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三句话填入文段对应的横线上,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陈列展“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让观众开启一场穿越时空之旅。游客可以沿着主街一步步寻奇探幽,历经四段不同时空的“运河故事”, , , 。
①来到宋代香铺,“剁手”一款心仪已久的线香
②仿佛置身隋唐,与好友把酒言欢
③还有明清四合院、古戏台热闹非凡,边看戏边吃扬州美食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2、下面有关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代把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
B. “山坡上收几颗粮食,草场上养些牛羊。”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夸张。
C. “寒舍”用来谦称自己的家;“驾临”是欢迎对方到来的敬辞。
D. “舍生取义”与“扑朔迷离”两个成语均出自《鱼我所欲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进一步表明,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B.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后,多家媒体强聒不舍地争先报道。
C.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指出:凡做一件事,都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这方能称之为“敬业”。
D.《沁园春·雪》中勾画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北国风光图,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4、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压榨 儒夫 豢养 不言而喻
B. 懒惰 摧残 悬虚 不足为据
C. 繁殖 墨守 停滞 走头无路
D. 探求 创意 鲁钝 孜孜不倦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十八,归①先府君②。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③,越二载,生铨④,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⑤,戚党⑥人争贤之。
铨九龄,母授《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⑦。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⑧,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邱,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⑨,令跪读至熟乃,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注释】①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②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③囊箧萧然:这里是“钱物都用空了”的意思。④铨:作者蒋士铨自称。⑤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⑥戚党:亲威和乡邻。⑦吟哦声:读诗的声调。⑧少痊:病体略微好转些。⑨扑之:责打我(铨自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府君年四十余 B. 母必正色/婉言规
C.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 D. 令/跪读至熟乃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怡(______)
(2)暇(______)
(3)过(______)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2)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4】请概括出文段中母亲的哪些行为举动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小题。
中秋夜南楼寄友人
李群玉①
海月出银浪,湖光射高楼。
朗吟②无渌酒③,贱价买清秋。
气冷鱼龙寂,轮高星汉幽。
他乡此夜客,对景饯多愁。
【注】①李群玉:字文山,唐代澧洲(今湖南澧县)人,极有诗才。②朗吟:高声吟诵。③渌酒:美酒。
【1】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景衬情,首联以乐景衬哀情,颈联以哀景衬哀情,反衬正衬相结合,彰显艺术魅力。
B.首联“出”“射”二字动感十足,形象地描绘出中秋夜月光的皎洁,诗人的视角在远近高低之间切换。
C.颈联借“鱼龙寂”暗示天气的寒冷,加上明月高悬,营造出凄冷清幽的氛围。
D.尾联运用侧面描写,间接塑造出一个身在异乡的孤独游子形象。
【2】该诗尾联中的“饯”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7、家风,即门风,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世代传承的为人处世的规则、规矩和风范。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需要你参与解决。
(寻家风)下面是活动搜集到的一些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读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
——曾国潘
材料二: 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赤子情,学父亲勤俭生活。
——《习近平家风》
材料三: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未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我们将如何将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家风)
A.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B.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D.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2)以上四则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让你选一项请学校书法大师刘老师书写后挂在学校阅览室,你选择哪一项,并说明理由。
我选择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赞家风)下面是小明写的一段介绍自己家风的稿件,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
