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白城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哙拜谢,起,立饮之 臣与将军戮力攻秦

    B.若属皆为所虏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C.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市人皆嬴为小人

    D.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君我降,与君为兄弟

  • 2、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善刀而藏之

    B. 敛不凭其棺

    C. 高低冥迷

    D. 技盖至此乎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以丝绸为名,却不以丝绸贸易为限,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但物质文化交流是其重要内容,互通有无、利益诉求,让道路穿越沙漠绿洲、跨过崇山激流,让不同区域、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群分享同一品质的物质文明。

    丝绸无疑是唐朝与吐蕃物质交流中的代表和大宗。《旧唐书·吐蕃传》记载:“高宗嗣位.授弄赞(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公元719年,“吐蕃遣使求和”,唐玄宗“因赐其柬帛,用修前好,以杂彩二千段赐赞普”(《册府元龟·外臣部·通好》)。这不仅展现了丝绸作为赏赐物的特殊地位,而且也反映了在吐蕃地方受赐者的身份地位。

    茶叶是仅次于丝绸的稀罕之物。藏文史书《汉藏史集》记载了一个美妙传神的故事,飞鸟衔来树枝,浸泡杯中,为不思饮食的赞普祛除了疾病。赞普叹为神奇,派人在汉藏交界地区找到了名为茶的植物,饮茶之风在吐蕃渐次兴盛。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日:‘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由此可见,该赞普俨然已是一位茶叶鉴赏专家。此外,唐朝中原地区的瓷器,连同制造工艺也传到吐蕃地区,并形成种类繁多的系列,乃至地方特色产品,在高原地区的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汉藏文资料记载来看,文成公主进藏、唐蕃古道畅通是丝绸、茶叶和瓷器等中原地区出产的物品进入西藏地区的重要时机,但是,近年来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青藏高原地区丝绸之路的认识。这里发现的属于公元3—5世纪、带有“王侯”铭文和复杂鸟兽图案的丝绸,被认为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发现的最早丝绸。这里还发现了距今有1800年之久的茶叶,以及青铜剑、漆器、陶器等,这些物品均非青藏高原本地出产,而是来自中原地区,或者与西北、西南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有理由相信穿越青藏高原地区的丝绸很早已经出现,并发挥最基本的沟通功能。

    通过丝绸之路从唐朝传入吐蕃的不仅有大量物品,还有中原的物种和先进的生产及工艺技术。吐蕃使者向唐朝请赐蚕种及造酒、碾、皑、纸、墨之匠,均获得允准。中原地区的菜种和种植技术也随文成公主进藏、唐蕃文化交流传入吐蕃地区。内地的建筑技术、医学、音乐、绘画等也相继传入吐蕃,持续影响到青藏高原地区的百姓生活与社会发展进步。

    (摘编自张云《吐蕃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茶叶和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从中原传入吐蕃,使人们享受到同一品质的物质文明。

    B. 从史料看,中原历代王朝对吐蕃的赏赐很多,不仅有丝绸等物品,还有技术以及工匠。

    C. 中原地区的瓷器传入吐蕃后很快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并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

    D.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发现的丝绸等物品,表明丝绸之路早在公元3世纪就已经形成了。

    2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指出丝绸之路不仅有丝绸贸易,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后四段主要以多物交流予以论证。

    B. 文章以唐高宗和唐玄宗的事例,论述了吐蕃当时已经成为唐的附属国,两国关系很融洽。

    C. 引述《汉藏史集》和李肇《国史补》中的内容,表明当时茶在吐蕃已是极为重要的物品。

    D. 文章二、三段主要讲唐蕃之间的物品交流,末段则强调内地的物种、艺术等也传入了吐蕃。

    3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互通有无,在物品与技术的交流中,高原地区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

    B. 如果丝绸不贵重,就不会有作为赏赐物的特殊地位,也无法反映出受赐者的身份地位。

    C. 阿里出土的茶叶、青铜剑、陶器等距今有1800年之久,可见中原文化很早就对吐蕃产生影响。

    D. 文成公主进藏促进了唐与吐蕃的文化交流,从而深远影响了吐蕃的百姓生活与社会发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名篇名句默写。

    (1)在《论语·卫灵公》中,强调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

    (3)《孟子》中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一脉相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2)《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到了蜩与学鸠的自我满足并对大鹏不以为然的态度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三五之夜,___________________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归有光《项脊轩志》)

    (3)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_________ 。夕阳古道无人语, ___________

    (王实甫《长亭送别》)

    (4)青泥何盘盘,_______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_____________,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 7、名篇名句默写

    (1)现代人常说放下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的也是这个意思。

    (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着力描绘寒潭之水和傍晚山峦的色彩变幻,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4)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

