家姓》节目,以姓氏文化中504个姓氏的先后顺序为线索进行逐一讲解,为各个姓氏追根溯源,找到族群认同感。

    D.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被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是目前在黄河流域中华文明形成初期所发现的规格最高、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如何传承发展中华姓氏文化?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用器物的破裂与兵器的撞击声来表现琵琶声高昂激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认为“_______________”是童子之师的任务,而“_______________”是古时学者之师的任务。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高度概括了小石潭周围凄清、寒凉、幽深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3)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4)《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进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6)苏轼《江城子》十年死别,苦苦思念,一旦相见,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视无语,默默凝咽,此情此景正应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不要重蹈秦国灭亡覆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述而》里所说的“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即告诉人们奉行仁义道德应该放在追逐富贵之上。

    (3)孟子认为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浩然正气: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作结,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点明全诗主旨。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3)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李铁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可用《出师表》中哪两句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2)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3)____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观刈麦》“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一位贫苦农妇在繁重租税下的悲惨生活。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全篇,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惘然若失之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夕旅怀   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唐代诗人,浙江人。公元888年举进士,终生飘泊,久在湘、鄂等地做官,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颔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分析其中两种。

    【2】全诗除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外,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李密,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

    注:①醮:古时称妇女出嫁嫁。②烝(zhēng)烝: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

    【1】下列对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对加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洗马:中国古代官职名。“洗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太子洗马”就是太子的侍从官,后来逐渐演变为掌管书籍的官职。

    B.字: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和“字”不能混为一谈。一般来说,出生时只取名,成年后再取字。其中,“名”主要用于他称,“字”主要用于自称。

    C.疏:奏章。封建社会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也可用来指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

    D.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居丧制度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一部分,如有“居丧三年”不能外出工作的规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很有才学。他曾拜谯周为师,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B.李密身世坎坷。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祖母亲自抚养他。他对祖母非常孝顺,有时照顾祖母劳累过度以致生病。

    C.李密忠孝两全。他为祖母守丧期满后,应征担任太子洗马,兑现了他“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D.李密因怨被罢。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重用,颇有怨言。李密在诗中流露怨气,引起了皇帝的不满,最终被罢免了官职。

    【4】把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集体记忆是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不论它是物质或非物质的,由于人们的意愿或者时代的洗礼而变成一个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从一个村庄、城市到一个民族,往往有许多具有符号意义的事物成为了集体记忆。威严的古都长安、雄伟的长城、破败的圆明园、温馨的春节、奋进的时代弄潮儿……构成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有这些符号,如果没有这样的符号,一个民族就很难使自己的集体记忆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请以“,我们的集体记忆”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写作前请将标题中集体记忆的对象补充完整。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