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对《我爱这土地》的诵读指导,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感情基调深沉,要求朗诵时以稍慢、低沉的声音为主,部分诗句稍轻柔、上扬。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作为“诗歌”的宾语出现,是排比句,朗读时应慷慨激昂,语速稍快,一气呵成。
C.“温柔”“黎明”“深沉”重音轻读的方法,造成低沉轻柔、回味无穷的效果。
D.最后两句诗的节奏划分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句是( )
A.那轻,那娉(pīng)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guàn)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B.享受春天,坐在卧室的窗前,听鸟儿第一声腼腆的啼鸣;坐在园圃(pǔ)的栅栏边,看如云般绯红(fēi)的樱花:坐在大都市的立交桥上,凝望穿梭人群中神采奕奕的面孔。
C.不要轻觑(qù)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huī)下持久的人质。
D.就连日月也躲开了,任风云勾勒秋的形容,惴惴地酝酿(niàng),不承望竟淅淅沥沥地下起一场秋雨来,雨滴宛若跌落凡尘的精灵,漫舞轻歌,却又缥缈(piāo)无着。
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对社会的引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B.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C.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冬运会的到来,呼伦贝尔人民对冰雪运动的热爱之情也在与日俱增。
D.他声情并茂,歇斯底里的演讲感动了在场所有听众。
4、探究活动中,大家交流了文学文化常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种,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B.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
C.古人将一夜从19点开始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
D.“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忧愁发惯,著成信史照尘寰。”“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这两幅对联歌咏的分别是司马迁和屈原。
5、阅读《醉翁亭记》选文,完成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甲】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乙】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环滁皆山也 环而攻之 险象环生 结草衔环
B.蔚然而深秀 秀外慧中 山清水秀 眉清目秀
C.作亭者谁 无恶不作 以身作则 一鼓作气
D.名之者谁 莫名其妙 不名一钱 不可名状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髙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理解:醉翁亭位于群山环抱、幽深秀丽的滁州西南峰的酿泉之上,它轻盈、秀丽。
【乙】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翻译: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一个别号叫“醉翁”。
理解:太守“饮少辄醉”,只是因为年龄最大、酒量太小。
【3】在中国古代,“山水之乐”是读书人应有的爱好,彰显出“君子”的清高品格。请你根据下面的两则材料和选文内容,写出三则材料体现了庄子、朱熹、欧阳修怎样不同的“山水之乐”。
材料一
山林欤,皋壤①欤,使我欣欣然而乐焉!
(取材于《庄子·知北游》)
材料二
朱文公②每经行处,闻有佳山水,虽迂途数十里,必往游焉。携樽酒,一古银杯,大几容半升,时引一杯。登览竟日,未尝厌倦。又尝欲以木作《华夷图》,刻山水凹凸之势,合木八片为之,以雌雄笋相入,可以折,度一人之力,足以负之,每出则以自随。后竟未能成。大抵登山临水,足以触发道机,开豁心志,为益不少。
(取材于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①[皋壤]原野。②[朱文公]朱熹,宋代大儒。
6、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①
陈与义[宋代]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②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④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释:①这首《临江仙》写于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感伤时事。午日:端午,酬:过,派遣。②节序:节令。③“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④戎葵:即蜀葵,花开五色,似木槿。
小语和小文喜欢阅读中华古诗词,他们阅读了上面《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后展开了讨论,请积极参与,帮助小文补全对话。
小语:从内容上看,作者还是独具匠心的。比如,词的上片作者借用“高咏楚词”的行为,表达对屈原的怀念,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
小文:是的。在词的下片中也有类似行为,我们可以从“①________”这一句中看出。
小语:古代诗词非常讲究意象的选择。词的上片中,作者选取了“榴花”“舞裙红”等意象,运用对比的手法以过去的作风得意突显时下的落寞和愤懑,表明时过境迁,个人的无奈。但下片我没有找到类似的意象和手法。
小文:你说得很好,其实下片中也是有的,而且情感刚好与上片相反。你看:②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
(2)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可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50字以内,语言得体)
8、默写古诗文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无意苦争春,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3)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5)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有两句想像奇特,将无形而抽象的愁怨化为可感觉的形象,十分准确而传神,这两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我国全面进入数字时代,为博物馆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材料一】
数字博物馆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近代上海”展厅里,以多媒体互动地图形式呈现的上海重要革命史迹,与文物共同复合出一个个令人身临其境的场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流动的文化”展项中,观众徜徉于水、运、诗、画的流动剧场,感受水的千姿百态,观览来自不同时空的古船和巨帆,想象古代运河人的生活百态:“运河上的舟楫”展项,则用“三维版画”数字媒体语言为人们开启多视角的递进观展,营造“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置身中国航海博物馆数字穹幕影院,不仅能饱览壮丽星空的万千气象,听觉上也能感受非一般的震撼。生动、丰富的多媒体设备可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表达文物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
由于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数字博物馆中观览人员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参观展览。能够在不同栏目和页面之间自由穿梭。不仅如此,数字博物馆还能够起到保护文物,完善文物展示的效果。
