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外出所住的地方就是逆旅、客舍、传舍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舍相如广成传”。
B.孝悌,孝,指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悌,指敬爱、顺从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
2、下面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是( )
A.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史载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名。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古代六本经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有时又指古代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术。
C.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D.古往今来,学校有“校、庠、序、学、国子监”等名称。商称序,周成庠,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后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历史是对过去的认知,这是一条再简单不过的常识。对于克罗齐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过去”和“现在”再无法脱开干系;而对于柯林或德来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和哲学要实现同一、历史学家不是要知道人们都做了些什么,而是要了解他们都想了些什么。这样一来,历史就成了对思想的思想,成了一种反思,这就与哲学达成了同一。所有反思都需要目的,目的引导着行动。目的决定方法,而非相反。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可以只作为历史学的方法论存在。不仅如此,哲学经常陷入空谈,而历史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样,历史学就完成了对哲学的理所当然的吞并。历史学才是真实的人类认知。
我们现在将问题归拢到了“目的”上,而历史学和科学的目的何在?目的就在于认知本身,作为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历史学不缺少科学的一切优点。它们的工作方式也是相似的,“科学家责问大自然,用实验来折磨地,向她索取他自己的问题的答案”;“历史学把他的权威放在证人席上”,“通过反复盘问而从他们那里榨取出来在他们的原始陈述中所隐瞒了的情报”(《历史的观念》,234页)。它们都不迷信权威,都要求知识的内在一致,它们的推论都有强制性。
而历史学可以宣称它比科学更优越。因为科学中“事实”的认定依赖于历史学,因为“自然科学本身,也建立在感觉、观察和试验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历史地确立了的事实上”(《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17页)。什么是“事实”?不经过历史的肯定,我们无法拥有对“事实”的认知。而没有“事实”,我们无从拥有科学。
历史学对科学的优越远不止此。科学还有一个更加隐秘的缺陷:它很难反省到自己之伪。历史学对此却天生免疫,它对自己的人类认知本质始终十分清醒。人类认知终究是人类认知,不是上帝认知。历史学从不扮演上帝,科学却常常由于太过自信而越界了。越界必受惩罚,但科学窥探上帝之心不死,它愈挫愈勇,屡败屡战。历史学绝不这么折腾。它非常自律,它述而不作,它知道最好的认知竟是承受。
科学追求在某一类事件中探究永恒的、反复出现的特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科学家甚至“总能在他自己的眼前重行制造那些事实”,比如重复试验对豚鼠注射一种培养基,使它产生强直性的痉挛(《历史的观念》,133页)。站在历史学的立场上未看,历史学是在认知“既存”的历史事实:而科学在此已大大越界了,因为它不是在认知“既存”的历史事实,相反,它是在“创作”历史事实。换句话说,这已不是在查案,而简直是在犯罪。罪犯的认知怎能是终极真理呢?
历史学对科学还拥有最后的致命一击:历史学的目光从未离开过“人”的整体,而科学既不关心人也从未完整过,它反其道而行之。科学先是流连于人类外部的世界,又将之千刀万剐。在科学的严刑拷打之下,人心陪同世界一起碎入渣尘。历史学从不否认作为人类精神的“自由”,它知道“知识本身就是自由的一种功能”,“知识是可能的,只是国为精神的活动是绝对自发的”(《历史的观念》,184页)。科学当然亦诞生于人类的自由,但它却经常忘记自己的出身。科学像一个沉迷游戏的顽童,他筋疲力尽之后回到家,发现历史始终在等着他。
(选自王小超《“知以藏往”与历史哲学》)
材料二:
作为我国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从来都不缺乏“新闻”。最新的进展是,考古人在洹河北岸发现一条东西走向、西低东高的道路,发掘长度达80米、两端均延伸至发掘区以外、最宽处达14米。更重要的是,它和此前发现的另一条东西向大道均与一条南北向大道交又,构成了类似“街区”的布局形态。
1899年,因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沉睡三千载的商文明走入公众视野。从1928年10月董作宾第一次到安阳小屯开始进行殷墟考古算起,90多年过去了,经过几代考古人持续不断的发掘研究,我们对这座商代的都城终于有了丰富的了解。对此,考古真的居功至伟。
殷墟是甲骨文的故乡,这些3000年前的文字讲述着商王朝晚期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又通过考古得到了全方位的揭示。新中国成立伊始,1950年春,曾多次参与殷墟发掘的郭宝钧先生就赶赴殷墟重启发掘。以中国科学院(1977年后改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队为主的考古机构,承担了殷墟主要的发掘工作,年复一年,直到今天。安志敏、马得志、周永珍、高广仁、郑振香、陈志达、杨锡璋、杨宝成、刘一曼等考古学家的名字,并不为大众熟悉,一代代技师、修复师也都是幕后的默默奉献者。一代代考古学家在殷墟这个摇篮成长起来。我们不能忘记,是他们将殷墟考古的时空范围空前扩大,踏遍每一个角落,拾捡每一片陶片,建立起殷墟考古的时空框架。
可以说,殷墟是一个支点。由于殷墟发掘,比商王朝更早的夏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序列得以确立,中国古史获得了“由此前推”的已知基础。同样从殷墟出发,看商文明之后的中国历史,也有了更为扎实的参照。新世纪以来,以探讨殷墟范围和布局为中心的社会考古学研究也逐渐展开,最有代表的是道路网和水利系统的发现。殷墟宫殿宗庙区南部发现的南北两纵向、东西一横向,修筑规整、车辙印痕清晰的大型道路系统,再现了当年东亚最大都市的繁华盛景。殷墟铸铜、制骨、制陶手工业作坊的发现与发掘,让我们得以更深入了解璀璨的青铜文化……
殷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还有很多文明密码深埋地下,等着考古人继续去探寻。
(选自闻白《殷墟为何如此重要》,《人民日报》2022.11.28)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学和科学两者的“目的”相同,都在于认知本身,历史学拥有科学的一切优点。科学家用实验来求取问题的答案,科学和历史学的工作方式相似。
B.自然科学建立在感觉、观察和试验基础上,它的“事实”,要经过历史的肯定,否则,我们无法拥有对“事实”的认知。
C.历史学从不扮演上帝,它不像科学那样会太过自信而越界。它是在“创作”历史事实,它非常自律,它述而不作,它知道最好的认知是承受。
D.股墟考古最新的进展是,在洹河北岸发现一条东西走向、西低东高的道路,它与此前发现的另一条东西向大道和一条南北向大道,构成了类似“街区”的布局形态。
