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②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③“署”“权”表示暂代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A.①④⑥ B.①③④ C.④⑤⑥ D.②⑤⑥
2、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近日,湖北多地持续高温,武汉中心城区明天将迎来今夏首个39℃,七月流火,广大市民应做好的暑降温准备。
②黄石城区可谓万人空巷,市民们纷纷被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所吸引,早早地站在街头驻足观看。
③在2016年国家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总决赛中,我校盛加乐同学不孚众望,代表湖北队勇夺全国总冠军。
④中国空军运-9机群近日从西部某机场出发,一日千里,抵达南海某岛礁进行空投演练后返回,这标志着运-9飞机已全面形成战斗力。
⑤我们郑重提议,全体公民都应该行动起来,既要重视经济赡养,也要重视“精神赡养”,让老人们能拥有美好的桑榆晚景。
⑥文艺教育上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一些数学家常常萧规曹随,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难以真正做出具有创造性的贡献。
A. ②④⑥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①④⑤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2017年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入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B. 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C. 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D. 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3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B. 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C. 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D. 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 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C.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D. 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4)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这与李贺“老鱼跳波瘦蛟舞”有异曲同工之妙。
(5)杜牧《阿房宫赋》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的部分
(1)_____,砯崖砖石万壑雷。
(2)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
(3)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
(4)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5)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
(7)人生如梦,_____。
(8)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
(9)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
(10)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表现宋荣子坦然面对世人的赞誉与非议的句子:“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长恨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杨贵妃的风情万种,为后文写她受宠做了铺垫。
(3)屈原《湘夫人》中 “_____ ,_____ ”两句诗,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广阔而雄浑的画面。
7、古诗文默写。
⑴ _________________,眄庭柯以怡颜。_________________,审容膝之易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⑵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⑶云销雨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⑷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⑸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茕茕孑立,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5)《春江花月夜》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典故来写相思无着落。
(6)《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表达归隐之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2)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化用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夫乌之为瑞久矣。以其反哺识养,故为吉鸟”来表达作者将尽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中,用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来比喻因为生命的短暂,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的语句是“_____,____”。
(5)《逍遥游》中,庄子认为要达到逍遥的最高境界,必须做到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愤二首(其一①)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②。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写作此诗时,陆游73岁,闲居镜湖边已多年。②张巡,安史之乱中,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的一个“卧”字形象地表现出自己孤居山野,无所作为的状态,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B.诗歌颔联写苏武的“厄穷”,张巡的“忧愤”。这是运用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的困境与忧愤。
C.诗歌颈联对仗精工,细腻地描画出“上林苑”“洛阳宫”这些皇家园林宫殿在春雨夜月中美好的景象。
D.诗歌尾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英雄本色。
【2】陆游曾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渭南文集》,试结合全诗,分析诗中积累了陆游怎样的“悲愤”。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罕字师言,以荫知宜兴县。县多湖田,岁诉水,轻重失其平。罕躬至田处,列高下为图,明年诉牒至,按图示之,某户可免,某户不可免,众皆服。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旁州闻之,皆愿如常州法。累迁户部判官。修太宗别庙,中贵人大虑材,将一新之。罕白是特岁久丹漆黯暗,但当致饰耳,榱栌皆如故,唯易一楹,省缗钱十万。出为广东转运使。侬智高入寇,罕行部在潮,广州守仲简自围中遣书邀罕,罕报曰:“吾家亦受困,非不欲归,顾独归无益,当求所以相济者。”遂还惠州。州之恶少年正相率为盗,惠人要罕出城,及郊,遮道求救护者数千计。罕择父老可语者问以策,曰:“吾属皆有田客,欲给以兵,使相保聚。”罕曰:“有田客者如是,得矣,无者奈何?”乃呼耆长发里民,补壮丁。募有方略者,许以官秩、金帛,使为甲首。久之,无至者。有妇人诉为仆夺钗珥,捕得之,并执夺攘者十八辈,皆枭首决口置道左,传曰:“此耆长发为壮丁不肯行者也。”观者始有怖色。乃简卒三千,顺流而下。将至广,悉众登岸,营于南门。智高临观,相去三十步,见已严备,不敢犯。罕徐开门而入,智高遂解去。徙知潭州。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乃本为人妻,无子,夫死,妾有子,遂逐妇而据家资,屡诉不得直,因愤恚发狂。罕为治妾而反其资,妇良愈,郡人传为神明。以光禄卿卒,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王罕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
B. 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
C. 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
D. 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户部,六部之一,古代掌管全国户口、财赋、土地以及水利工程的官署。《明史·海瑞传》:“擢瑞户部主事。”
B. 缗钱,用绳穿连成串的铜钱。《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卷》:“总计前后赐赉之数,亦有四十七万缗钱。”
C. 转运使,官名。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唐玄宗时设置水陆转运使,掌洛阳、长安间粮食运输事务。
D. 梟首,古代酷刑,把人头砍下挂在城门上示众。《史记·高祖本纪》:“梟故塞王欣头栎阳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罕亲历亲为,深受众人信服。百姓每年声诉湖田遭受水灾,租赋轻重有失公平。王罕亲自到田间标出田地高下形成地图,使以后赋税征收有了依据。
B. 王罕善理政事,为国节省财力。为太宗修建别庙时中贵人提出木材要全部换新,王罕说这只是年久丹漆黯淡,加以粉饰即可,最终只更换了一根楹柱。
C. 王罕考虑事情周到,做事讲究策略。侬智高入侵,针对有些人有田客(佃户)而有些人没有田客的实际情况,就呼令耆长征发居民,补充壮丁,解了侬智高入侵之围。
D. 王罕真诚为民,为狂妇讨回公道。王罕面对狂妇委婉地慢慢加以询问,花了很长时间渐渐明白事情原委并做出了公正判决,狂妇精神状况最终恢复清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妇人诉为仆夺钗珥,捕得之,并执夺攘者十八辈,皆枭首决口置道左,
(2)遂逐妇而据家资,屡诉不得直,因愤恚发狂。
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雨果
要求:①选定角度,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