多交朋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我家的家风。(A)爸爸妈妈总是鼓动我广泛交友,多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交往。在与人相处时,又常常给我讲一些古今中外宽厚待人的故事。父母让我懂得:(B)只有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就能得到别人的真心相待。当我刚刚懂事的时候,妈妈就经常用孔子的话“不与小人同座”来教导我。妈妈还说不要和品德不好的人交朋友。孔子对待品德不好的人连坐在一起都不愿意,何况是交朋友呢?妈妈还告诉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品德不好的人交往会受到不好的影响,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时间久了,自己的品德也会得到提升。
(3)①文中有个错别字是“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②(A)处画线句存在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③(B)处画线句子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4)我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_____)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8、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2)斯是陋室,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3)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老师! 老师!(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选自《读者》2015.10有删改)
【1】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
【2】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
【3】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4】文中的张老师是平凡而伟大的,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许多平凡而伟大的老师。请写出一个最让你感激的老师,要求简要概述相关事迹。
10、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做人当有底气
①一个人立身行事,当有底气支撑。底气足,则事业兴、道路广。
②与人交往,缺少人缘,这是人气不足,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他人。任务面前,有人不敢接,能推则推,这是因为才气不足。遇到困难,需要克服,有人退缩,这是豪气不足。总之,人气、才气、豪气构成了做人的底气。
③底气决定着一个人的魄力和办事风格,底气足,则处事雷厉风行、果断有力,做人昂扬向上、独领风骚。底气不足,则畏畏缩缩、优柔寡断,让人不可信、不放心,必失之于软、困之于力、流之于俗、毁之于形。因此,做人需要底气,做事更需要底气。
④有没有底气,取决于有没有下真工夫、苦工夫、实工夫。一个人博览群书、知识丰富,而不是头脑空空,就有底气;艰苦奋斗、以苦为乐,而不是贪图安逸,就有底气;遵纪守规、以身作则,而不是违法违纪,就有底气;正气凛然、刚正不阿,而不是阴谋诡计,就有底气;胸怀全局、顺应大势,而不是井底之蛙,就有底气。底气,实质是良好品德的表现,是能力素质的体现,是严格自律的彰显。
⑤底气从何而来?
⑥底气从高尚的人品中来。人生在世,德为第一。没有良好的人品道德,就会失去为人行事的根本,底气自然缺失。试想,如果做了亏心事,整天魂不守舍,战战兢兢,何谈底气?只有自觉加强人格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则必然底气充盈,行为世范。
⑦底气从高超的本领中来。“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山之下,必有深谷”。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知识内蕴、成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人不断前行的底气支撑。否则,英雄气短,难酬壮志。可见,欲增强为人做事的底气,必长于学习、精于学习。学习不仅是自我的精神追求,更是益气强能的根本途径。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只有拨冗潜学,做到立足于勤、持之以恒、根植于博、专务于精,并注重学习、思考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则必然能学富五车、底气十足。
⑧底气从高度的自律中来。底气也是一种气节,节高则气壮,节破则气消。如今,我们面临的诱惑与日俱增,如果没有严格的自律,一有好处就无所顾忌,心役于名缰利锁的禁锢,丧失气节,自然也会失去底气。因此,保气节、增底气,必洁身自好、公道正派,自觉做到坚持真理不退步,面对矛盾不却步,把握原则不让步,无论何时何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襟怀坦荡,正义凛然,敢于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做不懈的斗争。如此,“任尔红尘翻滚,我自清风明月”,心有浩然之气,底气自从心生!
⑨总之,做人需要有底气。一个有底气的人,才会淳朴、善良、执著,才算得上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才能创造美好的人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⑦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⑥⑦⑧段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4】结合文意以及你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气”的看法。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关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捱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得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⑪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文中的“槐树”和“弟弟”经受了怎样的打击,而后又获得了怎样的新生。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题目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有美感,富有诗意,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本文树与人相似的命运经历相叠并行,贯穿全文,使得文章突出的主要人物形象模糊,全文的结构不够完整严谨。
C. 第⑥段中“我”“期待与忐忑”的心理既体现了“我”盼望弟弟早日从伤痛中走出来的心情,又体现了“我”不知道回故乡是否会给弟弟带来好影响的不安心情。
D. 第⑨段中弟弟落泪既有对槐树经受磨难重获生机的敬佩之情,又有对自己因伤痛一蹶不振的自责之情,更含有受槐树的启迪醒悟的振奋之情。
E. 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告诉我们应该像树一样逆来顺受,默默的等待,幸福就会来临。
【4】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2、题目:幸福只需踮踮脚
要求:(1)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2)不得抄袭和套作。(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4)请认真书写。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