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A. 历职郎署 B. 园日涉以成趣
C.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D.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下面的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A. “遇故人而止之食”中的“止”是使动用法。
B. “期返而食”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中的“期”的意思是一样的。
C. “起之不食以俟者”与“遇故人而止之食”中的“之”的意思是一样的。
D. “恐其自食其言也”中的两个“其”是代词,代指“故人”。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南京降半旗迎国家公祭日 民众冒雨为遇难者致哀
(新华日报 记者 鹿琳 沈峥嵘)12月13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苍天有感垂泪,南京细雨如诉。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被日军以各种方式屠杀,南京城内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如果以秒来计算,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条生命殒丧于日军暴行!
2016年12月13日上午7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为79年前惨遭日寇杀戮的30万冤魂而半垂,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中国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先烈和民族英雄。
10:01分,凄厉的警报声再次在南京上空拉响。纪念馆内,和平集会广场上,参加悼念的各界人士着黑衣,戴白花,肃立默哀;所有人脱去雨衣上的帽子,低头静默,任雨水浇注于全身,生怕任何的不敬有碍对死难者的哀思。
“作为南京人,我从小听着警报声长大。我曾在高一时探访鱼雷营丛葬地。就在今年,学校高二年级公开班会还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远离战争,让和平的光辉洒满人间。”学生代表、金陵中学高三学生彭抒文说,“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他们望着记忆,后人望着他们。”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劫难中的幸存者,如今已白发苍苍。只要能走得动,他们就会出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今年也不例外。
“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的丈夫水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苍天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经减至107人,只要能走,他们都来悼念,悼念亲人。
幸存者杨翠英今年已经92岁高龄,但每年12月13日,她一定要到纪念馆中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因为亲人们都在这儿。
日本爱好和平的友人松冈环女士也出现在公祭日活动现场,这是她连续三年参加这个仪式,第90次来中国南京。在仪式正式开始前,松冈环特意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向他们一一致意慰问。
“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30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这样的诗文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是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解放军73602部队盛建忠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会铭记血的教训,化悲痛为力量,改革强军,实干兴军,保卫国家,捍卫和平,我们要自信而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敢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来自南京工、农、兵、科、学、企界的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000羽和平鸽振翅飞向天空。“今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传递的是中华儿女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也希望警钟长鸣,警醒后人时刻牢记历史,让它不再重演。”知识科技界代表、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说。
白鸽放飞,雨中向上飞翔,人们耳畔依然回响着话音绵延的《和平宣言》:“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于冬雨中激发“莫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力量。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本则新闻的标题十分简洁贴切,整齐有力,既突出了新闻的主要事实,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B. 国家公祭日这天细雨蒙蒙,既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又恰好映衬了人们当时哀痛的心情。
C.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新闻的背景,叙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情况,通过数字解说有力地突出了日寇当年的暴行。
D. 新闻中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既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又突出了现场人群内心的感受,铿锵有力。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高三学生彭抒文说,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班会上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的情况,并表示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B. 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采用了多种仪式来悼念遇难同胞,包括升国旗、下半旗、拉响警报、撞响和平大钟、放飞和平鸽等。
C. 107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他们每年都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参加和平集会,并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
