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这种说法( )
A.正确 B.错误
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语解释不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张良出,邀项伯(邀请) ②小学而大遗(忽略)
B.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 ②夫知伯之为人也,阳亲而阴疏(假装)
C.①阿母谢媒人(谢绝) ②又重之以修能(美好)
D.①王于兴师(高兴) ②信义安所见乎(信用)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旗飞舞
魏巍
第三阶段的作战地区在北汉江以西、金化以东和金城以南的弓形战线上。郭祥所在的第五军,对这里的地形比较熟悉,被调到这个地区来,准备对黑云岭的敌人展开进攻。7月12日上午,师政治部派人来授予担任突击任务的三连一面红旗,要他们把它插上黑云岭的主峰。三连的战斗情绪顿时达到沸腾状态,全连都在红旗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黄昏时分,突击营向前开进。邓军和周仆站在交通沟旁边,与出击的战士们一一握手。军文工团和师文工队的男女队员敲锣打鼓,喊着口号,说着快板。松树杈挂着的大喇叭一遍又一遍地播送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与《歌唱祖国》的歌曲。“小钢炮”在前面高高地举着红旗,战士们一个个挺着胸脯,步伐越发显得威武雄壮了。敌我阵地之间,横隔着一道宽阔的金城川。为了在攻击时避免敌人炮火的拦阻射击,同时为了迅速而突然地攻上敌人阵地,指挥员们费了许多心思,才想出一个新奇的办法,就是事先在敌人的山脚下秘密地挖一些屯兵洞,使部队在攻击之前偷偷地潜伏在这里。郭祥的突击营于当晚午夜时分偷渡过那道宽阔的大川,在敌人山脚下的林莽之中潜伏下来。
这种战斗方式,使各级指挥员在精神上都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他们唯恐敌人有一丝一毫的察觉,也唯恐哪一位战士在敌人盲目的射击下负伤而忍受不住。郭祥和老模范蹲在一个小小的洞子里,真是觉得百爪挠心,实在难捱。终于天又黑下来。总攻时间一秒钟一秒钟地迫近了。通讯员小牛两只眼眨也不眨地望着我方阵地。当秒针刚刚踏上下午九点钟时,只听他尖声尖气地欢叫了一声:“看,信号弹飞起来啦!”话音未落,人们就觉得身子猛地一震,炮火的风暴遮天盖地地轰鸣起来。郭祥和老模范等人立即出了洞口,向我方阵地一望,只见三颗红色的信号弹,还飘坠在空中。数百门大炮出口的闪光,像连续不停的闪电,把半面天空照得通红。尤其是成批的火箭炮弹,拖着长长的火尾巴从顶空穿过,像赤红的钢板一样,倾泻到敌人的阵地,使整个的大地都为之震动。
这场炮火急袭,整整进行了20分钟。霍地又腾起三颗绿色的信号弹,郭祥立即跃出洞口,举起驳壳枪高喊了一声:“同志们!冲呵!”部队在激越的冲锋号声中,向着黑云岭的主峰冲去。在火光与硝烟中,可以看到三连突击排的前面,有一面鲜艳的红旗,火团似地在向前滚动。
冲在最前面的是乔大夯率领的爆破组。他们拿着爆破筒,挟着炸药包,向前飞快地跑着。山坡上共有七道铁丝网,已被炮火摧毁了五道,第六道也被他们迅速炸开,只剩下最后一道了。一个战士接着扑上去爆破。烟尘还没有散,乔大夯就领着爆破组的同志冲了上去。哪知冲到跟前,才发现这道足有两公尺宽的屋脊形铁丝网,只炸开了一道小口,仍然不能通过。乔大夯立刻塞进一根爆破筒准备拉火,后面一片冲杀声,回头一看,火光里闪着一面红旗,突击排已经冲了上来,只有几步远近,爆破已经来不及了。地堡里的敌人已经清醒过来,重机枪正哗哗地射击着。如果让红旗退回去,同志们就会遭到更大的伤亡。
乔大夯心里一急,登时出了一身大汗。他立刻对爆破组大声喊道:“同志们!爆破来不及啦!我们不能让红旗老等在这里。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到啦!”说着,他把手里的爆破筒往旁边一扔,就趴到了铁丝网上。爆破组的其他四个同志也纷纷丢掉了炸药包和爆破筒,挨着他那长大魁伟的身躯,在铁丝网上趴成了一排。乔大夯还一个劲儿地挥动着他的手臂,大声地喊:“同志们!快过去呀!快过去呀!”其他几个组员也跟着喊:“不要犹豫了!”“为了胜利,快过去吧!”
