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娉婷(pīng) 诓骗(kuāng) 避讳(huì) 不省人事(xǐng)
B.豢养(quán) 睥睨(pì) 恣睢(zì) 一气呵成(hē)
C.折扣(zhé) 恐吓(hè) 拘泥(nì) 味同嚼蜡(jiáo)
D.压榨(zhà) 阔绰(chuò) 非难(nàn) 宠辱偕忘(xié)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是( )
A.《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B.《醉翁亭记》作者是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行路难》(其一)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D.《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刘禹锡,唐代诗人,在扬州的一次酒宴上,李白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他屡遭贬斥,怀才不遇的命运给予同情,故其作此答谢。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以为,细节无关紧要,其实细节常常决定成败,一个细节的疏忽往往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B. 春节期间,在老街、桃园、望海楼等景区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让人们流连忘返。
C.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在工厂生产后直接安装在海底,其对接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真是雕虫小技啊!。
D. 到2049年,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时不我待,我们要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手机微信付款的方式,普遍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欢迎。(将“普遍”调到“欢迎”前)
B.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删去“由于”)
C.针对当前学术界急功近利甚至违背科学道德、弄虚作假事件屡有发生,国家应设立专门的独立机构负责调查处理。(在“发生”后面加上“的现状”)
D.《中华文明之美》节目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将“弘扬”改为“发扬”)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国藩①家书
【甲】纪鸿②吾儿: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受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乙】温甫③六弟:尔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
【丙】诸位贤弟足下: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注释】:①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②纪鸿:曾国藩次子,数学家。③温甫:曾国华,字温甫,曾国藩胞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尔既看《史记》 既:________________ (2)不敢稍染官宦习气 稍:________________
(3)亦复无益 益:________________ (4)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负: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凡仕宦之家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C.常限以功课 不以疾也(《三峡》)
D.但须专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1)尔年尚幼,切不可贪受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2)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
【4】选文中曾国藩对子女和兄弟有哪些告诫?
6、读选段完成问题: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
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
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
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
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
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
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这段文字出自艾青的成名作《__________》,此诗抒发了作者对抚养他的_____________之情。到了抗战时期,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_______,索求_________,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诗人因此被称为“_______________”的歌手。
7、综合性学习
学校组织以“善待汉字,热爱母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活动一 品汉字】请根据图形,选择一个角度对“水”字进行解说。
【活动二 对对联】请为给出的上联补写一个恰当的下联。
上联:规规矩矩写字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明现状】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请你综合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不超过30字)
①“汉语热”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目前全球已有210所“孔子学院”(国外学习汉语的学校)。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超过十万人。
②在我国一个有600多人参加的高级翻译大赛中,许多选手英译汉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词汇贫乏。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文字流畅、词汇丰富的二等奖得主竟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评委普遍认为,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活动四 说看法】当今社会,一方面是网络用语大行其道,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流行语。如“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伤不起”“有木有”等;另一方面,今年高考明确规定不能使用网络语言。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请说说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道理充分,条理清晰,30字左右。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白居易《观刈麦》)
(2)更深月色半人家, 。今夜偏知春气暖, 。(刘方平《月夜》)
(3) ,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4)《渔家傲·秋思》中揭示将士思念亲人又向往功名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 , ”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6)英雄是什么?英雄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 , ”的临危受命。
9、 想念一所房子
①我是否过早地暮气了,总想回老家去。那是一方平常不过的山水,一望无际的稻稼、桔园、甘蔗、油菜花,低低的山峦,浅浅的河水。
②自出乡关二十年,便同故乡日渐隔膜起来,我涂鸦过不少文字,居然没有写到乡村。乡村留给我的,只有顽固的乡音。偶尔回到故乡,同乡亲们打招呼,竭力用最纯正的方言。村里人便直夸我没有忘本,不像谁谁谁,回到乡下来讲一口京腔,酸不溜秋。其实我内心的窘迫,乡亲们是没法知晓的。
③可是,中年渐近,故乡的风物人事没来由地直逼到梦中来。我做过这样一个后现代的梦:似乎两个生活场景同时呈现,一边是我的黄嘴孩提,一边是我的垂垂暮年。孩提的我捡起一块石头,朝暮年的我猛砸而来。夜半醒来,然良久。孩时早已离我远去,暮年于我尚欠时日。我伫立于中年,前后顾盼,颇感惶惑与落寞。这梦是上苍的启示吗?想告诉我什么?
