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楚辞”是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它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体”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B. 王实甫是元代戏曲作家。他的代表作《西厢记》是一首动人的离别情歌。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C.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学生所写的一篇文章,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哀悼,对段祺瑞执政府暴行与御用文人歪曲真相的愤怒。
D. “表”是古代实用性文体的一种,是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的请求的文章,以说明与议论为主。李密的《陈情表》以“孝”感人,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忠”著称。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农业文明时代的媒婆业空前发达,一对从未谋面的男女,经过媒婆巧言今色的撮合,有时倒也会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②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突出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勇于担当,具有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
③几代塞罕坝林场人伏冰卧雪,不懈奋斗,以让坝上高原“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决心,创造出了可歌可泣的辉煌成就。
④在各式各样的录取通知中,陕西师范大学妙笔生花,用毛笔书写,为新生献上一份沾染墨香的录取通知书,被誉为“最值得收藏的通知书”。
⑤我们既要依法惩治造谣生事者。也要要求民众做到明辨是非不信谣。洁身自好不传谣,斩断谣言传播链条,为纯净社会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⑥一家数口来到长安,他的负担更重了,加以几年来水旱相继,关中大饥,他在杜曲附近虽有些微薄的“桑麻田”,也无济于事。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希孟18岁时,仅用半年时间便绘就了《千里江山图》,这既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而在该图完成后一两年,他便英年早逝。《千里江山图》卷承载的是徽宗极力推崇的“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因而必须将之置于北宋的绘画审美意识的大格局里,并且与其它不同的审美观进行比较,才能深入领会画中的意蕴。
从五代到徽宗朝初的宫廷画坛,已基本形成了“悲天悯人”和“萧条淡泊”两种绘画美学形态,前者是表现社会底层辛勤劳作的场景,后者是抒发文人画家的洒脱或失落的胸臆。
蔡京为相期间,歪曲解释《易经》里“丰亨”“豫大”两句,以此为“据”蛊惑赵估去坐享天下财富,理由是天下承平日久,府库充盈,百姓丰衣足食即为丰享,既然天下“丰亨”,就要出现“豫大”,大兴土木,建造一系列专供皇家享受的建筑和园林,以此迎合徽宗好大喜功的心态。当这些奢靡的宫殿完工之后,殿内的装潢壁饰当然也必须与“丰亨豫大”的审美观相协调。
英宗朝魏国公韩琦在《安阳集钞·渊鉴类函》里提出了“真、全、多”的绘画审美标准:“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这些都影响了徽宗朝“丰亨豫大”审美思想的进一步形成,甚至影响到后来文人书法的幅式和容量,米友仁继承其父米芾好作高头大卷的衣钵,在他《潇湘奇观图》卷的跋文里所言更畅快:“成长卷以悦目。”
“丰亨豫大”审美观承接了北宋中后期技法求真。求精。求细和画面求大、求全、求多的趋向,设色富丽堂皇。在宫殿内墙上壁画、大轴以及屏风画的色彩要富丽堂皇,这正是徽宗要积极倡导的审美观。而那些具有“萧条淡泊"和“悲天悯人”意境的绘画是不太适合这里的宫墙。
王希孟的艳丽醇厚的大青绿山水,完美体现了徽宗“丰亨豫大”的审美观,徽宗十分关注宫中设色绘画的发展,鼓励用大青绿作山水画是其一生中十分重要的艺术突破。在他登基之前,唐代大小李将军的设色山水在北宋渐渐“褪色”了,唯有少数的宗室和贵胄画一点类似小青绿的山水画,如越令穰的《湖庄清夏图》卷,略施淡彩。而徽宗本人,除了个别的水墨画之外,他的画迹和代笔之作多数是用重色,十分鲜亮明丽。如传为徽宗摹写的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他的《瑞鹤图》卷,宫廷画家的《听琴图》轴等,均与《千里江山图》卷的门幅相当,极可能都是1112年前后的画迹,是徽宗要集中时间解决宫廷绘画设色问题的结果,这也是“丰亨豫大”观念反映在绘画上的基本形态之一。
徽宗“诲谕”王希孟画《千里江山图》卷,是为了提振青绿山水、特别是要开创大青绿山水的绘画语言。王希孟除了在画学受到过基本训练之外,几乎是一张白纸,极易领会并实现徽宗的意图。当时的李唐、朱锐等人的手法已经定型,重塑的难度比较大。王希孟敢于大量使用石青石绿,这在以往是极为少见的,相信这是他的观山所得:苍翠葱郁之山,近则呈绿,远则显青,原因是空气的厚度改变了远处山林的本色。画家继承前人用色之法,概括提炼出青绿二色。
《千里江山图》卷呈现出与“悲天悯人”和“萧条淡泊”不同的绘画面貌。它的出现并非偶然,与其他画家的趋同性共同交织成宫廷绘画的审美好尚,这也是山水画发展从表现单体到连续性整体的规律所致。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9月1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千里江山图》卷表现了北宋“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因而是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B. “悲天悯人”的绘画美学表现底层劳作的场景,而“萧条淡泊”的绘画美学抒发画家的洒脱或失落的胸臆,都已在北宋初年形成。
C. 徽宗时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就大兴土木,建造一系列皇家建筑和园林,这种做法也是《易经》里“丰享”“豫大”提倡的。
D. 王希孟继承前人用色之法,领会并实现徽宗的意图,提振了青绿山水、特别是开创了大青绿山水的绘画语言。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蔡京对《易经》里“丰亨”“豫大”的解释和韩琦提出的“真、全、多”的绘画审美标准是为了论述徽宗朝“丰亨豫大”审美思想形成的原因。
B. 把“丰亨豫大”绘画审美观和北宋初年“萧条淡泊”“悲天悯人”的绘画观对比,主要目的是论述山水画发展从表现单体到连续性整体的规律。
C. 用徽宗画迹和代笔之作多数是用重色鲜亮明丽,为体现徽宗“丰亨豫大”的审美观和用大青绿作山水画是其一生中十分重要的艺术突破提供了例证。
D. 文章由赞扬《千里江山图》引入,分析了“丰享豫大”绘画审美观形成原因及表现,并论述了这种审美观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徽宗“丰享豫大”的绘画审美观对王希孟的影响和“诲谕”,王希孟就可能不会创作出绝世之作《千里江山图》。
B. 王希孟与其他画家的趋同性共同交织成宫廷绘画的审美好尚,可见当年其他画家也认同“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
C. 《千里江山图》卷表现出“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这符合北宋山水画发展从表现单体到连续性整体的规律。