突击排的同志停下来了,怎么忍心从自己同志的身上踩过去呢!连长齐堆心里热辣辣的,不知怎样处理才好。带领突击排的副连长疙瘩李更急得什么似的,摆着手说:“不行!不行!快下来组织爆破!”这时,郭祥和他的通讯员小牛已经赶了上来。他见到这种情景,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乔大夯听见郭祥的声音,又几乎用哀求的声调说:“营长!你就快下命令吧!为了胜利,你就让大家快踩过去吧!”郭祥回头一看,红旗已经停止前进,后面还拥挤着数百名战士,队伍里正在不断地增加着伤亡,就把心一横,牙一咬,把驳壳枪果断地一挥,说:“同志们!踩过去!”
这一声号令,响彻云霄,震人心魂。在中国大地上,这一支战胜千难万险、冲过雪山草地的铁军,今天不得不踏着自己同志的肉身前进了。他们仿佛在一刹那间变成了生着羽翼的天兵飞上了主峰,那面在主峰上飘扬的红旗,在硝烟与火光中也显得更加鲜红了。
(节选自《东方》,有删改)
【1】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数百门大炮轰击敌人阵地的场面描写中,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我志愿军进攻炮火的猛烈。
B.文章情节设计别具特色,主线清晰,高潮部分主要了采用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的迅速发展,使情节紧凑,矛盾冲突非常集中。
C.文章使用第三人称叙述,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叙述人能够随时关注志愿军战士的言行,灵活自由地反映战争场景。
D.疙瘩李不愿从战士身上踩过去,体现了他的优柔寡断与心地善良;郭祥指挥战士们踩过去,体现了其雷厉风行与坚决果敢。
【2】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多次写到的“红旗”的作用。
【3】魏巍说:“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与刚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样“最可爱的人”的。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红楼梦》中的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是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两句化用而来。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_______,_______”两句所描写的情形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3)白居易《琵琶行》开篇“_______”一句描写秋景,突出了萧瑟清冷,渲染了悲伤气氛。
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赞扬宋荣子超绝尘世,宠辱偕忘,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扬他能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3)《归去来兮辞》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4)《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着力描绘寒潭之水和傍晚山峦的色彩变幻,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5)《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
(2)《滕王阁序》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秋水、秋空与孤鹜浑然一体的美景。
(3) 庄子《逍遥游》中,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表明列子虽然不用步行,而“___________”,则说明还是有所凭借的。
(4)《陈情表》中李密为了打消晋武帝的猜忌,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不在意名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 ”来评价《诗经》中的“风”“雅”,并认为《离骚》兼具二者的特点。
(2)贾谊《过秦论》中的 “________,_________ ”两句, 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涉起义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
(3)高适《燕歌行》中的 “ 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将战士与主帅对比描写,揭示了战争必将失败的原因。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孔子在《论语•学而》中阐明对待学习应持态度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后世常说孔子“忠恕”之道,《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释了“恕”道的内涵。
(2)古人善用远行来说理。例如老子曾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劝学》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以远行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反问的语气,说明了拜师学习,不应在乎对方年龄大小的道理。
10、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殿前欢·梅花景
(元)景元启
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禅①老笔应难画,别样清佳。
据②胡床再看咱③,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④梅花是我,我是梅花。
(注)①逃禅:南宋家杨无咎,号“逃禅老人”,以擅画梅花著称。②据:靠。③咱:句末语气词。④大都来:只不过。
【1】下面对这首散曲的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体裁上看,这首散曲属于小令。
B.上段第二句中的“疏影”指的是月下梅影。
C.下段第二句,作者以妻子的嗔怪侧面描写自已对梅花的专注。
D.全曲用语通俗,富有生活情趣。
【2】请结合这首散曲的主旨,简要分析“梅花是我,我是梅花”一句的含义。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更严重)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提拔,提升)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共同审察)
D.庶刘侥幸,卒保余年(差不多)
【2】对下列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功强近”中的“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指穿大功服(9个月)、小功服(5个月)丧服的亲族。
B.“察臣孝廉”的“察”是推荐的意思,这是古代的察举制,汉代开始,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担任官职。
C.“刺史”,我国古代官职名。汉初,文帝因为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后成为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D.“除臣洗马”中的“除”是授予官职;“拜臣郎中”的“拜”也是授予官职,两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可以换用。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
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文字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在述说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
D.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铿锵有力,感情热切,具有说服力;运用“乌鸟私情”“结草”等故事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4】翻译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前,有一种能产生粘鸟胶的树,当这种树刚发芽时,燕子预感到鸟类将大难临头。于是,她召集鸟类,劝说他们一定要把所有这种树弄死。如果做不到,就马上飞到人那里去,向他们求助,请求他们不要用粘鸟胶捕捉鸟类。所有的鸟都取笑燕子,认为她是说傻话。燕子无奈便独自飞到人那里,请求保护。人们认为她聪明、机智、善良,便答应了她的请求,允许她和人们住在一起。结果,别的鸟类都常被人捕捉,成为人们的美食。唯独燕子幸免于难,在人们家里平平安安地筑窝,无忧无虑地生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