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连通西安和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旅客发送量节节攀升,开通首月共发道旅客达93万人次,致使靠高铁车票洛阳纸贵。
②政协委员们将不忘初心,敬终如始,在新时代发展大潮中,以新业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③学者宋恪震的《唐宋词名篇精赏》是近年新成果的结晶,与他的《唐诗名篇精赏》适巧成为配套,可谓珠联壁合的姊妹篇。
④他的笔下有历史,有中国哲学的智慧,他谈论的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常常枝蔓开去,或联想,或抒情,或状物,天马行空。
⑤邵飘萍先生不畏国民党言论钳制,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许多揭露黑幕、针砭时弊的新闻和社评,显示出国人的勇气和操守。
⑥这部抗战题材的电影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充满了正能量,以喜剧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忆抗战年代的蹉跎岁月,提醒观众不忘历史。
A. ①③④ B. ②③⑥ C. ①⑤⑥ D. ②④⑤
2、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描述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和失败的经过,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武松、李逵、鲁智深、林冲、黄盖等。
B.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猛烈挟击沙皇专制暴政,再现“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C. 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人,苗族。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D.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胭脂河边的追忆
缪远熙
①夕阳西下,早春的大山,浑然一派苍青。暮霭四起,山根陷入墨色,山沉默,我们这些路人也沉默。车在胭脂河畔的山道上溯行,车窗外,冒芽的树干枝杈一一闪过。
②胭脂河发源于五台山,流入河北平原,易名潴龙河入白洋淀。当年,晋察冀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心,就在胭脂河畔。这里也是晋察冀人民日报所在地。1948年,毛泽东和周恩来率领中央机关,来到河畔城南庄,喝过胭脂河水。
③黑暗中,看不见河,但我们却熟悉它。在哗啦啦的水声中,我想象得出,清澈的春水,在跌宕的河床欢快飞流,花白卵石、巨大砾石间,细浪飞溅,夹岸桃杏,落英春水。遐想中,车停马兰村。村在椅圈山坳里,人家不多,房屋错落在胭脂河边,灯光犬吠。接待我们的白玉存大姐,老远喊着笑着过来。白大姐是当年晋察冀日报领导人邓拓的房东的女儿,如今他们夫妇,也如她父亲当年接待“同志们”一样,热情地为我们准备晚饭,邻居们也来帮忙。
④河声灯影里,吃着农家饭,把酒话桑麻,白大姐给我们讲述邓拓当年在她家住的故事,又讲邓拓的女儿,还常常来看望乡亲们,帮助村里改建厕所的故事。我们问起老两口的生活,大姐说:四个儿女,有在天津卫的,有在省会的,都很孝顺,衣食无忧,就是为吃水发愁,开矿的越来越多,河水浑浊了,河底沉积着一层黑东西,都快吃不得了。她家有二百多棵树,也被开矿的逼着砍了。
⑤山乡的夜,黑得沉厚,河水声声入耳,雷溪一般,听得震悚。细细小小的胭脂河,会有这么大的声响,它到底是怎么了?
⑥鸡鸣炊烟起,白大姐的老伴老梁,领我们去了苇沟——当年的晋察冀日报旧址。越野汽车溯河十里,拐进一个山坳,曙色中,见荒莽羼杂的草木,有几块几十立方米的大石头。最大的一块,侧歪着,下面成一个天然洞屋,周围用石块垒垒,可钻进20余人。这就是当时办报人员的宿舍兼办公室,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他们以这些巨石为屏障,冒着危险采访写稿印刷,为抗击侵略的中国人民发出正义的声音。这里有邓拓同志和战友们边啃干粮边趴在石上奋笔疾书的身影,这里的青松白草胭脂河,都可见证。
⑦下山的时候,我看到了胭脂河。河水已是灰绿的浊汤,岸边有一堆堆黑黄的矿渣。老梁指着伤痕累累的山体,指着乱填乱挖过的河道说:开矿的扒了山,将矿石运到河边,粉碎取铁,废石矿渣就扔到了河里。河水从填高处陡落到挖低处,难怪有那么大的响声。胭脂河在呜咽,胭脂河在呼救。老梁的手指抖动着说:那些黑心的人发了财跑了,可我们祖祖辈辈都得守望在这山坡薄地里呀!
⑧我回望着“旧址”的巨石,巨石沉默。当年,巨石边写抗战文章的文人们,一定吟过“国破山河在”,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如今,扒山挖河取铁粉的人们,搞得“国在山河破”!巨石边的英魂若见此状,定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吧?
⑨归途中,我看到一株山杏,已被大堆的矿渣埋过了半截树身,却依然盛开着一树花。矿渣是黑的,杏花是白的,一阵山风,花树摇曳,落英飘飘拂拂,轻烟淡霭般落到我们的车窗上。细看这轻尘弱蒂,那莹白的瓣尖上有淡淡粉晕,哦,这是大自然抚慰、净化人心的恩泽。我不知道那些被铜臭迷了心窍的人,怎么不能感受这自然的恩泽?离别了胭脂河,我远远望见那株山杏,仍旧摇曳如月,明洁似雪。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巨石边的英魂若见此状,定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吧?”这是作家发出的令人揪心裂肺的感慨,深刻体现出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
B.“离别了胭脂河,我远远望见那株山杏,仍旧摇曳如月,明洁似雪。”以景结情,留给读者无穷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C.本文将在巨石边写抗战文章的文人与现在扒山挖河取铁粉的人们进行对比,突出和强调了对抗战将士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D.文章前后文字表现了不同的情感,以第五段作为转折,第五段以后主要表现了作者的谴责和愤激之情。
【2】“胭脂河”曾经是一条怎样的河流?
