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鸡西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语句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_______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②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_______的。

    ③我感觉到________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于这个冥冥世界。

    ④在躲避风雨之时,我想弄清楚周围发生的一切将会以怎样的形式______在鲤鱼们的眼中。

    A. 纵然   必需   熟悉   呈现

    B. 纵然   必须   熟习   呈现

    C. 虽然   必需   熟习   呈献

    D. 虽然   必须   熟悉   呈献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现在,我国生产和科研等领域,英制计量制度基本上淘汰了,可是提到外国事物时,英制计量单位名称在语言、文字中还不能不使用。

    B. 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C. 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D. 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在不少地方的倡议下,制止浪费成为商家和顾客的共识;宣扬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的直播不见了,推广绿色健康饮食理念的直播受到追捧;节约粮食和资源,杜绝任何形式的浪费,成为许多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连日来,中央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得到全社会热烈响应,凝聚起崇俭抑奢、反对浪费的强大正能量。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严厉要求,到“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的严令禁止,再到“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热情动员,国家高度重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饮食风尚不是小事,通过这个小切口,可以推动价值理念的大革新、经济活动的大升级,可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健康生活为目标,来一场饮食文化“绿色革命”,可谓正当其时。

    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资治通鉴》里讲:“俭约,所以彰其美也。”苏轼感慨:“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穷奢极欲、暴殄天物素为中国人所反对,物尽其用、利用厚生素为中国文化所提倡。勤俭节约这个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都不能丢。当下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只有驰而不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不断扭转讲排场、比阔气的错误观念,清除未富先奢、炫富竞奢的土壤,才能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让饮食文化绿色低碳起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应成为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必须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融入日常生活,提倡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

    让饮食文化文明健康起来。“纵口欲而百病生”,饮食与健康关系密切。暴饮暴食、油大味重、荤素失衡,诸如此类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各类病症的发生。不科学不健康饮食习惯还可能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不可小觑。健康中国,离不开健康饮食。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忍饥接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一去不复返了,“吃得对、吃得好、吃得健康”理应是高品质生活关注的重点。生熟食分开存放和加工,添加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合理膳食、荤素搭配、营养平衡,这些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

    全面小康既是物质丰盛的小康,更是饮食健康、饮食环保的小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涵养简约文明的饮食文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08月18日)

    材料二:

    今年突发的疫情对原本正常运转的国际经贸产生不小冲击,可以说是让粮食安全危机意识重回大众最直接的原因。3月下旬,越南率先宣布禁止本国大米出口,到4月中旬则有俄罗斯、埃及、印度、哈萨克斯坦、泰国、乌克兰等14个国家出台限制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政策。中国因为人均耕地资源不足等问题,一直是粮食净进口国,虽然口粮方面进口占比较低,但如果国际贸易再受到不可预测事件的冲击,难保不影响国内粮食的供应。

    此外,诸如特大气象灾害等因素,也会影响粮食的供给。就今年来说,国外出现了“煌灾”,教千亿只煌虫自非洲飞越红海进入西亚和南亚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过境处粮食大幅度减产,一度引发全球粮食安全担就;因内则出现了长江流城特大洪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透露,今年洪灾使6000公顷的农田遭到破坏,其中11400公顷的土地没有收成,好在还不至于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中国“谷物供应基本上自给自足,口根绝对安全”。疫情并没有影响国内粮食生产丰收,目前过度担忧粮食短缺大可不必。不过,接连出现的突发情况也提醒我们,近忧虽无,远虑不可不谋,而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正是目前国人应对可能出现的粮食安全问题谋远虑的有效措施。

    (摘编自“第一财经网”社论《粮食安全无近忧但需谋远虑》)

    材料三:

    以服务宏观调控、调节稳定市场、应对突发事件和提升国家安全能力为目标,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健全粮食储备运行机制,强化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督,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爱粮节粮意识,抑制不合理消费需求,减少“餐来上的浪费”,形成科学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的良好风尚。普及推广经济、适用、防虫、防霉储粮新装具、新技术,帮助农民减少产后损失。示范推广绿色、环保、智能粮食储藏设施设备,鼓励适度加工,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粮食流通环节的损失损耗。

    优化粮食应急供应、配送、加工网点的布局,建成一批规范化粮油配送中心、粮油应急加工企业和应急供应网点,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强化应急处置功能,提升应急供应保障水平。

    (摘编自《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推广绿色健康饮食理念的直播受到追捧,使价值理念产生大革新,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大升级,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B.《资治通鉴》和《自然辩证法》都有对餐饮文化的论述,倡导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

