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安庆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荒芜(wú) 惆怅(zhàng)   轻飏(yáng)   熹微(xī)

    B. 载体(zài)    僮仆(tóng) 壶觞(shāng) 怡颜(yí)

    C. 流憩(qì)   矫首(qiǎo) 出岫(xiù) 盘桓(huán)

    D. 丰稔(niàn) 西畴(chóu) 窈窕(tiǎo)   耘耔(zǐ)

     

  •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山子是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隐士,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并和他结为好友。

    B. 方山子就是陈季常,黄州山里人看见他戴的帽子形似古时的“方山冠”,就称他为方山子。

    C. 方山子少年时仰慕汉侠朱家、郭解的为人;长大后努力读书,想凭借读书在社会上大展宏图,认为自己是一世豪杰,但始终没有碰上机会;晚年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叫“岐亭”的小镇上,过着隐居生活。

    D. 方山子出身世代功臣门第,他的家原来在洛阳,花园住宅宏伟华丽,在黄河北岸有大片土地,足以让他过豪华舒适的生活。但他不慕荣利,放弃了这些而甘愿隐居在荒山里,说明他是一个追求精神上独得其乐的人。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去往书店的路

    记得当兵的时候,只有一种国营新华书店。下到连队后的第一次外出,就是进城找新华书店,找到了心里才踏实。可那时我买不起书——一个月只有六七元钱。

    七十年代末,连队藏书室藏书极少,仅有的几本文学书很快就看完了。于是只要能请假进城,我就往新华书店跑,一钻进去就不想出来,一遍遍看着那些渴望拥有的书,暗暗吞咽口水。那个时候书店不是开放式的,你要某本书,只能让售货员取给你。如果你拿在手上老不买,售货员会不耐烦地说:到底要不要啊?只好尴尬地还回去。

    终于有一回,我过足了买书的瘾。

    那是当兵第二年,我得到了人生第一笔稿费——七元钱。我一取到钱就迫不及待请假进城,

    坐在公交车上,时时用手按着那钱。到了站,迫不及待地冲到新华书店,就是那个我常常流口水的地方,然后土豪一样选了一摞书,全是我眼馋了很久的中外小说。七十年代末,书是几毛钱一本,七块钱大概买了十几本。我拿回来,先把书捐给连队图书馆,然后再一本本借出来看——为什么如此?是因为第一次拿到其他战友没有的钱,不知如何是好。没过多久,我又拿到了一次稿费,我又这样做了一遍。

    那两次去书店,可以说是我最愉快的出行了。我至今能清楚地想起那家书店的样子,它在街道上的位置,和它里面的格局。后来,我们连一个战友也去了,跑回来兴奋地告诉我:新华书店又进了一批新书,你快去买呀!他哪里知道,稿费没那么好挣的,我没有钱了。

    不久,我考上了大学,终于有了随时可以免费看书的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的书多到让我目瞪口呆。我过足了阅读的瘾。不过,我依然喜欢去书店,依然会从每个月的伙食费里抠出几个大洋,买上几本。总有些书,是你读过了依然想拥有的。

    七八十年代,成都新华书店很多,总在最好的地段。进入九十年代,我便眼看着它们被流行服饰和大小商场包围,后来逐渐消失。

    但同时,无数小书店却应运而生。最繁荣最鼎盛的时期,成都市中心展览馆周遭起码有五六十家书店。我那时买书,要一家家地逛,是最早的淘宝。有时为了找一本书,弯腰低头在无数家的小店里穿梭。感觉那个时候,全民都在淘书,全民都在读书,真是令人怀念。

    记得有一回,我去买余华的《活着》,开始我问:你们这儿有余华的《活着》吗?被问的书店老板茫然摇头,好奇地反问我,那书名就叫《活着》?我说是。他说我们从来没进过这样的书。走到下一家,我简化了一下问:请问你们有余华的书吗?老板回答,我们没有语法书。我说不是语法,是小说。他说小学语法也没有。我没辙了,只好退出。这样问了一家又一家,大概问了十家以上,都没找到。

    我走进最后一家书店。这家店里的文学书比较多,我在其中看到了很多自己认识的朋友写的书。我一排排地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那样子引起了书店女老板的注意。她走过来问,你想找什么书?我不抱任何希望地说:余华的书。她抱歉地说,我们只有《活着》。我惊喜地说,我就是要《活着》

    不知情的人听见这样的对话,还以为我们在比赛格言。

    她马上将一本薄薄的、装帧很漂亮的书递到了我的手上,的确是余华的《活着》。我连忙付钱。为了感谢她,我还特意在她店里多选了几本书。女老板一边收款一边对我说,这本书的确写得好,我是从头到尾看完了的。你看人家一辈子经历了那么多坎坷,承受了那么多苦难,可是回忆起来还是心平气和的。真了不起。

    我听了很感慨,这个女店主给我上了一课。

    再后来,展览馆那一圈儿书店忽地消失了,消失得一家不剩。也许它们是散落到了城市深深浅浅的街巷里?

