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相见,分外高兴,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只有她安之若素地坐在那里。
B.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C.今年暑假期间,通往中华恐龙园的新区大道上人流如潮,游客不绝如缕,形成了一道假日旅游的亮丽风景线。
D.这位先生关于近代欧洲文化的大作,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2、下面古代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合称“四书”。
B.《论语》共二十篇,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其编辑者是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
C.《庄子》又称《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一部道家著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等诸多方面。
D.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法、道、墨四家。
3、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病人
①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④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⑤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探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⑧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⑨“噢,我也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⑩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1】根据文意概括出“她”做的四件事。
【2】你从文中读出“她”是个怎样的人?
【3】小说的标题是“病人”,从全文看,到底谁是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4、名句名篇默写
(1)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2)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示要顺遂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游《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和淳朴民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卫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用“________,_____”两句,深情回忆了往昔“沙场秋点兵”的雄壮场景。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之时,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音乐声音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温庭筠《菩萨蛮》中用反衬手法表达人物寂寞和孤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诗中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秋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
(4)李商隐《锦瑟》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往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庄生和望帝两位名人典故,体现了其诗作引典精辟、譬喻精深的特点。
(2)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重从人们的主观感受侧面描写阿房宫错综复杂的建筑特点。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两句,写乐声传到天上,石破天惊,秋雨连绵,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
(3)“灯”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充满温馨的意象。古人多以此来烘托环境氛围,寄托情思,如“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②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③把吴钩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④_______________,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猛虎行
张籍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注)这首诗创作于中唐时代,正值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后的藩镇割据时期。地方政治不稳,官府与地方势力狼狈为奸,人民生活困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乐府体的寓言诗,全诗以写猛虎危害村民来影射当时的社会,比喻贴切,叙述简洁。
B. 第二句借猛虎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绕村寻衅,喻指如猛虎般的恶势力凶恶残暴,胆大妄为。
C. 第四句写慑于猛虎的淫威,山中的麋鹿全都不敢有半点动静,喻指劳动人民战战兢兢地生活。
D. 第五、六句,写百姓为逃脱虎患,年年在深山中抚养孩子,孩子怕招来老虎,不敢相互追逐。
【2】本诗“寄思遥远,不言胸中正意,自见无穷感慨”,请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11、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山谷云:“杜子美困穷于三蜀,盖为不知者诟病,以为拙于生事,又往往讥议宗文、宗武(注)失学,故聊托之渊明以解嘲耳。其 诗 名 曰 《遣 兴》 可 解 也 俗 人 不 领 便 为 讥 病 渊 明 所 谓 痴 人 前 不 得 说 梦 也。”余以为安得山谷将工部诗篇篇如此训释,以成一集乎?
(选自《诗话总龟》卷九)
(注)宗文、宗武:杜甫的两个儿子。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文中的“山谷”指的是北宋著名文学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______。
他与张耒、______、______合称“苏门四学士”。
【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杜甫在蜀地的生活境遇。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一种直接、短小、搞笑而贴近生活的“土味视频”逐渐兴起。其创作背景多是农村、乡镇和一些小城市,内容多呈现各种奇葩见闻、搞笑段子以及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平凡生活。“土味视频”广受追捧,风靡网络的同时,也引起广泛的争议和质疑。
有人认为,“土味视频”过于低俗、浮夸,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人认为,“土味视频”是农村青年自我表达的方式,折射出他们展示自我的强烈欲望;也有人认为,“土味视频”是大众审美甚至是大众文化的倒退;还有人认为,大俗即大雅,高雅的文化都是由通俗的文化发展而来的,“土味文化”需要鼓励与引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加以阐述。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