    C.在今年国内、国际突发疫情和自然灾害的背景下,强调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增强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D.《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认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以提升应急供应保障水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不少地方的倡议下,商家和顾客都认为应该制止浪费;而节的粮食和资源,杜绝浪费,也成为许多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

    B.健康中国,离不开健康饮食。不科学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能够导致各类病症的发生、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C.无论是司马光提倡的“俭约”生活方式,还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与饮食文化“绿色革命”的理念一致。

    D.国际经贸原本运转正常,但今年新冠疫情突发,对它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加之蝗、洪等灾害,让粮食安全危机意识又重回大众。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健康科学的饮食理念范畴的一项是(   )

    A.饭店餐桌放置“光盘行动”标语牌

    B.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

    C.生食、熟食分门别类存放在冰箱中

    D.许多学校、酒店开始实行分餐制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我国为确保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摹了行人跋涉蜀道时屏住呼吸、咨嗟长叹的情形。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被宋人罗大经誉为“十四字含八意,对偶极其精确”。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设问引出动物哀鸣之声,抒发伤感之情。

  • 5、补写句子。

    (1)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惑而不从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5)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以飞鸟自喻,表明如今已辞官归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善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_____________”描写了枇杷树的生长情况。

    (3)《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否定当时流行的崇尚老庄、看轻生死风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打消晋武帝疑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表达对世态炎凉和客居京华的的无可奈何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登快阁》中,作者巧用典故,“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阮籍青白眼之事,表达了诗人抱负无法实现、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7)《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将郭橐驼于乡里“_____________”的治民现象与种树太殷、太勤的态度和方法相类比,突出了文章“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的写作目的。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两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2)杜甫在《春望》中借“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国愁家忧齐上心头,使自己头发稀疏。

    (3)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主张“______”,这体现了孟子对兴办学校教育的极大重视。

    (4)杜牧《阿房宫赋》首段中“___________”写出了阿房宫的庞大高峻,气势不凡。

    (5)《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的感叹,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6)《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阐发孤寂情怀和对妻子深深地怀念。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感悟过去之事已经无法挽回,但未来的事还可以补救,所谓“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交代了滕王阁聚会发生在九月,这时的景色是“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明诗人不事权贵、追求精神自由的诗句是“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是歌颂诸葛亮,杜甫《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3)杜鹃相传是蜀王杜宇死后灵魂所化,加之它的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在古诗词中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注】①卢龙塞:古地名。此地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做了烘托和铺垫。

    B.“铁衣霜露重”既写出边地之苦寒,又体现出边将内心痛苦之深重。

    C.诗歌中间四句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人物、事物、景物高度融合。

    D.尾联中的“烟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烟尘接连不断弥漫无际的状态。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士失职之祸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并皆天下豪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因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缀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选自苏轼《东坡林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B.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C.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D.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即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申春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B.三代:是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战国时指夏、商、西周,秦以后才包括东周。

    C.九品中正:是魏晋至明清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

    D.布褐,意思是粗布短衣,这里借指平民。“布衣”“黔首”等亦可借指平民百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那些不见传记的士人估计有官员的一倍,农夫的一半,他们都是干扰百姓危害国家的人,所以应尽数铲除掉。

    B.作者认为六国之君对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二世轻,然而当时百姓无一人造反,是因为百姓中的俊杰多数成为宾客,各有职分。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

    D.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善用对比分析,加上反问句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语言整散结合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4】把下列句子(含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

    (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给人留下印象最深之处,莫过于整场开幕式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跃然其上的是文字、四大发明、戏曲、绘画、音乐、丝绸之路、太极拳……导演组煞费苦心地将这些带有浓郁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符号通过线性的方式表达出来,不遗余力地告诉世界我是谁,我骄傲。

    材料二   202224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4届冬奥会的开幕式上,没有一个穿古装的演员,也不复密集的传统文化形态的罗列和表达,然而,从那体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绝美冰瀑中,从那彰显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新巧创意里,从那按照国名的汉字笔画排列的入场顺序上,我们又时时处处感受着中国人特有的诗意、智慧与激情。

    两次奥运会同在北京举行,两个开幕式的创意却大有不同。如果说,用大量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密集地诉诸观者的视觉,告诉世界“我是谁”这种做法是“彰显于形”,那么冰瀑、汉字笔画安排入场顺序等设计则“化形入神”地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气息和魅力。这不禁令人发问:这两种做法,究竟“彰显于形”更好,还是“化形入神”更好?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