历史文物是无价的。当文物频繁地拿出来展示的时候,即便是在相应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也会对文物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数字博物馆就不一样了,它可以让展品进行无限复制,不仅能延长文物寿命,也减少了被损坏或者丢失的可能。且一些特殊文物因为其材质以及年代久远等原因需要被隔离保护,想要近距离参观这些文物就变得十分困难,但是数字博物馆可以通过多媒体互动技术将这些文物近距离的“真实”的展现在大家面前,大大提高了参观者的参观体验。
【材料三】
近年来,文物数字化在博物馆行业逐渐深入人心,许多博物馆都展开了三维数字化采集工作。整个数据采集过程乍看并不复杂:技术人员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高清相机等设备收集文物数据,再通过数据建模,建起整件文物的三维模型。然而,要真实还原文物历史状态与容貌,需要高精度的数据。以三星堆博物馆藏的青铜神树为例,因为体型庞大,分成了几十块残件分段扫描再拼接,单这件文物扫描就用时一个多月、数据处理用了半年。
古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形制和漆色断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保护修复对于研究和展出都至关重要。扫描后,修复师会运用古琴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先进行虚拟修复,此后再对本体进行修复,以此增加修复的精准度,在修复中实现干预和有效保护。
(1)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中的运用有哪些优势?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化技术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表达文物的文化内涵。
B.数字化技术不受时空限制,观览者可随时随地参观展览。
C.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保护文物,完善文物展示效果。
D.数字化技术对文物修复实现最大干预。
(2)对上述三则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数字化展厅和参观体验。
B.数字博物馆可以为广大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
C.采集数据、建立三维模型、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其实并不复杂。
D.精细的数字化采集,是文物修复的重要参考。
(3)某古代遗址出土的部分珍稀瓷器已经破碎。请你根据上面材料,说说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对这些瓷器进行修复?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刺绣时光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画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哪些事情?请把下表的内容补充完整。
人生阶段 | 主要事件 |
小时候 |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
稍微大一点 | ① |
结了婚 | ② |
后来去谋生 | 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 |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3】联系全文,说一说“刺绣时光”有哪些含义。
【4】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要跟随机作对
①相信事物发展的规律没错,对未来做出预测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也没错,但我们必须接受的是,随机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存在,并且它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②世界的各个层面都是充满变数的,基本上是不可精确预测的。我们预测某一件事,是想早点知道结果,以便采取应对之策。但我们没办法计算到影响事件的全部因素,尤其是其中的随机事件,于是,我们就只好重视和强调事件那些明显的因果关系,而对它的随机成分视而不见。
③又因随机事件的发生很难掌握,我们就创造出各种机制来避免遇到它;我们归纳各种资料,为随机事件赋予意义,认为它们都是可了解、可预测的——实际上是对随机事件的蔑视,到头来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④蔑视随机事件的最极端表现,是各种命运预测术:星相、算命、手相和面相等等。越是无法解释和预测的事件,我们越倾向于归结于命运的安排,所谓“人的命,天注定”是也。似乎这样一来,世界就有秩序了,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面对它了。
⑤所谓“规律性”,好多都是骗人的,就像我们以为每天看到的太阳都是一样的,都和昨天喷射着一模一样的光焰似的,这当然是非常大的错觉。但你要只对太阳的“规律性”产生错觉,问题还不大,你要对影响自己生命健康的行为也产生“规律性错觉”,就很有可能酿成大祸。比如你有10次横穿马路都没事,你以为这样挺安全,但这不等于你第11次横穿时也不会被车撞倒。
⑥运气这东西存在不存在?当然存在。所谓“运气” “机会”,主要指的就是随机事件及其影响力。比如企业家的成功要靠能力、靠智慧、靠打拼,但主要还得靠运气。
⑦不幸的是,不管成功的企业家和失败的企业家,脑子里都会被同样的念头支配着:继续做下去!成功的企业家想:我已经成功了N多次,说明运气在我这边,我还会成功第“N+1”次的!于是他信心爆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事业越做越大——本来搞实业的去搞房地产了,本来搞餐饮的去搞高档酒店了,直到有一天,银行不贷款了,房子卖不出去了,高档酒店没人住了,他才会相信上苍对他并没有特别的厚爱。而失败的企业家呢,他相信的是命运在捉弄自己、跟自己开玩笑呢,但“天道好还”,上苍不会一直这么残酷地对待他的,于是他也信心满满,时刻准备着迎接翻盘。
⑧世界上发生的种种天灾人祸,事后看起来,其因果关系一目了然,但事发前却无法完全预测,否则我们就可以做好充足的准备,来避免灾祸造成的影响了。
⑨相信事物发展的规律没错,对未来做出预测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也没错,但我们必须接受的是,随机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存在,并且它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我们必须培养起自己“随机应变”的眼光和能力。如此,即使我们仍然无法预测和控制随机事件,但起码也能得到心灵的解放和平静。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阅读文章,简要概括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忽视随机事件的原因。
【3】第⑦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投稿任务。
向着明亮那方(节选)
金子美玲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灌木丛中的小草啊!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
寒夜里的飞虫啊!
金子美玲的“明亮那方”可以是什么?它可以是目标、梦想,也可以是心中的桃源、美好的彼岸。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奔赴自己的“明亮那方”。
对此,你又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写一篇作文,向校刊投稿。
任务 | 文体 | 写作角度参考 |
向校刊投稿 | 叙事类 | 分享奔赴明亮那方的经历或故事 |
议论类 | 发表自己对这个话题的见解 | |
创作类 | 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文学创作,感染读者 |
稿件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2)字数: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套作。(3)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