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淮南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我们的英雄未必是无所不为的超级英雄,每一个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和行动都有可能使之成为英雄。

    B.好的文艺作品应该用别开生面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C.元旦期间,漫步街头,只见不少大中型商厦为促销贴出这样的布告:凡在本店购货满200元者,本店将热忱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

    D.《左传》并不简单描写流亡者的不幸,而是通过血腥与动荡的非凡经历,让流亡者与众不同,产生了与一般士大夫迥然有别的思想锋芒和精神性格。

  •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B.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C.征夫以前路 D.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用笔有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区别,皆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象。所谓千笔万笔,统于一笔,中国的大书法家正是运此一笔来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这就是中国历代丰富的书法。

    这里所说的一笔书、一笔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像宋人郭若虚所说的,“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无适一篇之文、一物之象,而能一笔可就也。乃是自始及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这才是一笔书、一笔画的正确定义。古人所传的“永字八法”,用笔为八而一气呵成,血脉不断,构成一个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表现一个生命单位,成为一个艺术境界。那么,用笔怎样能够表现骨、肉、筋、血,成为艺术境界呢?

    三国时魏国大书法家钟繇说道:“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蘸墨画在纸帛上,留下了点画,突破了空白,创造了形象。从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内心之美。没有人,就感觉不到这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达不出这美。画家、书家、雕塑家创造了这条线(一画),使万象得以在自由自在的感觉里表现自己,这就是“美”!美是从“人”流出来的,又是万物形象里节奏旋律的体现。所以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划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而这条线,中国的先民极早就在书法里、在殷墟甲骨文里、在商周钟鼎文里、在汉隶八分里、在晋唐真行草书里,做出极丰盛的、创造性的反映了。

    中国人用笔写世界万象,从一笔入手,但一笔画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著名的“永字八法”包括侧法、勒法、努法、避法、策法、掠法、啄法、磔法等,八笔合成一个“永”字。这些笔画,由于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一个点不是平铺的一个面,而是有深度的,它是螺旋运动的终点,显示着力量,映入眼帘。可见,“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这里所见到的中国人的美学倾向在于壮美。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材料二:

    把艺术的表现形式说成是“生命的形式”,固然很有见地,然而,艺术的形式不仅限于此。在中国书法家看来,艺术还有更为高邈的诉求,那就是——“技进乎道”,这是超越了“生命意识”的更为高远的认知。

    “道”从根本上不可言说,但在现实生活、世间万物中处处存在,《周易·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并非某种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抽象的性质,代表着事物中具备的两种矛盾。成中英先生剖析“阴阳”三义为:阴阳对峙(阴阳相反而并立,相比较而并存)、阴阳之间互相影响产生变化、阴阳的整体性。在书法作品中,阴阳之道就表现为点画用笔的秩序感与丰富性。

    刘洪流先生认为,用笔求节奏,是阴阳宇宙意识体现在笔法运用过程中的大端。而细分之大概有虚实、擒纵、巧拙、刚柔、曲直等多个层面。邓宝剑老师将点画的形态分为粗与细、露锋与藏锋、方笔与圆笔、直笔与曲笔、内擫与外拓、润与枯、浓与淡、精致与粗放、平匀与繁富几点。这诸多“相互对峙”的形式,通过书法家的“灵心妙用”统一在一起,正是中国传统阴阳观念在书法用笔中的体现。在书法家笔下,这些不同形式的点画形态被赋予了不同的意趣,不同的点画形态之间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艺术的处理手法让其获得一种和谐的节奏感。这样,局部的矛盾在总体上达到统一,使整幅作品呈现出秩序井然而又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秩序感与丰富性是书法用笔中阴阳关系表现方式的概括。不同形态的点画形式或直或曲,或刚或柔,而又曲中有直、刚柔兼济,这正是阴阳相峙相成的具体体现。而富于变化的点画形态通过一种富于节奏变化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相互生发,在总体上显现出和谐的秩序感。秩序感与丰富性本身就是一组阴阳关系,秩序感本身就蕴含着丰富性,不具备丰富性的形式,无所谓秩序与否;丰富性本身就要求有一定的秩序性,杂乱无章的形式本身就不具备丰富的表现形式。

