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初三上学期三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决别 遒劲 金戈铁马 自吹自雷

    B.娉婷 驰骋 抽丝剥茧 置之不理

    C.静谧 遂道 李代桃浆 觥筹交错

    D.取蒂 羁绊 峰回路转 世外桃源

  •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______,______,______,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能使我们身临其境,和作者一同饱览自然山水,发出相同的感慨。

    A.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

    B.刻画细致,深远寄托,情景交融

    C.细致刻画,寄托深远,情景交融

    D.情景交融,细致刻画,寄托深远

  • 3、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被人物事迹感动着,情不自禁想到这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下面是这句话的书法作品,赏析有误的是(     

    A.作品1是楷书,笔画平正,结构整齐。昭示同学们方正做人,勇挑重担。

    B.作品2是行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洒脱奔放,让人联想到道德模范的英雄事迹。

    C.作品3是篆书,有象形性,形体平衡对称,笔画圆劲均匀,极具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D.作品4是隶书,横长竖短,整体略微宽扁,沉稳庄重,展现出君子的精神风貌。

  • 4、名著推广活动中,小杭同学为下面四部名著设计了演讲主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A.《聊斋志异》:花妖狐魅寄理想,奇闻异事讽社会。

    B.《儒林外史》:功名富贵之镜,照出儒林之相。

    C.《围城》:“围城”的困境是永恒而难以避免的。

    D.《格列佛游记》:冒险中感受现代社会的文明和美好。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 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阡陌交通

    (2)便还家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之哭也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武陵人捕鱼/岂能暴涨携之去

    B. 如外人/事无大小以咨之

    C. 欣然规往/余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D. 不复得路/与外人间隔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2);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2)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2)的手法突出主题

    5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本诗没有抽象的思想,只有唯美的画面。试仿照示例写出四个形象的画面。  

    示例:春光风舞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通过写“人间的四月天”,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3选取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学校组织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1)阅读下列语段,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qiáng,本义是一种米虫,是一个会意字。其古文字形右下方像一条虫的形状,说明最初与虫有关:左边和右上方组成一个字。有大的意思,这里是说这种米虫数量众多(如下图)。后来,的这一本义渐渐消失不用,借指为健壮有力,还常指内心的坚强。此外,还读qiǎng,意思是强迫、勉强;它也读jiàng,有固执之义,如性格倔强。

    探究结果:“自强不息”中“强”的读音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自强不息的意思是________

    (2)活动结束后,小文同学写了一段心得,其中画线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自强不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作为承载未来的中学生,我们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奋发向上。同时,在学习上,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辟新境界。让我们行动起来,把自强不息这一精神发扬光大。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中国近代创办大学的浪潮中,“自强不息”一词多次被写进大学校训,下面所选的两所大学校训中都有“自强不息”相关内容,你认为哪个学校的校训最吸引你,请结合校训内容阐述理由。

    ①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②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2)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3)欲说还休,却道“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4)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借用了“姜太公钓鱼”和“伊尹”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5)听,这是春天的声音——刘方平描摹的春天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秦观在《行香子》中描绘的春天是:正莺儿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长志气 硬骨气 蓄底气》,回答下面小题。

    长志气 硬骨气 蓄底气

    ①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亲切的勉励、深情的寄语,鼓舞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的姿态,在新的征程上奋力奔跑,为党和人民建立新功业。

    ②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做有志气的新时代青年。长志气,就要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龄28岁,长征途中红军将领平均年龄不足25岁。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一代代充满救国报国强国志气的优秀青年,把青春和热血融入祖国江河,展示了磅礴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心怀“国之大者”,把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作为人生追求,在感悟真理力量中坚定志气,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③人无刚骨,安身不牢。在党的百年奋斗中,一代代青年勇立潮头,争做先锋,展现了中国人的骨气。这种骨气体现在“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红军战士身上,体现在“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身上,体现在“宁满热血,不失寸土”的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身上。硬骨气、必须弘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涵养“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坚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气节,让骨气充盈,让精神强健,才能更好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

    ④自信源于底气,底气源于努力。中国已经彻底告别了任人宰割的历史,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份底气,源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源于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强国盛世,肩负奋斗重任。蓄底气,意味着自信面对未来,善于担当作为。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才能以实干成就一番事业。

    ⑤志气、骨气、底气,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新时代中国青年只有不断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才能不负时代、不负超华,以实际行动交出合格答卷。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8月19日第7版)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

    【3】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文末写道:“新时代中国青年只有不断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以实际行动交出合格卷。”新时代青年怎样做才能“交出合格答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 10、修鞋的

    筱敏

    ①火车站喘息着吞吐人群,浓烟般的人群从甬道里喷出来,在广场上骤然散开。他便是一星尘末,随着气流的裹挟,被喷吐到城里来了。

    ②他在广场张目一望,就失了方向。广场是令人心慌的大,像黄河出海处的淤滩,失了流速的泥沙一时张皇,也就失了方向。阳光是一种陌生的气味,它不是沁进去烘暖人和庄稼,却是在表皮上白晃晃贴着,镀银一样只管四处制造白晃晃的反光。方砖是这种反光,路面是这种反光,楼墙、街衢、汽车,每一扇门和每一页窗都是这种推拒人的反光。