D. 《千里江山图》卷深受人们喜爱,可见只要创作出符合统治者要求的作品就可以引领风尚,得到人们的喜爱。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阿房宫赋》用“ , ”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掠夺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穷奢极侈浪费无度的情况。
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舍人(门客)看到自己的主人对廉颇隐忍避让后,表明他们追随蔺相如的原因语句是“ ”。
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反用西晋张翰弃官归乡的典故,写自己登临非为思乡的句子
是“ , ,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认为“ , ”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2)《蜀道难》中引用神话故事,写秦国开发蜀地的句子是:“ , 。”
(3)《饮酒(其五)》中,陶渊明虽居闹市,却没有感到车马喧嚣的原因是“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中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国未费丝毫物力,其他各国就已狼狈受困,即《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屈原产生怨愤,他的作品《离骚》,便是怨生的体现。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 ,_______。”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
(3)陆游《书愤》中抒发年老岁月蹉跎,壮志未酬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8、在横线上默写原文。
(1)___,风乎舞雩,_____。(《侍坐》)
(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_____,_____;_____,凶年免于死亡。_____,故民之从之也轻。(《齐桓晋文之事》)
(3)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4)锲而舍之,______。锲而不舍,_____。(《劝学》)
(5)求之不得,_____。_____,辗转反侧。(《关雎》)
(6)____,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_____。(《静女》)
(7)桑之落矣,_____。_____,三岁食贫。(《氓》)
(8)_____,老使我怨。(《氓》)
(9)_____,在城阙兮。一日不见,_____。(《子衿》)
(10)呦呦鹿鸣,___。______,鼓瑟吹笙。(《鹿鸣》)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文章能通过描写寻常小事物来表现博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阐发深远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 ____,____ ”。
(2)在高适的《燕歌行》中,“ ________ ”一句通过前方的军事文书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______”一句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敌军侵袭时来势汹汹。
(3)三星堆遗址及其文物的发现,让我们领略到古蜀国文明的无穷魅力。唐朝李白的《蜀道难》中“ ____,____ ”两句便提到了久远而神秘的古蜀国。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宋末太学士,宋亡后隐居吴下,画兰不画土,意谓土地已被外族人夺去了。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2】“宁可枝头抱香死”一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的最为传神?请赏析点评。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后唐之季,唐知契丹将扰边,白其父曰:“今国政废弛,狄人必乘衅而动,则朔、易之地,民罹其灾。苟不即去,且为所虏矣。”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未几,晋祖革命,果以燕、蓟赂契丹,唐归路遂绝。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商,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唐曰:“成吾志矣!”
骧十三,能属文,善词赋。骧太平兴国初诣贡部,与吕蒙正齐名,太宗尹京,颇知之。及廷试,擢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益州,赐钱二十万。迁右赞善大夫。会罢副使,徙知鄜州。召还,为比部员外郎。雍熙二年,改江南转运副使。洪、吉上供运船水损物,主吏惧罪,故覆舟,鞫狱者按以欺盗,当流死者数百人。骧驰往讯问,得其情实以闻,多获轻典,优诏褒之。又上言:“劫盗配流,遇赦得原,还本乡,雠告捕者,多所杀害,自今请以隶军。”诏可。迁正使。端拱初,拜主客郎中,俄徙知福州。累表求还,不俟报,入朝,召对便殿,延问良久。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命知审官院,迁御史中丞,以疾固让,不许。占谢日,命坐劳问,出良药赐之曰:“此朕所服得验者。”后骧以久病不能振职。真宗即位,改兵部侍郎。屡求小郡养疾,因入朝失仪,为御史所纠,特诏不问,命知单州。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赠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许骧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B.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C.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D.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狄人,古代汉族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狄人即北狄。
B. 廷试,指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
C. 配流,是古代自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D. 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与“谥”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骧生于富家,自幼颇有才华。他的祖辈和父辈极为富足,以财力雄厚闻名;他自幼颇有风骨,异于常人,文章词赋皆极为精通。
B. 许骧进士出身,仕途平衡顺利。他参加廷试,考中甲科;在各地为官时,都能够安于职守,尽心工作,最后官至兵部侍郎。
C. 许骧用典宽仁,处事分寸得当。他处理供运船一案时,让很多被判重刑的人得到了从轻处罚;对流配犯人打击报复的现象提出中肯意见。
D. 许骧忠诚可靠,备受皇帝器重。他时时以国家和百姓为重,虑事周全,颇有远见;他有病在身,皇帝亲自慰问,并赐以良药,恩宠有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12、作文。
加拿大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大且密。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它的树,却因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被压断了,因此不能生长在东坡。
阅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