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网友发布犯罪嫌疑人照片,到公安机关介入调查,直至案情水落石出,整个过程不过几个小时。
B. 进入春季,扬州瘦西湖景区,花草丛生,人们畅游其间,心旷神怡。
C. 他善于读书,常常能从书中断章取义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D. 你要有真才实学才行,否则你再怎么自吹自擂也是没有用的。
2、下列加点字,字形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 澄清(chén) 应和(hè) 着落(zháo)
B.贮蓄(chǔ) 黄晕(yùn) 高藐(miǎo) 吝啬(sè)
C.匿笑(nì) 化装(zhuāng) 莅临(wèi) 阴蔽(yīn)
D.诀别(jué) 分歧(qí) 粗犷(guǎng) 徘徊(huái)
3、下列关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弱冠”代称男子二十岁;“而立”代称三十岁;“不惑”代称四十岁;“天命”代称五十岁:“耳顺”代称六十岁。
B.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C.范进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在作品中塑造的一批真儒名贤之一,在其身上寄托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严监生临死时念念不忘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这件事他成为文学画廊中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D.《简·爱》用自传体的叙事语气,使小说洋溢着浓郁真挚、丰富细腻的情感。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和引人入胜的悬念设计无疑是其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迁客,指古代被提拔、升迁的官员。
C.庙堂,指太庙的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可借指朝廷,也可作为帝王的代称。
D.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唐代文学家。
5、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乙】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百喻经》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临溪而渔 把酒临风
B.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势竞上
C.太守谓谁 太守自谓也
D.山间之四时也 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行者休于树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杂然而前陈者 朝而往,暮而归
C.其西南诸峰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D.醒能述以文者 不以物喜
【3】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第①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第②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乐。
C.第③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是为了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极度消沉的表现。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划分句子节奏,限断两处。
诣 市 卖 之 以 其 贵 故 卒 无 买 者
6、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含蓄地点出了战争之长和当时兵役之重。
B.“兔从”到“井上”四句,从侧面描写了老兵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给普通百姓造成的灾难。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情。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波澜起伏,引人深思。
7、(题文)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2017年11月24日电 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正是由于有了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至今没有中断。
材料二:12月26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文物局等举办发布会,并邀请专家学者就“甲骨收藏与绝学振兴”展开讨论。
甲骨文既是研究汉字发展和中国早期历史的宝贵材料,也是我国泱泱五千年文明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甲骨文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商代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比如从“璞”字的刻写形态,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采玉的情景,在哪里能找到玉石、用什么工具开凿等。
让甲骨文从书斋走向大众,从“绝学”变为“显学”,还要在普及上下功夫。国家文物局领导说:“通过组织名家撰写甲骨文科普读物,博物馆举办专题展览,图书馆举办名家讲座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甲骨文知识进行推广,尤其是在青少年中进行宣传普及。这样才能更大激发民众关注甲骨文,推动甲骨文焕发生机。”
(1)请给材料一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5个汉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国友人来学校进行文化交流,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代表“趣学汉字”社团给外国友人简介甲骨文的文化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古诗文名句。
主题词 | 诗词文内容 | 理解 |
美好 | 野芳发而幽香,(1)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2)______,原驰蜡象。(毛泽东《沁园春·雪》) | 春夏美景 化静为动 |
思念 | 露从今夜白,(3)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但愿人长久,(4)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怀念故乡 旷达乐观 |
爱国 | 欲为圣明除弊事,(5)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忠君报国 |
大气 | (6)______,(7)______。(李白《行路难》) (8)______,(9)______。(李商隐《无题》) | 豁达乐观 无私奉献 |
9、阅读《与稻田重逢》,完成下面小题。
与稻田重逢
谢枚琼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在起伏的版图上,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荷叶状的叫荷叶丘;在昌蒲洼的就叫昌蒲丘,在尖子山脚的就是尖子丘;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就叫新开丘了。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显得规整,面积也不小,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小村里可不多见。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④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包产到户时,爷爷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这次,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其实,爷爷已八十高龄,即便身体再健康,也种不动长丰大丘了。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有次新初随口回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现在种田也有新法子了呢。”给爷爷呛得半天不吭声。
⑥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南下北上打工的行列。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那时,爷爷经常搬把竹椅子倚门而坐,望着长丰大丘叹气。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⑦爷爷奶奶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只是父母还会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我理解和田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父母的语气里自有一份难以排遣的无奈。
⑧阳春三月的一天,母亲意外接到了新初打来的电话,说要来县城家里拜访。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他打算回来好好种田。他要种更多的田,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母亲一听,忙不迭地说: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你要是能种,怎么不好呢?新初许诺,下次给家里送新米来。父亲在一旁搭话:“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乡里面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好几种崭新的农机农具,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望着窗外满目青色的乡野田畴,父母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⑩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这着实让他们惊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仿佛嗅到了稻花的清香,让人陶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在“乡村回眸”活动中,学校举办一个反映我国农村土地变迁的画展。请你结合本文,为画展确定其他两个主题。
①包产到户,百姓充满希望,土地备受关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语言平实朴素,情真意切。请揣摩、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1)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2)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
【3】谈一谈对第⑦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4】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5】本文以“与稻田重逢”为题,有什么好处?试结合全文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超重
肖复兴
①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②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只见她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眼神有些茫然和牵挂。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孩子。“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这样肆无忌惮,大吼大叫。听口音,是南方人。
③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米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④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⑤这时,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⑥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1】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文章中的“我”在机场看到的情景。
【2】结合全文,请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根据要求答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只见她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眼神有些茫然和牵挂。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的划线句。
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
【4】文章以“超重”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1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红烛
丛维熙
①1948年,我读初二。开学之后,一位新老师走进了我们的国文课堂。就是这位老师,激活了我的文学潜能,使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从文之路。
②这位老师名叫田秀峰,上作文课的时候,他从来不出题目,而是让我们自由命题。他的理论依据是:同学们来自不同的生活领域,个性相异,若都在一个命题下行文,难以发现人才。全班的同学对这位老师充满了好奇。我内心则对这位老师十分欣赏.