④今年四月,我悄然回乡。雨没日没夜地下,我大多独坐在老宅窗下鸡唱犬吠,不绝于耳。我这么长时间呆在老家,乡亲们颇感诧异,我说,在城里老睡不着,回来好好睡几天。我说的是实话,乡亲们却越发觉得奇怪。他们硬是不明白,城里人吃得好穿得好,怎么就不会安心睡觉。
⑤老父亲带我去看他的桔园。三亩多地,围墙图着几十棵桔树森森然。我说,爹我想过几年回家盖几间房子。爹说,这桔园给你留着吧。
⑥我是个容易成的人,说想盖房子,那房子就在脑子里挥之不去了。我想,屋子四周得有宽宽的檐廊,可以徜徉,可以闲坐。木材就用本地杉松原木,窗户需是木格子。反正不要洋楼样式,就盖那种乡下随处可见的木屋。
⑦原本有条古老官道穿村而过,路上尽铺着水亮水亮的青石板。小时候,一俟夏天,我就缠着大哥做双木屐,踢在石板路上橐橐地响。古官道早已废弃了,只剩下一个破败的亭子。这亭子是我儿时最觉神秘的地方,砖墙上长着青苔,爬满了厚厚的常青藤。我白天喜欢去那里玩,晚上却怕从那里走过。总觉得到了晚上,那里就该是狐仙出没的地方。这次回去,我同弟弟去了亭子。这亭子曾是高高的风火墙围着个木屋四合院,眼前只余下几堵残墙和条石砌成的墙脚了。
⑧我嘱咐弟弟,要是哪天拆这亭子,你就替我把这些旧砖同条石全部买下来。弟弟笑笑,说这些东西没人要的,我找人拉回去就是了。
⑨我想用这些砖石砌成围墙,我想在这围墙内的小木屋里喝茶,看旧书,想四散天涯的朋友。我想,围墙上应爬满金银花,就是我家乡常见的那种。金银花原来有个很雅的名字,忍冬花。“忍冬”二字很有意趣。冬是需要忍的。世间万事,很多都需要忍。不忍,又能怎样呢?我想,忍其实是我们苟活于世的理由。
⑩我的乡间小屋,就叫做忍冬居吧。在家乡小住的那些日子,我像琢磨小说,虚构着自己的乡居梦。听说夏日的田野又有白鹭栖落了,我很是高兴。白鹭翔集是我儿时常见的风景,后来竟然不复有了。这些年,白鹭又回来了。待我退居乡村,白鹭必定在田野里等着我的。春日还有啾啾翻飞的燕子,就像自家养的鸡鸭,筑巢檐下。
(选自《格言》2017年第12期,有改动)
【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总想回老家去”?请结合全文作答。
【2】第④段中,“我”为何能在“鸡唱犬吠,不绝于耳”的环境中好好睡几天?
【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4】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写法及效果。
10、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孤鹤向青天
祖克慰
①白鹤是美丽的鸟,白鹤是高贵的鸟。
②白鹤的美,是干净之美。白鹤的羽毛,白得纯净,黑得亮眼,黑白分明,朴素纯洁。[甲]当白鹤展开双翅翩翩起舞时,白色的羽毛,黑色的翅羽,多么像漂亮的短裙。而修长的双腿,衬托着美丽的裙裾,多么的优雅。那一刻,你会想到曼妙的芭蕾舞。瞬间,你会迷离、忘我。那一刻,你会觉得,世界是静止的。
③白鹤的美,还在于鸣叫,虽然单调,但高亢洪亮,富有韵味。《诗经·小雅·鹤鸣》有这样的诗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意思是白鹤即使身处于低处,鸣叫声也能响彻云外。白鹤的鸣叫声,可谓超凡脱俗。
④如果以鹤喻人,以时下的标准,白鹤可称为“四型”美人。[乙]高贵型,雍容不俗,淡而优雅;气质型,温柔知性,端庄贤淑;艺术型,轻歌曼舞,卓绝出众;性感型,羽色凝雪,身姿曼妙。白鹤的美,让孔雀的艳丽有点俗,让凤凰的华美有点媚,让天鹅的婀娜有点臃肿。白鹤的美,卓尔不群。
⑤唐代大师白居易在《池鹤二首》中说:“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名代画家谢缙在《题松竹百鹤图》中说:“丹砂作顶耀朝日,白玉为羽明衣裳。”古人认为,白鹤之美,在于他们洁白的羽毛和头顶的一片艳红,美在典雅风流和形体的和谐一致。
⑥鹤是吉祥和长寿的象征。在古代,官员的服装,大都绣有动物图案,文官的补服,上面绣有鹤的图案,是一品官。因此,鹤也被人们称为“一品鸟”。鹤立潮头的吉祥纹图,象征“一品当朝”,也是吉祥的意思。白鹤一般生活在河流、湖泊等湿地,有湿地美神之称,与高山上的松树毫不相干,但白鹤是长寿之鸟,于是在很多画家的笔下,松鹤就联系在一起了,出现了很多关于松鹤的图作。在画家的画里,松鹤代表着长寿。
⑦我看到过很多画家的松鹤图、瑞鹤图、竹鹤图,大都是象征长寿、吉祥的画作。但我看到八大山人的《松鹤图》后,就有点弄不明白了,八大山人究竟要表达什么?说他表达吉祥也好,说他意喻长寿也好,可他却给白鹤画了个“白瞪眼”。八大山人这人,有点怪。
⑧八大山人的《松鹤图》画面并不复杂,一棵古松树,一只鹤,一块怪石。松树枝干苍劲,枝枝杈杈一如鹿角,原本茂密的松针,在画面中,却十分稀疏,但气势凌厉,似一支支箭矢。石头有点奇怪,鹤尾处是松树的树干,紧挨树干是一块直立的石头,而树干下,一块卧石旁,孤零零凸出一块长着青苔的小石头。一只鹤单腿直立于长满青苔的小石之上,头向上伸着,白眼看天。白鹤极具气势,侧面单腿而立,气宇昂然,有一种坚韧不屈的神情在里面。留白处的空间,虚无缥缈,让人感觉那里是一条云雾缭绕的小溪,或者是一片缥缈的大海。
⑨依据对八大山人的了解,从这幅《松鹤图》中,可感觉到他惯常的斗士风格。因为图中的白鹤,依然是“白眼看天”、依然是“势不两立”,依然可以看到他对朱家王朝的留恋和那份情感,依然可以看到他对国破家亡的抗争。
⑩八大山人以松鹤为题材的画作很多,他晚年的另一幅《松鹤图》,用笔苍劲老辣,画面中,一只鹤双足着地,亭亭玉立,扭头回眸,占据着大半幅画面。鹤的头顶一片鲜红,眼睛炯炯有神,苍松古鹤寓意着松鹤延年。在这幅画里,我们看到了鹤是长寿鹤,松是不老松。我们看到了一派吉祥如意、自然和谐的场景。
⑪在现实中,能看到松鹤同在一个地方,怕是不容易的。我的家乡伏牛山,是没有白鹤的。白鹤在河南,只有黄河故道有少量栖息,其他地方不多见,我们家更是难得一见。我后来看到的白鹤,是在远离我家乡的鄱阳湖。那是2010年春天,在鄱阳湖,我看到了数十只白鹤。据说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多达二三千只,但那次我看到最大的一群白鹤也就几十只。据说,白鹤飞行时,也像大雁一样,排成“V”字形或“Y”字形队列,远远望去,飘飘然呈现出一副轻逸而潇洒的风姿。而那天飞起的白鹤,队形比较凌乱,没有整齐的队列。不过听说白鹤只有长途飞行,才会列队,近距离飞翔的白鹤,是没有队形的,就是有,也不规则。
⑫八大山人生活的时代,天是蓝天白云,水是青山绿水,山上跑的是野兽,天上飞的是禽鸟,自然白鹤成群。八大山人居住的南昌市,紧临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闲暇之时,坐在鄱阳湖畔,观赏着白鹤,饮酒吟诗作画,优哉快哉!