    ③他梦里的目的地确是这样银光熠熠的,但银光熠熠的城市并不认识他。他没能把自己做颗种子种进那些光里,到底还是途中的流沙,在虚拟的目的地茫然地流徙。

    ④于是,他蹲在路旁看见许多流徙的脚,于是,他成了一个修鞋的。

    ⑤鞋摊占地一平方米,但这一平方米是城里人的,不是他的。他只是个非法闯入者,非法逗留者,他必须随时提防那些身着制服手提棍棒的管着这儿每一平方米的主人,他必须能在眨眼之间卷起他的摊子消失。在梦境之城里,他是一个必须以不断的逃亡证明自己不存在的非人。

    ⑥这会儿修鞋的栖在一株路树下面。这树据说叫榕,大叶榕还是菩提榕,他不大认识,然而树荫倒是密密的结实。他的修鞋摊子张开,没有一点儿声响,他半蹲半蜷的坐态,更没有一点儿声响,惟独发出一点儿声响的,是那晨露一样的目光,在浑浊的街市里,以一种清澈的期待盯视着路人。

    ⑦最好听的是鞋钉敲进鞋跟的声音,还有麻线纳过鞋帮的声音,还有粘合胶的小罐扑地一下撬开盖子的声音,还有卖烤红薯的女子的胶轮车吱吱呀呀来而复去的声音……

    ⑧土地的气味从他体内散发出来,很浓郁,让他瞌睡,但土地这件事他是不想的,他就是被冲走了的土地。关于土地,如果说他也曾有过,他所能记起的就是荒旱,一颗汗珠子滴下去,溅起来的不是青苗,而是黄扑扑的浮尘。好容易有一场雨,却不是滋养土地的,而是毁坏土地的,他看见一片一片土地被冲走了,剩下一棱棱干枯的不长东西的沟壑,接着又是荒旱,接着又是一片土地被冲走了,最后他也被冲走了。不会再有一道水流反转过来,把他重新带回去。

    ⑨他的腿屈起成一个作坊台面,在那里侍弄各色鞋子,他宁愿膝头不断地长出来鞋子,他宁愿鞋油的气味盖过去土地的气味。土地对于他永远是个神话。他的卑贱不可以耕耘神话,惟愿能平平安安侍弄那些游走在神话之上的鞋子。

    ⑩他惟一理解的是这棵他叫不出名字的路树,他想对于这棵路树,他也已经是个面熟的人。他听见人说这种树命贱,贴着墙缝也能长,树身上挂下来的每一条气根都是一条命,触到地面就能长成新树,甚至可以独木成林。于是他时常欣悦地数头顶的气根。那些气根真是多啊!而且每天都有嫩生生的端尖冒出来,垂挂着向地面奔去。但修鞋的还是担心,毕竟这些气根不知道,它们要去往的土地,已经是水泥封严了的,水泥很光滑,一丝缝隙也没有,他不知道那样的地面怎么样挤得下一条命。他这么担心着,那些气根已经悠悠然垂到他的眉棱处了。

    有一天,穿制服的人出现了,修鞋的卷起摊子拔腿飞逃。现在他知道他不必逃得太远,钻进一条岔道很多的小巷子大体就躲过去了,他还能找到一处断墙,掩着自己向外张望。他看见穿制服的人今天颜色不大一样,更不一样的是他们手里抄的是特大的剪子,扬手间金属声刮着空气刺骨地响,他们熟练地一路剪过来,把路树垂挂的气根和低斜的枝杈全都剪干净了,路面瞬时宽敞明朗,像灯箱广告里的画。修鞋的明白,无论有多少条命,也无论命有多贱,那些气根是再也扎不到地里去的了。

    (节选自《捕蝶者角落三章》)

    注:气根指暴露于空气中的根,尤指一种生长在附生植物和与土壤不接触的攀援植物上的根。

    1理解第①段中“喘息”和“喷吐”两个词在文中的含义。

    2欣赏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广场是令人心慌的大,像黄河出海处的淤滩,失了流速的泥沙一时张皇,也就失了方向。

    2)他宁愿膝头不断地长出来鞋子,他宁愿鞋油的气味盖过去土地的气味。

    3请结合选文分析修鞋者的形象。

    4文章第⑩两段关于路树气根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与父亲

    父亲走时,我17岁。

    奶奶走时,我18岁。

    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您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父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当亲戚或乡邻来探望父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家常,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人一样。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父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摸着父亲的额头,冲着父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还可以带曾孙呢。

    没过多少日子,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那天,家里人哭成一团,唯独奶奶没有流泪,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无论谁叫她,她也不应不动。

    第二天我才发现,奶奶的头发已经找不到一根黑色的了。我突然间觉得奶奶一下子老了十几岁。

    在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奶奶连一粒米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了父亲讲过的故事。讲着,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是长江水,娘不想让你走得有牵挂啊。”

    我说:“奶奶,如果你想父亲了,就哭出来吧。”奶奶说:“孩子,奶奶的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没有再醒过来。

    (选自2012.10《读者》作者尹定瀚)

    1读完文章,你是如何理解奶奶对病危父亲那种平静的态度的?

    2奶奶对父亲的爱看似平静超然,实则刻骨铭心,请你结合文章找出依据。

    3这篇文章中转引的故事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用意?

    4本文的行文章法很特别,采用了双线结构:写故事中母子之爱与现实中母子之爱。试分析比较现实中和故事中母子之爱有何异同?

    5读了本文之后,每个人都会被文中母亲那种无私的爱所感动,请你结合所知道的赞美母爱的诗词谚语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绚丽多彩。为田野着色,大地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致;为生活着色,人间充满暖意盈怀的真情;为梦想着色,人生拥有执着不懈的追求;为心灵着色,我们收获受用无穷的真知……

    请以“为________着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