    (摘编自马春灯《书法用笔审美内涵探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用笔中的一笔画强调的是在构成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时应注重一气呵成、血脉不断。

    B.中国书法虽从一笔入手,但也重视笔画的变化多端,比如“永字八法”包括侧法、勒法等八笔。

    C.作品中的节奏感,不仅指每个字的“阴阳”和谐,还包括整幅作品呈现的秩序和多变的视觉效果。

    D.书法作品中,点画用笔的秩序感与丰富性体现着阴阳相峙相成,且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蕴含着人心之美与万象之美的笔迹一定是运用全身之力控制手腕,且运用中锋一气呵成的有深度的创作。

    B.正是因为有着超越“生命意识”的“技进乎道”的艺术追求目标,我们才更加青睐于壮美的书法作品。

    C.要想熟练掌握露锋与藏锋、方笔与圆笔等点画形态的运笔变化,只需全面通晓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

    D.内心有美,手腕有力,并懂得借助于阴阳之道驾驭用笔,才能够创造出具有秩序感与丰富性的书法作品。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王澍在《竹云题跋》中说:“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全具,而后可为人书。”

    B.姜夔《续书谱》中说:“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C.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说:“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

    D.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

    【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阐释书法用笔上的侧重点。

    【5】下面的“咸”字,取自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请阐释该字的书写是如何体现两则材料中的观点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因为没有好酒好菜招待朋友而心怀歉意。

    (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两句用曹植的典故,呼应上文“饮者留名”,表现了诗人的忧愤不平。

    (3)《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要想保全树木的天性,种树人就要做到“_____________”。这两句比喻对于培养人才也有启发意义。

    (4)《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暗指陈涉、吴广起义和刘邦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

  • 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以国事为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有意避开廉颇,他这样向门客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______________,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用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的例子为了论证的道理是:“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用“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技能和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3)屈原在《离骚》中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诗人用荷叶与荷花做衣裙来表达自己追求高洁品质、不被世俗所污的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中览古》表达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及抒发盛衰无常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蜀相》结尾两句“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对诸葛亮表达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原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在诗文中使用“流水”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的感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角度,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3)《蜀相》中,“_____,______”两句以高度精炼、精辟的语言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贤能和忠诚。

    (4)《望海潮》(东南形胜)中,词人打破时空界限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集中在一个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

    (2)我们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在《陈情表》中,李密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向晋武帝表明了自己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情名声节操。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南歌子•山中夜坐

    (南宋)

    世事从头减,气坏彻底清。夜深犹道枕边声,试问清溪底事不能平。

    月到愁边白,鸡先远处鸣。是中无有利和名,因甚山前未晓有人行?

    (注)①从头减:言彻底消失。②底事:何以,为什么。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南歌子”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B.“山中夜坐”是这首词的题目。

    C.从字数上看,本词是“小令”。 D.从韵脚上看,本词上下阕换韵。

    2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山中夜坐”说明,作者内心不宁,思绪难抑,世事难忘。

    B.“世事”两句说,秋高气爽,能使人忘却世事,心怀清澈。

    C.“夜深”两句写溪流责怪“我”深夜在枕上鸣不平发怨声。

    D.上阕表明,作者心怀如溪水清澈,世事和不平已淘洗干净。

    3画线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迂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选自《兼爱(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B.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D.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继承儒家所强调的“爱无差等”的观点,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

    B.国,本义是“邦国”“封邑”。主要是指王、侯的封地,或天子统治的区域,还可以指国都。在文中指诸侯封地。

    C.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D.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也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文中“君子”和荀子《劝学》中的“君子”意思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等现象,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B.士君子虽然能够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但是他们认为实行起来很不容易。

    C.墨子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兼爱实行起来虽然困难,但是只要君王想做,就能做到。

    D.楚灵王喜欢细腰,臣子就吃一顿饭来节食,这个事例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2)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扶正指扶助、补益人体虚弱不足的正气,使身体恢复正常状态;祛邪指祛除使人体发生疾病的一切外在致病因子。中医疗治坚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非常重视对即人体自身机能的生发保护。

    “扶正祛邪”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治病,而且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乃至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都有启示意义,请你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