⑬现在的文人,似乎没有那么多的闲情雅趣,游山玩水、饮酒吟诗、赏鸟作画,怕只是梦想了。不过,近年来,白鹤的数量开始增加。我的家乡鸭河水库惊现白鹤,说明环境正在改善。相信不远的将来,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中,会有成群的白鹤,自由地飞翔,快乐地戏水。
(选自《经典美文》2019年第2期)
【1】简要概括白鹤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及白鹤有怎样的象征含义?
【2】八大山人两幅《松鹤图》中的鹤分别有怎样的形象和寄寓?
【3】简析文末两段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并说说作者这样写有怎样的用意?
【4】选文的语言灵动优美,试选择不同角度对文中甲、乙两处句子作简要赏析。
11、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①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这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机会。一些学校开展“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居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
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③《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谚”通‘喭’,粗野)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础。
④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⑤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作者张凡,选文有删改)
文本二:
国家领导人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德智体美”之外,为什么还要强调“劳”?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什么?现实中,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根源就在于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事实上,挥洒劳动的汗水、体味劳动的艰辛,才能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实践证明,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反而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选自《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选文有删改)
【1】根据以上文本,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本一主要表达了“我们所有人都要在劳动中淬炼成长”观点。
B.《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C.我国现在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原因是青少年“课业忙”“不重视”,没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
D.文本一画线句主要运用道理论证,论述了不接受劳动教育的危害,从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E.文本二画线句长短句结合,读起来富有节奏感,使论述表达更有气势。
【2】请阐述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3】文本一中说:“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请结合两则文本和下面链接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并就“如何才能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你的建议。
链接材料:浙江在中小学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垦荒精神”在劳动中传承;甘肃让学生在劳动中感知“农耕文化”,提高核心素养;广州构建起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基地教育三位一体推进机制;青岛将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石家庄则将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创建100所劳动教育示范学校……与此同时,不少学校也已经“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迈出了劳动教育校本化的第一步。劳动教育重回课堂,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12、根据要求作文。
“陌上花开,青山碧水,不染红尘。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这是当代诗人冯唐《三十六大》中的诗句。小路上的花开了,山青水绿,超然脱俗。江河化冻,草木葱茏,春风拂面。然而这一切,都比不上你给我的暖意无限。
漫漫人生路,你的身边,一定也有这样的一个人,引导抚慰着你,点点滴滴,让你感受到美好的情怀,让你走得从容踏实,让你觉得春意融融……
请以“春风十里,不如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文章中回避真实校名、人名;
(4)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