    大概是新千年以后,我有了固定去的书店。这家书店就在我们大院的街对面,每次吃过晚饭散步时,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去这家书店。

    书店很小,大概只有十几平米,光线也不太好。书柜只有两米高,四五排的架子,上面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书。也许是因为小本经营吧,每种书都只有一两本,但品种非常丰富。书柜对面墙上,是各种期刊。那么小一个书店,也藏着乾坤。女店主我记得很清楚,是个三十岁左右清瘦的女人,很文静。

    女店主和我熟了,卖给我的书总是八折。有时我想要的书她店里没有,她就会替我去找,哪怕是已经下架的书,过气的书,她也会去找,而且百分之九十都能找到,就好像她是我的搜索引擎。一旦找到了她就打电话告诉我,我吃了晚饭去散步的时候,就感觉很有劲头。

    每次去我都要待好一会儿,有时候并没有想要的书,还是喜欢一行行地在书架上浏览。发现自己喜欢的书,就拿出来告诉她:这本书非常好哦。她会用心记下。那时,《我在天堂等你》销售还不错,她也进了好几本。一有读者买这本书,她会告诉人家,她认识这本书的作者。读者很惊喜,就请她索要我签名。她就答应下来,等我去书店时拿出来让我签。起初她还有些忐忑,说这样会不会给你添麻烦?我连说不麻烦,举手之劳。其实心里面,是窃喜的。

    2006年起,我学会了网上购书,就再没去那家小书店了,我甚至连个招呼都没打,就将它遗忘了。有一天收到网购的书,忽然就想起那家书店了,是吃过晚饭就特意去看它,却意外发现,它已经不在了,取代它的,是个小面馆。

    我很有些伤感,站在那里看了半天,不知它是何时关掉的?也不知书店的女主人去了哪里?现在以何业谋生?

    我无法否认网络购书的便捷、便宜。我甚至都不习惯再到书店架子上一排排找书了。有时候睡觉前突然想看某本书,下单,第二天上午就送来了。我为这样的便捷所迷惑,忘记了去书店的路。所以,当听到朋友们在痛惜实体书店的消亡,或者谴责实体书店的消亡时,我总是心下有愧,不敢言语。因为那消亡里,也有我的一份原因。

    曾经看到一句话,在书中遇见最好的自己。而我,是在书店遇见最美的自己。如今,不再去书店的我,也不再美丽。

    可是总有些变化,是我们阻挡不了的。

    也总有些故事,留在了书店。

    (取材自裘山山同名散文)

    1关于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迫不及待”也可以写成“迫不急待”。

    B. “装帧”是指书刊的封面、插图等美术设计和版式、装订形式等技术设计。

    C. “擎”读qíng,本义是“向上托、举”。

    D. “吞咽”中“咽”的读音为yàn。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考上大学,可以免费去图书馆看书,却因为经济条件宽裕依然去书店淘书。

    B. “那么小一个书店,也藏着乾坤”指书店内书品种丰富齐全,女店主清瘦、文静。

    C. 结尾写我已习惯网络购书的便捷,意在表明我认为实体书店的彻底消亡是必然的。

    D. 实体书店衰落与购书方式变化引发了作者对小书店和全民淘书、读书时代的怀念。

    3作者买《活着》时,与女老板有一段趣味盎然的对话。试针对这段对话,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说不知情的人以为“我们在比赛格言”,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请加以解释说明。

    她抱歉地说,我们只有《活着》;

    我惊喜地说,我就是要《活着》。

    (2)作者写这样一段情节想表现什么?

    4作者在文中多次讲述了自己去书店的经历,在这些经历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全文,简要说明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5本文题为“去往书店的路”,但在《文汇报》发表时被编辑改名为“在书店遇见最美的自己”,作者裘山山认为“各有各的味道”,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理解的两个题目各自的“味道”。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气势惊人,以时空的夸张和比喻手法来表现人生易逝,生命短暂渺小脆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蜩与学鸠的飞翔状态和高度,以此来表现蜩与学鸠的见识短浅。

    (2)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对比,以“多于机上之宫女”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钉头磷磷”。

    (3)面对人生中必然会经历的困境,我们可以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勉励自己。

  • 6、(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城子》苏轼的妻子王弗逝世已经十年,却要“______________ ”,这是一种绝望的假设,深沉、悲痛,而又无奈。《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样仇恨敌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诗人自己非常焦虑,担心时光逝去,

    (5)虽然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但内心仍充满自信,其《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明证。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2)《石钟山记》 中作者月夜考察石钟山时,有两处声音的描写,极为细致深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正好照应首段中“微风鼓浪”一句,印证了郦道元之说。

    (3)《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被誉为“汇尽江南春的神魄”。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的《过秦论》中,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后,以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北部边境的百姓免受匈奴侵扰之苦。

    (2)在《春江花月夜》中,写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将进酒》中直抒才华必得重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具体展现曹植昔日宴饮纵酒取乐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采取的具体愚民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写李凭技艺之精让神仙佩服,鱼蛟起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孟子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意相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试题。

    途中见杏花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美人名虞,常   幸:宠幸

    时不利兮骓不     逝:离去

    B.田父曰“左”   绐:欺骗

    骑能者百余人耳   属:部属

    C.项王自不得脱   度:估计

    七十余战   身:亲自

    D.山东为三处   期:及,至

    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虞兮虞兮奈   入前为寿(《鸿门宴》)

    B.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今其智反不能及(《师说》)

    C.项王谓骑曰   则或咎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D.项王瞋自叱之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劝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兵围垓下之时,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表现了项羽的儿女情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B.八百多人的突围队伍到渡过淮河后不到一百人,从侧面表现了战斗惨烈,才使得项羽终于认识到自己大势已去。

    C.“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从侧面衬托了项羽末路英雄的威势,仍具有威风凛凛、不可侵犯的英雄本色。

    D.项羽本有机会逃生,却在乌江畔拒渡,赠马亭长,献首吕马童,一个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一则 材料,按要求作文。

    寂静的夜晚,大理石地板对英雄雕像说:瞧你多么风光,人们在你面前顶礼膜拜;而我却被人们踩在脚下,默默无闻。雕像说:当初你忍受不了工匠的雕刻,就只能做一块地板。

    请根据你的理解,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