【2】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是对过去的认知,历史是一种反思,它与哲学达成了同一。哲学可以只作为历史学的方法论存在;因此,哲学经常陷入空谈,而历史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学才是真实的人类认知。
B.“科学家责问大自然,用实验来折磨它,向她索取他自己的问题的答案”,此句中,“责问”体现的是“不迷信权威”,“用实验来折磨”是要求知识的内在一致,“索取他自己的问题的答案”表明推论具有强制性。
C.科学不能够反省到自己之伪,这是它的一个更加隐秘的缺陷,在这一点上,历史学却能够做到天生免疫。科学既不关心人也从未完整过,它始终否认作为人类精神的“自由”。
D.股墟是我国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先后入选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等,它还有很多文明密码等着考古人继续去探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历史学是在认知‘既存’的历史事实”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古建筑在时间流转中或已残缺不全,或已是断壁残垣,古建筑修复师用技艺使它“回春”“驻颜”,为我们留住了文化传衍中的立体记忆。
B.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使我们从中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领悟“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涵。
C.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说:“把历史提高到对永恒的现在的认识时,历史就凸现出同哲学一体,而哲学不过是永恒的现在的思想。”
D.一代代考古学家在殷墟这个摇篮成长起来,股墟铸铜、制骨、制陶手工业作坊的发现与发掘,让我们得以更深入了解璀璨的青铜文化。
【4】“而历史学可以宣称它比科学更优越”,请结合材料一概述“历史学”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5】殷墟为何如此重要?请结合材料二作简要回答。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用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形象地说明生命须臾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自己过去的错误虽不可挽回,但未来还可补救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4)《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_______,______”展现出辽阔无际水天一色的秋景。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两句,收束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校尉羽书飞瀚海,_________________。《燕歌行》
(2)相看白刃血纷纷,_________________。《燕歌行》
(3)______________,老鱼跳波瘦蛟舞。《李凭箜篌引》
(4)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5)_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
(6)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指出宋荣子能够将世人的“誉”和“非”置之度外,就已经达到了一种______,____的境界,但他仍然未达到逍遥游的真正境界。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两句写 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因为作者想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3)《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正直之人不为所容。
(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老子〉四章》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指出“质”与“文”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阐述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柳使君赴袁州①
刘长卿
宜阳出守新恩至,京口因家始愿违。
五柳闭门高士去,三苗按节远人归。
月明江路闻猿断,花暗山城见吏稀。
惟有郡斋窗里岫,朝朝空对谢玄晖②。
【注】①柳使君:柳浑。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朝宰相、诗人。袁州:本秦九江郡地,隋开皇十一年置袁州,治所在宜春县(今属江西),宜春旧称宜阳。②谢玄晖:谢脁。南齐诗人,《南齐书》本传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朋友承皇恩前往宜阳赴任,但这与朋友起初留居京口的意愿相违。
B.第三句使用“五柳先生”的典故,表达了对朋友美好品格的赞美之情。
C.第四句中的“远人”指的是柳使君,他将在与三苗毗邻的袁州停驻、任官。
D.第五句诗人想象朋友赴任途中的景象,用明月和令人断肠的猿啼渲染了羁旅之苦。
【2】清代才子金圣叹评此诗,认为“使君不是寻常俗吏”,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 国 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 国 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B.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C.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D.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表示尊称的词语很多,如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如子,郑伯说“吾不能早用子”;如君,烛之武曰“君知其难也”;如竖子,亚父曰“竖子不足与谋”,此外还有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大人、兄台……
B.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关中”是指“函谷关以西”地区。
C. 祖:古代践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为别人设宴送别。
D. 《鸿门宴》中描述宴席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反映了项羽的傲慢无礼、目中无人。
【3】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B. 两文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C. 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
D. 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
【4】翻译下列句子。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2、近日,众多学校组织了“唱支赞歌给党听”的合唱比赛活动。请描述比赛时的情景。要求:情感真挚,有细节描写。15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