【3】结合全文,探究文章结尾处作者描写那株山杏的意图?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写乐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的谄邪作为,是屈原写《离骚》的原因之一。
(3)《过秦论》中蒙恬驻守边防、击退匈奴后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古人自况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的表现手法叫用典明志。《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5)《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而将帅却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两句则浸透了人事变化、江月永恒的哲理。
(2)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
(3)在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苏轼倍增“____,_______”的感叹。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叙述宋荣子面对外界的称赞与非议的反应的句子是:“____,____。”
(2)《雨霖铃》中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两句是:“ _________, _________ 。”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既写出了英雄刘裕当年大举北伐的威猛气势,又表达了词人自己虽老却仍旧壮心不已的两句是:“ _______ , 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的文章应“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描写战士以身殉国、视死如归,令人肃然起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李白《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
(5)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以高度精练的语言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贤能和忠诚。
8、名篇名句默写。
(1)《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多角度对比,其中写在武器装备方面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在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表明,只要肯下功夫,坚持不懈,连坚硬的金石都可以雕刻。
(3)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同徐师川泛太湖舟中作
张元干
落景下青峰,高浪卷沧洲。平生颇惯,江海掀舞木兰舟,百二山河空壮。底事中原尘涨。丧乱几时休。泽畔行吟处,天地一沙鸥。
想元龙,犹高卧,百尺楼。临风醉酒,堪笑谈话觅封侯。老去英雄不见。惟与渔樵为伴,回首得无忧。莫道三伏热,便是五湖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景物描写,气势磅礡,交代活动的背景,也寓含着国运与时局现状。
B.“泽畔行吟”化用了屈原被流放的典故,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心忧天下的情怀。
C.“想元龙”句用三国时陈登与许汜的典故,旨在讽刺沽名钓誉之辈封侯之心。
D.最后两句是作者劝慰友人之语,不要说三伏正热,只要撇开世事便是好时节。
【2】《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寒磊落之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抑塞”和“磊落”之气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11、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
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光武得奏,以视霸,曰:“君所使掾①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
后除瑕丘令。吏有檀建者,盗窃县内,意屏人问状,建叩头服罪,不忍加刑,遣令长休。建父闻之,为建设酒,谓曰:“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子罪,命也。”遂令建进药而死。二十五年,迁堂邑令。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丞掾皆争,意曰:“罪自我归,义不累下。”遂遣之。广敛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
显宗即位,征为尚书。时交趾太守张恢,坐赃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此赃秽之宝,诚不敢拜。”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转为尚书仆射。
时,诏赐降胡子缣②,尚书案事,误以十为百。帝见司农上簿,大怒,召郎,将笞之,意因入叩头曰:“过误之失常人所容若以懈慢为愆则臣位大罪重郎位小罪轻咎皆在臣臣当先坐。”乃解衣就格。帝意解,使复冠而赦郎。
意视事五年,以爱利为化,人多殷富。以久病卒官。
(选自《后汉书·钟离意传》有删改)
[注]①掾:属官;属员。②缣:细绢。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诏部送徒诣河内 诣:前往,到……去
B. 意屏人问状 屏:使(人)退避
C. 时交趾太守张恢,坐赃千金,征还伏法 坐:因犯…罪,触犯法律
D. 帝怪而问其故 怪:责怪,不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 ②以资物簿入大司农
B. ①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 ②意遂于道解徒桎梏
C. ①县不得已与之 ②与克期俱至
D. ①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 ②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
【3】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钟离意“仁于用心”的一组是( )
①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 ②遂令建进药而死
③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 ④不忍加刑,遣令长休
⑤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 ⑥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①③⑥ D. 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大司徒侯霸公府时,钟离意命令属下遣送囚徒,当时正值寒冬,钟离意就动员弘农县给囚徒制作棉衣,县里不得已照办了。
B. 面对服罪的檀建,钟离意没有处罚他,而是力排众议放他回去休长假。檀建回家后,父亲认为儿子的罪过应当以命相抵,就让他服药而死。
C. 钟离意接受班赐之物后不拜谢,皇帝觉得他很清正,不但不怪罪,反而加赏他库钱三十万作为奖励。
D. 防广吃官司坐牢,其间母亲病亡,防广哭泣不食。钟离意被他的孝心感动,就把他放走了。防广安葬母亲后,果然回来坐牢,最终也被免除了死罪。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过误之失常人所容若以懈慢为愆则臣位大罪重郎位小罪轻咎皆在臣臣当先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罪自我归,义不累下。
②此赃秽之宝,诚不敢拜。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了匠人世界。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工匠精神深藏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也有人说,现在是高铁时代,还在倡导工匠精神,显然与时代格格不入;还有人说,应把工匠精神与创新理念相结合,才能与时俱进。
对于上述说法,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联系实际,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