③为了摸清他的底细,一天下课之后,我敲开老师宿舍的门,借口来补交作文课上没能完成的作文。我在他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题为《一串念珠》的书,书皮上印有田秀峰的名字。这是我第一次遇到出版个人著作的国文老师。尽管那本书开本很小,书页也不太厚,但还是激起我对这位老师的崇敬。
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下一次作文课上,他兴冲冲地当着全班同学朗读我那篇补交上去的作文。那篇作文题为《青青的河边》,写的是我们几个同学星期天去通县门外一个叫小闸的水塘边玩水的趣事。其中一个名叫陈景文的同学,是个水中超人,在游泳比赛中如水中蛟龙,把所有参加游泳比赛的同学远远地甩在了后边。在作文中,我把他誉为《水浒传》中的“浪里白条——张顺”。有意思的是,田老师在朗读我的作文时,全然没有了老师之尊,一会儿摇头晃脑,一会儿停步凝思,一会儿开怀大笑。此举,顿时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
⑤第二件难以忘怀的事情,还是与作文有关。有一次在自由命题作文课上,我写了一篇题为《桃花盛开的时候》的作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与山村的小伙伴在遍山的桃花丛林中叠垒石塔的记忆。一个绰号叫“小马驹子”的小伙伴,是我们中间的头头儿,他臂力过人、胆量很大,曾经骑着一匹没有马鞍的马,在家乡山道上驰骋,到山后一个村镇去看皮影戏,这可是我们谁都不敢做的事情。可是当他带着我们用石头垒起一个个石塔后,悲剧降临到了他身上——他脖子上长了一个疔疮,没过三天就去世了。他走了之后,这个小山村失去了宁静。有的乡亲说,他不该在山巅垒塔,让山神背上驮着塔,山神恼火了……有的乡亲说,那石塔正好对着他的家宅,冒犯了地下神灵……我那时年纪小,心中没那么多迷信,只是再看那满山村桃花时,感到那些艳丽的花瓣如同浸染了血浆……
⑥田老师看了我这篇作文后,没有像上次那样在班上进行朗读,而是拿着去找学校教导主任——我的家叔丛陆人。当天,我叔叔便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把我写的作文拿出来,说:“这真是你写的吗?”我说:“是的”。他告诉我:“田老师认为你身上蕴藏着有待开发的文学细胞,我觉得很对,你以后要多多向田老师请教,他是个有见识的国文老师。”得到叔叔的鼓励,我异常兴奋,这一刻,决定了我一生从文的归宿。
⑦从此,田老师的宿舍成了我常去的地方。他那百无禁忌、心口如一的个性,在我少年时期播下了行文的种子和做人的罗盘。
(选自《浙江日报》,有删改)
【1】本文以“红烛”为题,有什么深层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请解释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请赏析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田老师在朗读我的作文时,全然没有了老师之尊,一会儿摇头晃脑,一会儿停步凝思,一会儿开怀大笑。此举,顿时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
【4】你怎样理解第⑤段末画波浪线的句子?
【5】读完全文后,以“田老师是一位”开头为田老师写几句评价语。
12、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假如苍山没有接纳绿树的气节,便没有两岸青山相对出的美景;假如花儿没有接纳绿叶的胸襟,便没有红花衬绿叶的美谈。一个懂得接纳的人,既能接纳幸福,也能接纳痛苦;既能接纳完美,也能接纳缺憾……
请以“接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