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宜春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面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书以消忧

    B. 而后乃今将图

    C. 假舟楫者,非能

    D. 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 2、下列各项中的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A.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皆为陛下所成就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说“面向大众”。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过,历史虽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认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总会考虑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国史大纲》,所撰讲义一开头便标举:“当相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广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

    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

    再谈“通俗化”。“面向大众”与“通俗化”是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历史著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

    说起“通俗化”,使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然而他撰著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而他本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解的字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应该说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于史学家的大手笔。这些,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

    必须说明,“通俗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的,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实际是对作者设立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专供学术界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么?

    (摘编自 李学勤《历史学者要“面向大众”》)

    材料二:

    《三国演义》对魏、蜀、吴三个集团的描写,大体符合史事格局,真实反映了政权更替过程,保持了对《三国志》的承袭关系,但人物形象刻画、细节描写多有虚构,以服务于拥刘贬曹的需要,突出斥奸颂仁、誉忠贵慕的政治诉求,其艺术效果是强烈的、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应当把握信史与史传文学的联系性与差异性,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当然,不同的史传文学与信史的接近程度不同,《东周列国志》比《三国演义》切近信史,而艺术感染力却差了许多;《封神演义》除了未离周革殷命的历史总格局外,情节与信史多不搭界。必须提及的是,史传文学的优劣高下,并不取决于虚构成分的多寡。艺术虚构是文学创作的必需,关键在于,文学书写不一定要求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而必须是历史上可能发生的,是在典型环境中演绎的典型情节和典型形象。

    对于《三国演义》,我们当以文学杰作欣赏之,从中获得充分的美学享受,兼领某种历史哲学启示(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得人心者得天下”之类),而不可寻历史细节真实于史传文学,不应当以信史标准苛责讲史小说,正如不能以过高的生动性、艺术典型性要求史书《三国志》一样。

    当下,大量历史题材影视剧广为播放,打开电视机,关于秦皇、汉武,唐宗、武则天,康熙、雍正、乾隆等历史人物的史剧扑面而来,提供了艺术欣赏的一个部类,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普及历史常识之效,但对后者则不应当也不可能企望过高。我们在讲解信史史实后,总要申明:优秀的史传文学应当揭示历史的本质真实,但既然是文学,必然有虚构,所述人和事,不一定都是历史实际(甚至多半并非史实)。完整而科学地讲述历史进程,是正规的历史书的使命,不能以之苛求史传文学。同此,虽然若干历史著作写得富于文学性(《史记》有“无韵之离骚”的美誉,《资治通鉴》不乏精彩的历史场景描写),但不能要求严肃的历史著作放飞想象空间,充分满足人们的文学赏析需求。

    (摘编自冯天瑜《史传文学与信史的联系和区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学勤认为,历史虽然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问题,似乎与国计民生关系也不大,但实际上老百姓离不开历史。

    B.或许是人的天性使然,我们每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兴趣。

    C.当今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仅限于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应该把所认识、了解的历史告诉广大社会大众,使社会大众成为有知识的国民。

    D.我们应当从生动性、艺术性的角度要求历史题材文学,从中获得审美享受,领悟某些历史哲学启示(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得人心者得天下”之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著名的前辈学者为后辈学人做出了表率。

    B.李学勤认为,司马迁精通《尚书》,其本人曾向当时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这为司马迁在引用《尚书》时,尽量使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古奥费解的字打下了基础。

    C.《三国演义》对魏蜀吴三个集团的描写,大体符合历史事实,但其人物形象刻画、细节描写多为政治服务,突出斥奸颂仁的政治诉求,其造成的影响巨大。

    D.作者以《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为例,说明史传文学与信史的接近程度和史传文学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成反比。

    【3】以下行为不属于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的一项是(     

    A.青年作家陈磊创作历史科普图书《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用漫画形式解读中国历史。

    B.历史剧《山河月明》参考大量明代史料,展现出鲜明的明朝特色和浓厚的历史文化之美。无论是礼服战甲还是冠冕头饰,剧中人物所着皆有据可考。

    C.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登上百家讲坛讲授《千秋是非话寇准》,掀起了“宋史热”“寇准热”。

    D.欧阳修在其撰写的《新五代史·伶官传》中,用晋王李克用临终三遗恨的故事,写出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继晋王位时,强敌环伺的历史事实。

    【4】据史书《三国志》记载,“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历史上的诸葛亮有战略眼光,擅长政务治理而非用兵,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妙算入神、无所不能。《三国演义》为何对诸葛亮形象做这样的艺术处理,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5】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文艺创作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国的空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将进酒》中,诗人由自己的不得志联想到历史上古圣先贤不被理解的普遍现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2)《滕王阁序》中“ _____________ ”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3)《逍遥游》中庄子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宁愿立即死去也也不愿苟合阿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摹写行人手摸星辰、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来表现蜀道的山势险峻。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人们主动担着粮食追随陈胜起义大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战士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

    (注)①老子个中不浅:东晋庾亮镇武昌时,曾与僚属秋夜登南楼,曰:“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世说新语•容止》)②空敝黑貂裘: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终无成而归”。(《战国策•秦策》)③沧洲:水边之地,隐者所居。此指故乡。

    ⑴简要赏析上阕“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的表达效果。

    ⑵下阕借月抒情,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

    B.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

    C.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

    D.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骸骨,赐还骸骨归葬故里。古人还常用“致事”“填沟壑”“乞归养”“下车”表示相近意思。

    B.卿子冠军,秦末楚怀王臣宋义的尊号。卿子,褒尊之辞,意公子也;冠军,因宋义是“诸军之上”的上将军,故为“冠军”。

    C.矫杀,意为假托君王命令以杀人。矫诏也称矫制,指假托君命行事,出于歹意矫诏者会获罪。

    D.高帝,是刘邦的谥号。除了皇帝有谥号,一些高级大臣,有功王侯也会被赐予谥号,如范仲淹、司马光、曾国藩都被谥为“文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苏轼对范增是否该离去以及什么时候离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采用多方证明、反复推测、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逻辑严密,这一写作技巧对后代的应试文章影响很大。

    B.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在项羽杀掉卿子将军宋义时就选择离开,而不是要等到鸿门宴上项羽不采纳他意见时才离开。

    C.苏轼称赞范增是人中豪杰,因为范增是让刘邦也畏惧的人才。如果范增不是中了陈平的离间计而离开的话,项羽也不会亡。,

    D.苏轼《范增论》一文,名为评论历史人物范增,实则评析项羽、刘邦与义帝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高祖本纪》)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根据以上的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自主立意,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