D. 松冈环女士先后90次来中国南京,并在仪式正式开始前,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一一致意,说明日本国民已对历史作出深刻的反省。
E. 无论是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的诗文,还是各界代表的发言,他们都传达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历史要牢记,中华要崛起。
【3】请联系新闻内容,谈谈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遭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只要“_____________”,就能有让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的效果;只要借助船只,不会游水,也能做到“____________”。
5、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
①群臣吏民,_______,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__________,若不阙秦,_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③项伯得知项羽准备攻打刘邦以后,连夜到刘邦的军营中想叫张良和自己一同离开,张良认为沛公有了危难“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把消息告诉了刘邦,从而为扭转局势埋下了伏笔。 (《鸿门宴》)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人喜酒。酒能浇愁,白居易被贬谪到浔阳后“______”,可见其穷愁无聊;酒能壮胆,苏轼密州狩猎时“______”,全然不顾两鬓霜发,足见其意气风发。
《蜀道难》中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7、默写。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2)纵使相逢应不识,_________ ,__________。(《江城子·记梦》)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_____________。(《屈原列传》)
(4)其志洁,其行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屈原列传》)
(5)____________,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以贴切的比喻来描摹琵琶声的浊重和清脆两种旋律交错出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9、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3)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5)举世皆浊我独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见放。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芥为之舟。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魂销”即“销魂”,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的惊喜之感。
B.颔联上句借“雁”“胡天”“月”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
C.颔联下句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在绝塞牧羊的单调、孤寂生活。
D.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慨叹。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万公字良辅,东平东阿人也。幼聪悟,喜读书。登正隆二年进士第,调新郑簿。以忧去。服阕,除费县簿。大定四年,为东京辰渌盐副使,课增,迁长山令。时土寇未平,一旦至城下者几万人,万公登陴谕以乡里亲旧意,众感悟相率而去,邑人赖之,为立生祠。丞相尝谓曰:“后代我者必汝也。”俄授郎中,敷奏明敏,世宗嘉之,谓侍臣曰:“张万公纯直人也。”
章宗即位,会北边屡有警,上命枢密使夹谷清臣发兵击之。万公言:“劳民非便。”诏百官议于尚书省,遂罢兵。明昌二年,知大兴府事。逾年,以母老乞就养,诏不许,赐告省亲。还,上问山东、河北粟贵贱,今春苗稼,万公具以实对。
初,明昌间,有司建议,自西南、西北路,沿临潢达泰州,开筑壕堑以备大兵,役者三万人,连年未就。御史台言:“所开旋为风沙所平,无益于御侮,而徒劳民。”上因旱灾,问万公所由致。万公对以“劳民之久,恐伤和气,宜从御史台所言,罢之为便”。
泰和元年,连章请老,不许,迁荣禄大夫,赐其子进士及第。明年,章再上。后致仕。
六年,南鄙用兵,上以山东重地,须大臣镇抚之,特起万公知济南府、山东路安抚使。山东连岁旱蝗,万公虑民饥盗起,当预备赈济。时兵兴,国用不给,万公乃上言乞将盐引会山东行部给卖,纳粟易换。又言督责有司禁戢盗贼之方。上皆从之。复乞致仕,许之,加崇进,仍给平章政事俸之半。泰和七年,薨。命依宰臣故事,赙葬。赠仪同三司,谥曰文贞
万公淳厚刚正,门无杂宾,典章文物,多所裁正。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选自《金史·张万公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B. 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C. 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D. 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祠,为还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加以奉祀,以此表示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
B. 尚书省,官署名,是魏晋至宋的最高政令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C. 盐引,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放的用以支领和运销盐的凭证。
D. 崇进,官阶名,金文散官共四十二阶,正一品有四阶,崇进为第四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万公在担任长山县令时,有盗贼至城下,张万公登上城墙用乡情说服他们,这些盗贼感动、悔悟全部都离去,由此这个县的百姓都很信赖他。
B. 张万公为官很有能力,当时的丞相认为以后能代替他担任丞相的一定是张万公,任郎中期间,他陈述奏章清楚简练,世宗赞扬他是纯朴正直的人。
C. 章宗即位后,国家北部边地多有警报,就下令发兵进攻,张万公说使百姓疲劳是不好的事情,后来皇帝下令百官讨论出兵的事情,最终没有发兵。
D. 张万公担任山东路安抚使时,因为山东连年大旱,加上蝗灾,他担忧百姓会因为饥饿成为盗贼,就积极准备赈灾事宜,同时也考虑杜绝盗贼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公对以“劳民之久,恐伤和气,宜从御史台所言,罢之为便”。
(2)万公淳厚刚正,门无杂宾,典章文物,多所裁正。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关于阅读,有这样的评论:“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论文。题目自定,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