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新星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根据“以”字用法对下列句子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盛水浆 ②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③客得之,以说吴王 ④剖之以为瓢 ⑤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 ⑥何不虑以为大樽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③/②④⑥/⑤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②③⑤/④⑥

  •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A. ①③⑤   B. ②④⑦   C. ④⑤⑦   D. ③⑤⑦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政治意识非常浓厚的国家,它不仅以顽强延续的社会制度享有四千年的文明史,还以名家辈出的政治家彪炳于世。这是中国人的幸事,因为有运筹帷幄的人才治国理政,使王朝绵延亘久,创造了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也是中国人的不幸,当世界迈进近代化的潮流,中国却束缚于沉重的政治桎梏,步履维艰,长期领先世界发展的中国,落后于时代,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的创伤。

    中国人政治意识之强,不仅表现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体制,激励各阶层的人士学而优则仕,走上从政的道路,源源不断地涌现政治精英,还在于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广大民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政治教化。以伦理政治为本位的文化,形成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化,这是培育政治家的最佳土壤。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的主要表现,是无所不在地维护等级序列。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一饮一食,一衣一帽,莫不有具体生动的样式和内容,在中国的衣食住行、节日喜庆、休闲娱乐、日用器物,无一例外成为等级序列的载体。

    穿衣着装是衣食住行之首,封建制度的等级性首先在衣冠服饰方面有强烈的体现。如果说人人不可须臾分离的衣服,在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形态中都有等级之别的话,但在中国列为道德化的表征,王朝礼制的重要内容,在世界服装史上也属罕见。一身衣衫从质料、色彩、款式、花纹无不被历代礼制所规范,赋以等级序列和身份地位的涵义,由此形成衣冠之治的规章和传统。冒犯的被认为越礼逾制,要受到法律制裁,因穿衣服不当而获罪的,史不绝书。

    衣冠服饰在古人看来,不仅是防寒、实用、审美的消费品,更是等级身份、伦理政治物质化的形态。从这里可以理解,明代男子常见的发型是将头发盘在头顶,蒙上巾帕,称之为一统天下;清代男子与此相反,在头上剃去四周的头发,留下中间,梳成一条辫子,垂于脑后,寓意削平四周,留守中原。明清易代之际,为剃发还是留发,梳辫子不梳辫子,多次酿成血腥暴力,甚至引发屠城的严重事件,这是生活方式政治化到极致的表现。

    生活方式如此政治化,在前现代中国无处不在,无处没有。古人倡导百姓日用即道,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穿衣吃饭,家常日用,无一不是天道伦理的体现。最典型的是故宫建筑群,这种左右对称、高低有序的组合,实际上是政治格局的延伸。平民百姓家居的四合院也是如此,布局体现的是家长制中尊卑有别、贵贱分明的人际关系。从形式到内容,也是封建家庭伦理的展示。

    再看,中国最著名的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前三部是政治性小说,即使是儿女情长、充满脂粉气的《红楼梦》,被现代人阐释为世家大族由盛而衰的百科全书,也属微型的政治小说。在明清风行的讲史、评书、戏曲,诸如《隋唐演义》《封神榜》《杨家将》等等脍炙人口,为民众津津乐道的,也多为国家兴亡、政权更迭的政治故事。

    中国人何以在衣食住行,文化娱乐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凸现浓厚的政治意识?归根结底,是中国具有生活方式、等级序列、伦理道德三位一体的文化模式,在这种文化模式中,衣食住行和民众娱乐不仅仅是生活、享受的消费品,也是非文本的思想教本。中国人从权贵到平民都有浓厚的政治情结,这对凝聚广土众民的国家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正是生活方式政治化的机制,又导致民族心理承载封建意识的重负,百年来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从生活领域发端,冲击政治秩序。

    (摘编自刘志琴《中国人的政治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拥有顽强延续的社会制度是中国人的幸事,它使中国绵延亘久,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

    B.在世界发展中曾经长期领先的中国,面对近代化的潮流,却因为浓厚的政治意识而步履维艰,以至于落后于时代。

    C.中国历史上政治家辈出离不开封建专制主义社会体制对人才的激励和国家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渗透。

    D.以伦理政治为本位的文化促使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生活中的一饮一食、一衣一帽等,都体现了不同的等级序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就亮明观点,并从正反两方面对中国人政治意识浓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B.第二段对比政治意识在社会体制和生活方式上的表现,强调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的重要。

    C.文章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方面,分析了政治意识在中国人生活方式上的影响。

    D.本文结尾采用设问方式,指出中国人在生活方面政治意识浓厚缘于中国独特的文化模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穿衣着装在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形态中都是有等级之别的,但因为穿衣服不当而获罪的情况却只在中国出现。

    B.因为明代男子将头发盘在头顶,清代就要求剃去头四周的头发,衣冠服饰在古人看是伦理政治物质化的形态。

    C.中国传统的房屋多是左右对称、高低有序的组合,这体现了生活方式的政治化,是尊卑有别等天道伦理的体现。

    D.中国古典小说多写国家兴亡、政权更迭的政治故事,如《红楼梦》,虽有儿女情长和脂粉气,仍属微型政治小说。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 

    (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4)_____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万里归船弄长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6)忽魂悸以魄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白云回望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 

    (8)花近高楼伤客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

    (2)《游山西村》一诗中描写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柳永)的下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了互文修辞手法写出了无论白天黑夜,湖面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_____”,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____________”,以曹操军队的惨败衬托周瑜的军事才能。

    (3)《定风波》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是“____________”的结局。

    (5)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

    (2)周邦彦的《苏幕遮》把荷叶修长挺拔、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3)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叹了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

    (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钱塘街巷之美和当地居民住宅之雅,读来让人神往不已。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景物描写过渡到人物描写。

  • 9、名句默写。

    (1)在《<论语>十二章》里,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3)《过秦论》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 “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 “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 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 “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指出其中两种,并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夷陵令,稍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B.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C.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D.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梅尧臣游”的“游”字与“秦时与臣游”(《鸿门宴》)的“游”字含义相同。

    B.文中的“贬”“徙”“进”都与官职变动有关,分别指贬职、迁职、进职等。

    C.中外,文中指朝廷和地方;现在则用来指我们国家和我国之外的其他国家。

    D.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称呼,号都是他人所起的,文中就是如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的母亲重视对他的教育,他的文章写得很好;后来,欧阳修中了进士,走向仕途。他和尹洙、梅尧臣三人讨论世事,唱和诗歌,亦师亦友。

    B.范仲淹被贬,大多数朝廷官员上奏折解救范仲淹,但是高若讷认为他应当被贬;欧阳修写信责备高若讷,高若讷就将信交给皇帝,导致欧阳修被贬。

    C.欧阳修性情耿直,皇帝欣赏他,当面赐给他五品服。后来保州兵乱,朝廷任命他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临别前,皇帝让他畅所欲言。

    D.朝中的奸邪之徒忌恨欧阳修,便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一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被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后来又遭到宦官的怨恨与陷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2)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为什么“邪党益忌修”?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代有一代之生活,一代有一代之风度。先秦时讲君子风范,有所为有所不为;魏晋时讲风骨,追求任性放诞、清俊通脱;汉唐时讲气象,以开放包容著称;宋明时讲风韵,追求趣味与性情……在现代风度这个问题上,大家发生了分歧,有的说是创新,有的说是奉献,有的说是竞争,有的说是自信,还有的说是休闲、旅游、健康……

    你觉得现代风度是什么?请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特征鲜明;③800字左右;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