    (5)《逍遥游》中,庄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6)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描写自己回归田园后在室内酌酒自饮、闲观庭树的自由闲适的生活。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作者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力渲染大鹏往南方大海迁徙时的气势,境界雄奇阔大。

  • 9、补全下列句子。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月何年初照人。

    (4)千里孤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金陵新亭

    李白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1

    举目山河异,偏2伤周顗3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注)①新亭,又名中兴亭,三国时吴建。西晋灭亡后,东晋士族聚于新亭宴饮,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大家都相视流泪。唯丞相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②偏,通“遍”。③周顗,西晋时任尚书仆射,西晋灭亡后逃到金陵,新亭聚饮时,他无限悲伤。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集新亭,写李白和当时的文坛豪士聚集新亭,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开怀畅饮。

    B.楚囚悲,原指楚人钟仪因被俘而悲伤,诗中指东晋士族因国难逃亡而感伤。

    C.何慷慨,写王导劝大家不要一味伤感,而应振作起来,戮力同心,克复神州。

    D.社稷倾,社稷指国家,倾有倾覆之意。这里指江山易主,山河倾覆,西晋灭亡。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两项

    A.诗人借古讽今,用东晋士族相对哭泣的场景,写出了唐朝贵族的颓靡悲伤。

    B.诗人化用典故,借仰慕王导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流露出拳拳报国之志。

    C.诗歌以乐衬哀,用新亭美丽的风光,反衬出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愤懑。

    D.诗歌巧用对比,周顗的感伤与王导的慷慨对比鲜明,为末句的议论做铺垫。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赵良弼,字辅之,多智略,初举进士,教授赵州。世祖在潜藩,召见,占对称旨。会立邢州安抚司,擢良弼为幕长。邢久不得善吏,且当要冲,使者旁午,民多逃去。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诸藩邸。再阅岁,凡六往返,所请无不从。己未七月,世祖南征,召参议元帅事。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闻宪宗,世祖北还,良弼陈时务十二事,言皆有征。庚申,良弼凡五上言劝进,曰:今中外皆愿大王早进正宸,以安天下,事势如此,岂容中止,社稷安危,间不容发。世祖嘉之。既即位,立陕西、四川宣抚司,以廉希宪、商挺为使、副,良弼为参议。良弼先行,谋诸断事官八春,曰:今浑都海日夜思北归,纽璘迁延不即行,当先遣使奉上旨促纽璘入朝,刘太平速还京兆。八春从其议。纽璘果移营将入泾,刘太平将趋六盘,闻命乃止。后浑都海果叛北归,良弼与汪惟正、刘黑马二宣抚决议,执浑都海之党元帅诛之。升参议陕西省事。蜀人费寅以私憾诬廉希宪、商挺在京兆有异志者九事,以良弼为证。帝召良弼诘问,良弼泣曰:二臣忠良,保无是心,愿剖臣心以明之。帝意不释。初挺荐王文统可大用。后平李檀乱,得文统与檀交通书,益疑有二臣意,切责良弼,至欲断其舌。良弼誓死不少变,帝意乃解,费寅卒以反诛。后帝将讨日本,三问,良弼言:臣居日本岁余,睹其民俗,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况舟师渡海,海风无期,祸害莫测。是谓以有用之民力,填无穷之巨壑也,臣谓勿击便。帝从之。二十三年卒,追封韩国公,文正。

    (选自《元史赵良弼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

    B.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

    C.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

    D.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

    【2】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从周代开始帝王之死称为崩。

    B.庚申,与上文“己未”均为干支纪年法。干支法是中国古代使用的纪年方法之一。

    C.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后来代指国家。

    D.谥,即谥号,始于西周。帝王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则由礼官议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良弼富有才干。在世祖即位前他就得到召见,应答称意;世祖北还时他陈奏应办的政务,件件都有依据。

    B.赵良弼洞察时局。他曾多次上书劝世祖即皇帝位,提醒世祖形势紧迫,不能有丝毫犹豫,获得世祖赞许。

    C.赵良弼行事果敢。他为陕西、四川宣抚司参议时果断施策,并在浑都海反叛朝廷时,逮捕并处死其党羽。

    D.赵良弼坚持正义。费寅因私人恩怨而告廉希宪、商挺图谋不轨,良弼誓死不妄言,却未能消除世祖疑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诸藩邸。

    (2)得文统与壇交通书,益疑有二臣意,切责良弼,至欲断其舌。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曾问志愿者,你们做公益,得到了什么?一位志愿者的回答令人深思,他说,得到了“我们”。从“我”到“我们”。意味着境界的提升、力量的壮大、格局的扩大……无数事业需要从“我”到“我们”。

    对此,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为校刊“时代精神青年谈”专栏写一篇评论。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